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现场观察:三个镜头看懂云深处科技“从展示到落地”
- 2025-07-28 20:28:02

600+行业落地项目赋能,云深处科技正以全栈自研技术撬动千亿市场。


7月的上海,黄浦江畔奔涌着智能浪潮。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世博中心拉开帷幕。
这场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的全球顶级盛会,首次将展览面积扩容至超70000平方米,吸引800余家企业展出3000余项前沿成果。其中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60余款智能机器人同台竞技,超过100项“全球首发”新品集中爆发,展示了人工智能从核心技术到行业应用的完整生态链。
然而,在琳琅满目的模型、终端与机器人背后,一个深刻的产业转折点已然显现:人工智能的主战场正在从传统的“虚拟智能”向更为具象的“物理智能”加速跃迁。以具身智能为代表的下一代技术,通过赋予机器自主感知、决策与行动能力,推动AI从数据算法层面向实体作业场景渗透。

往昔,WAIC展台上的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往往停留在静态展示或预设的“炫技”表演,虽引人注目,却与实际应用相去甚远。
而2025年的最大不同,是几乎所有机器人都“动了起来”,并且不再是为了表演而动,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动。这标志着行业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从“技术驱动”转向“场景牵引”。
更具体一点来说,这种转变绝非简单的“从展示到应用”,而是具身智能在商业化路径上不同层次的应用探索:
先来看消费级层面,今年WAIC透露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具身智能要融入生活,技术本身必须隐身于流畅的体验背后。
比如云深处科技绝影Lite3机器狗的“AR交互+手势操控”,则直指消费级具身智能的“使用门槛”痛点。传统机器狗依赖遥控器,本质是“人适应机器”;而AR眼镜的第一视角沉浸式体验与手势识别,实现了“机器适应人”的自然交互。
交互方式的革新,体现了消费级产品的商业化逻辑:只有让用户无学习成本地使用,才能打破技术炫酷但无人买单的僵局。这种交互革命,预示着消费级具身智能正从“极客玩具”向“大众消费品”跨越。
而在这些消费级产品背后,更具标志性的是行业级应用场景的全流程落地。
企业们把各自的行业应用场景搬到了展馆内进行真刀真枪的演示,标志着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商业化落地的路径愈发清晰,评判标准也从“能否做”转向“做得好不好、成本效益高不高”。
作为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引领者,云深处科技在展会上搭建了一个150平方米的沉浸式行业应用展示区,真实还原了高价值、高风险场景的“无人化应用”。
由云深处科技开发并不断迭代的绝影X30不仅能识别指针仪表、红外温度等巡检对象(识别准确率95%以上),更通过其自研的“四足机器人智巡系统”,构建了一个从自主导航、智能巡检到数据分析、状态预警,最后还能进行自主充电的全周期智能管控体系。这种“感知-决策-行动-反馈”的完整闭环,意味着具身智能已能满足工业场景对可靠性、持续性的刚性要求。
据了解,云深处科技的相关产品已在变电站、换流站巡检,以及应急消防、安防巡逻等领域广泛落地应用,帮助人类完成高重复性枯燥工作,大大降低了危险环境人工作业风险。
并且在浙江某换流站中,云深处科技四足机器人1000+小时平均无故障工作的表现,充分证明了当机器人能在高风险、高重复的场景工作中“顶得上、靠得住”,其真正的价值早已不仅限于成本节约,而是生产力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与众多实干派形成鲜明对比,今年依旧有部分企业的产品被锁在橱窗内静态展示,不少观众在简短的驻足之后就离开了展台。
“静”与“动”之间的显著差异,也从侧面印证了行业已达成共识:走出实验室,用实际作业效能和商业场景贴合度说话,才是具身智能企业硬实力的核心标尺。

在具身智能从“技术热”转向“产业热”的过程中,头部企业的布局往往预示着行业的发展方向。据最新IDC报告及行业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8亿美元,呈现“消费拉动出货,商用驱动价值”的鲜明分化。
其中,云深处科技引领多个行业应用场景落地,在电力行业市占率85%、消防行业市占率90%,均属于行业第一。其围绕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典型场景实现规模化部署,积极推动具身智能技术从验证向商业化落地转变。
目前,其产品及解决方案已在全球44个国家与地区、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成功部署,累计完成超600个四足机器人行业项目落地,覆盖电力能源、应急消防、安防巡逻、教育科研等八大核心领域。
而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产品力和市场地位,云深处科技的“全栈自研技术体系”构建了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涵盖运动控制、多模态感知、自主决策等核心环节。公司拥有国内首个完成上下楼梯、自主导航和智能交互的四足机器人研发记录,并在2019年推出全国首个完成自主充电的四足机器人。
本次会展上,云深处科技也带来了此前在火爆国内外各大视频网站的山猫轮足机器人与其行业版山猫M20,这款机器人专为复杂地形和危险环境设计,融合轮式机器人的速度优势与足式机器人的灵活性,是多模态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探索成果。
现场,山猫M20通过攀爬70cm 高台、40cm挡鼠板等高难度障碍和“空翻接倒立”、“托马斯旋转”等特技动作展示其强大的地形适应能力与运动控制技术,为复杂场景下的智能作业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这种“不追求单一性能极致,而是聚焦场景综合适配”的技术路线,正是具身智能在工业场景商业化的核心逻辑:工业场景的复杂性,从来不需要“全能冠军”,而是需要“解决具体问题的专家”。

正是凭借这种坚实的技术壁垒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公司已相继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多项重量级荣誉,其成功路径也为具身智能产业的商业化落地提供了范本。
总的来说,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概念普及,正式迈入从1到N的规模化深耕阶段。
竞争的范式已然改变。未来的胜利者,不再是仅凭某项技术指标领先的企业,而是像云深处科技这样,能够构建“系统可靠性、商业价值创造、场景应用闭环”三位一体核心能力的企业。
它们正在用一个个落地的项目,一行行可靠的代码,将智能的边界从虚拟世界坚定地推向物理现实的每一个角落。具身智能的未来,广阔而坚实,它始于实验室,但真正的星辰大海,在千行百业。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