1000米以下的天空正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新金矿,从硬件制造到数据服务,低空经济的掘金路径远比想象的更加多元。

2025年5月,小鹏汇天分体式飞行汽车X2 Pro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特殊适航证”,成为全球首款获准载人商业飞行的量产级产品。这款预售价控制在150-200万元的飞行汽车,标志着低空经济从概念走进现实。

与此同时,美团无人机已在上海、深圳等城市开通31条航线,完成超30万次订单;深圳至珠海的“30分钟空中通勤圈”试运行单程票价达1200元;桂林阳朔的山水航线单次飞行体验价5000元却仍保持35%的复购率。

2024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突破60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5万亿,2030年更可能冲击2万亿大关。

01 蓝海启航,低空经济的战略价值与市场格局

低空经济指以1000米以下空域为载体,依托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通航飞机、空中物流等业态形成的经济形态。这片曾被视为禁区的空域,如今已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为行业提供法律保障。

全球低空经济同样呈现爆发态势。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突破210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2万亿美元,中国有望占据35%的市场份额。

深圳、合肥、成都、海南等城市成为先行者。深圳致力于打造“低空经济第一城”,目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合肥成立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成都发展低空旅游;海南探索“低空+旅游”模式。

02 盈利模式,三重路径的商业逻辑与变现策略

硬件销售:制造端的掘金竞赛

硬件销售构成低空经济的基础层,主要包括四类产品:

整机制造领域,大疆、极飞主导农业无人机市场;亿航、小鹏汇天、峰飞航空等eVTOL企业加速载人飞行器商业化;中信海直、万丰奥威则在通航飞机领域占据优势。

小鹏X2 Pro飞行汽车获颁适航证具有里程碑意义,其续航达500km,飞行时速200km/h,价格仅为同类产品的1/2。

核心部件领域利润空间更为可观。航宇科技的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单品售价超20万元,2024年订单量增长300%;精进电动的轴向磁通电机功率密度达15kW/kg,进入吉利沃飞长空供应链。

轻量化材料成为降本增效关键。万华化学研发的“轻质碳纤维复合材料”使飞行汽车机身重量降低40%,抗撞击强度提升50%,单车材料价值量超30万元。

运营服务:场景化变现的黄金赛道

运营服务正从政府试点走向商业规模化,主要模式包括:

物流配送领域已率先盈利。美团无人机配送单票收费5-20元,已在上海、深圳等城市开通31条航线,完成超30万次订单;顺丰丰翼、京东物流也在特定场景实现常态化运营。

低空旅游领域溢价能力突出。深圳至珠海的“空中通勤圈”单程票价1200元,比高铁商务座贵3倍但省时70%;春秋航空“空中的士”会员制服务预付费用户超5万人;三亚海棠湾推出“飞行汽车+酒店”套餐溢价率达60%。

行业应用服务成为B端刚需。极飞科技的“飞行汽车植保系统”单机日作业面积达1000亩,效率是传统无人机的5倍;海上风电巡检单架次覆盖200公里海域,成本较直升机降低80%。

数据增值:被低估的金矿

数据增值服务正成为隐形盈利点:

空域管理数据用于低空交通调度、航线优化;行业应用数据如农业植保数据、物流配送分析可售卖给相关企业;智慧城市数据如无人机监控数据可用于政府智慧城市项目。

千寻位置研发的“北斗低空导航系统”可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已接入小鹏飞行汽车控制系统,使飞行路线规划效率提升60%。这类数据服务的变现方式包括数据订阅、AI分析服务、政府项目合作等。

03 破局之道,企业突围的生存法则

商业化挑战

企业面临多重困境:前期投入巨大,eVTOL研发成本高,单机造价数百万元,短期内难盈利;空域限制明显,低空开放仍处试点阶段;市场需求未爆发,C端对低空出行接受度低,B端依赖政府订单。

此外,经济环境复杂导致企业融资难,现金流压力大。2024年低空经济领域虽发生161起投融资事件,但近半数处于A轮及以前,显示资本仍持谨慎态度。

战略应对

短期策略(1-3年):聚焦B端/G端刚需场景。物流配送、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需求明确,政策支持力度大。可争取政府补贴,参与智慧城市项目,采取轻资产运营模式(如无人机租赁)降低客户门槛。

中长期策略(3-5年):技术降本与生态协同。提升电池续航(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需突破400Wh/kg)、自动驾驶能力;与物流公司、旅游景区、出行平台共建商业模式;通过低空旅游等场景培育C端市场。

峰飞航空与宁德时代的合作具有示范意义,双方共同研发eVTOL航空电池,重点提升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04 未来已来,低空经济的爆发临界点

低空经济正处于爆发前夜,技术演进路线清晰:

2025-2030年:物流无人机、农业无人机率先规模化,eVTOL开展试点运营。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推动全球农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在2030年达到137.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7.4%。

2030年后:若空域全面开放,城市空中交通(UAM)将成为万亿级市场。全球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2万亿美元,重构人类生活半径——“千公里通勤、小时级到达”成为可能。

基础设施布局加速推进。国家发改委规划2025年实现100个通用机场建成投用;深圳计划到2025年底建成1000个以上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杭州计划建成低空航空器起降场(点)275个以上,开通低空航线500条以上。

05 实战指南,不同类型企业的掘金策略

制造类企业:卡位核心部件

避开整机制造红海,聚焦高附加值零部件。浙江某五金厂转型生产飞行汽车座椅滑轨,通过航空认证后单品利润从5元跃升至200元;高温合金叶片、轻量化紧固件等二级零部件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利润空间可观。

运营类企业:创新收费模式

深挖场景价值,设计多元化收益结构。春秋航空“空中的士”会员制锁定高端客户;三亚“飞行汽车+酒店”套餐溢价60%;成都团队开发“飞行汽车充电桩地图”APP,整合全国200+起降场资源,半年估值达1.2亿元。

服务类企业:抢占认证培训高地

布局适航认证、飞手培训等配套服务。无人机操作证照成为行业敲门砖,浙江计划5年培训5000名飞手;开发“飞行延误险”“机身险”等定制化保险产品,撬动千亿资金池。

技术类企业:攻坚“卡脖子”环节

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需突破400Wh/kg)、AI自主避障算法、低空导航系统(融合北斗/5G-A/卫星互联网)等领域存在巨大创新空间。

风险警示:适航认证壁垒(美国FAA认证耗时3-5年)、空域管制风险(军事任务致临时禁飞)、能源补给瓶颈(航空锂电池能量密度仅250Wh/kg)仍是行业发展的三大暗礁。

2030年,当飞行汽车实现“千公里通勤、小时级到达”,城市格局将从“平面扩张”转向“立体发展”。深圳1000个起降平台、杭州500条低空航线勾勒出未来城市的轮廓。

低空经济的“三层金字塔”已然清晰:基础设施稳赚政策红利,应用场景快赚市场需求,核心技术长赚技术壁垒。

天空之下的商业竞赛才刚刚开始,那些在适航认证、能源突破和空域管理中找准生态位的企业,终将在垂直千米的蓝海中建立自己的飞行航道。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数据、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不做投资建议。)
精选推荐

低空产业圈|低空链招募

低空经济崛起:这五类人才,正在成为万亿赛道的“抢手货”

低空经济无人机这个六大商业盈利模式你了解吗?

一份低空经济项目商业计划书都需要包含哪些内容

低空经济产业公司发展规划与组织架构体系方案

普通人快速入门无人机领域指南

无人机培训机构整体运营方案

低空经济商业计划书(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