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系”工业软件抱团,距离“中国版达索”还有多远?
- 2025-07-28 16:04:27
2025年,中外工业软件市场风云再起,全球工业软件领域接连上演重磅并购。美国新思科技(Synopsys)斥资350亿美元拿下仿真巨头Ansys,构建起芯片设计到系统仿真的技术闭环;而在近期,中国工业软件圈也迎来一个标志性事件——华为哈勃投资的泊松软件与天喻软件宣布合并,成为国内首家覆盖从几何建模、工程设计、仿真分析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全链路”工业软件供应商。一时间,有人称看到了“中国版达索”的雏形,但在一切期望落地之前,我们也需要戳破资本游戏构建的泡沫。对于工业软件领域,收并购、抱团取暖是常事,我们更关注的是,距离“中国版达索”的期望还有多远。
中国版达索轮廓初现?
在工业软件领域,能做引擎的不一定能做仿真,能做仿真的不一定能做协同。全球产业格局之所以长期稳固,根源在于像达索、西门子这样的玩家,早已完成了“从建模到管理”的体系闭环。几十年沉淀,构成了技术、数据、生态三位一体的护城河,这种“技术+生态”的内核,也正是国内厂商过去难以撼动其地位的核心障碍。
而泊松软件与天喻软件的整合,标志着中国工业软件首次在几何引擎、CAD、CAE、CAM,到PLM实现了全链条覆盖,这一条此前被达索、ANSYS、西门子等巨头垄断的产业链,如今在中国终于出现了具有系统对标能力的整合者。
此次合并背后,是两种核心能力的强强联合。泊松软件作为凭借自主研发的Geoshape几何引擎与CAx产品快速崛起,成为国产替代的技术先锋;而天喻软件则深耕PLM系统超过20年,不仅在数据安全与协同管理上形成完整体系,甚至曾帮助华为完成超过600TB的系统替代和国产化迁移。两者结合,既有从底层打穿的技术爆发力,也有覆盖流程场景的成熟生态架构。
一硬一软,一快一稳。两者结合,是一次有协同基础的“平台雏形”。合并后的泊松,或将成为国内唯一具备几何引擎、CAx、PLM全链条能力的平台型公司,并成为华为哈勃在工业软件底座战略上的关键一子。
在实际落地中,泊松与天喻已联合推出覆盖汽车、装备制造等行业的“高端智造全场景解决方案”,通过打通仿真与生命周期管理环节,助力整车厂的研发效率提升超过40%。

更重要的是,背后支撑这场整合的,是华为哈勃对工业软件生态能力的持续布局。继在EDA、操作系统等关键环节陆续落子之后,哈勃此次通过控股泊松补齐工业软件领域最后一块短板,意味着其“自主可控全栈技术体系”的拼图即将完成。下一步,华为或将在工业软件前处理方向加深布局,其持股的国产EDA企业湖北九同方微电子,旗下的格宇软件即是拥有完全自主版权的国内独家工业级多场景网格生成引擎、有限元可视化引擎等技术的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其创始人为前Altair Hypermesh算法专家单菊林博士。
如果说达索和西门子是通过多年整合成为全球制造软件的标准制定者,那么华为的这场整合便是国产工业软件告别“功能模块对标”的节点,也是生态协同的显现。
全球并购潮下的中国萌芽
纵览中外企业的密集动作,无论是西门子、达索,还是新思科技和海克斯康,它们正在通过一轮轮并购,不断重构工业软件的技术版图或补全自身的软硬融合架构,其核心诉求归结为一点,谁能率先完成“多学科知识融合+平台化能力集成”的闭环,谁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代制造业的主宰者。

这一趋势在2024年开始显得尤为清晰,回顾过去18个月,全球工业软件行业进入了“并购加速期”。西门子豪掷百亿美元收购Altair,不仅是强化其在机械、电磁仿真领域的能力,更是其“ONE Tech Company”战略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新思科技对Ansys的收购也释放出类似信号。这场耗时18个月、金额高达350亿美元的并购,实质上是将EDA(芯片设计自动化)与CAE(工业仿真)进行深度嫁接,构建一个涵盖从芯片到整车、从材料到系统的全流程智能仿真平台,尤其服务于AI芯片、自动驾驶、3D集成封装等高复杂度工程场景。除此之外,Autodesk收购了数据平台Datum360,后者年收入约为3000万人民币,但有利于Autodesk的BIM向流程行业、能源矿产等领域进一步拓展。
在这场全球整合潮中,另一位值得关注的玩家是海克斯康。这家曾经以计量仪器起家的企业,通过对3D Systems旗下Geomagic软件套件及比利时高精度导航技术公司Septentrio NV的收购,正迅速脱胎为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平台型公司。其收购策略的逻辑也很清晰,一方面填补了物理对象到数字化重建的缺口,一方面提升自身高精度定位技术的高度。同样,瑞萨电子以近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的Altium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汽车芯片的头部玩家而言,收购电路板级设计软件PCB的头部企业,可以扩大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而在中国也有一场历时18个月的跨国并购,浩辰软件通过完成了对匈牙利BIM软件开发公司CadLine的全资收购,让中国工业软件企业首次真正掌握自主BIM核心技术,极大程度补全自身的长板,因为市场也有称此次收购为“蛇吞象”的。
从这些并购案例可以看出一个共同趋势,并购不再只是简单的业务扩张或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企业技术地图和认知体系的深度重构。
这也解释了为何平台化成为当下工业软件发展的主旋律。大平台承载复杂系统的通用能力,小应用则提供垂直场景的柔性解决方案。两者协同,才能在高度碎片化、复杂多变的工业场景中实现效率最优。而这一切的实现前提,正是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消化,力学、电磁、热学、流体、AI、HPC……没有哪家企业能够独立覆盖全部学科,于是“收并购”成为知识融合的现实路径。
对比中国当前的工业软件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尚在起步却充满潜力的生态正逐步成型。泊松与天喻的合并,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协同闭环”趋势的国产化回应。而在全球平台化趋势愈发清晰的背景下,中国厂商要想真正参与下一代制造业规则的制定,就必须迈过“整合”这道门槛,从提供工具的供应商,跃升为提供认知能力的平台服务商。
这也延申出另一个问题:国产软件准备好构建“平台”了吗?
化旧伤,道阻且长
回顾国产工业软件打发展史可以看到,国产工业软件之所以起步晚、跑得慢,症结从来不在“不会做”,目前难以突围的困境之下,其隐形内伤并不源于技术缺失,而是三重结构性掣肘。
第一,缺场景,难成长
工业软件的本质,是将工程知识与流程逻辑商品化、工具化,这不是拍脑袋造出来的。然而国产厂商长期“场景缺失”:一方面,头部制造企业深度依赖外资软件,缺乏本土合作意愿;另一方面,国产厂商也难以通过实战项目积累迭代经验。致使早期国产软件拿不到核心场景,只能靠模拟练兵,做出来也难以适配复杂工业流程。
第二,缺生态,难闭环
在CAD、CAE等领域,一度盛行的“0元购”文化严重扭曲市场认知,阻碍了国产软件价值形成。产业界对“买知识”普遍缺乏付费意愿,而这恰恰是工业软件赖以生存的根基。在缺少“付费场景—稳定客户—良性收入—技术再投入”的正循环下,中小软件企业难以生存,导致行业长期碎片化且薄弱。
第三,替代不是复制,若无生态,则难以升级
当前,国产工业软件虽已实现从“跟随开发”到“自主研发”的初步跃迁,但真正的平台化替代仍在早期。对标达索的“CATIA + 3DEXPERIENCE”等生态,国内仍缺乏拥有统一底座、开放接口、跨模块融合能力的国产平台。

或许,华为系的“哈勃拼图”在试图打破这个局限,从EDA、操作系统到工业软件,一块块补上工业软件的生态底座,但要真正形成操作系统级的国产平台,还需要跨越技术整合、标准统一、场景沉淀三座大山。国产替代,不能止步于“我们也有类似的”,而要走向“我们有更适合的”。这条路,道阻且长。
结语
国产工业软件的突围,不是一场靠资本冲刺就能完成的竞赛。它更像是一场战略纵深极长、变量缓慢显效的系统工程,这其中,基础工业模型、跨平台生态、产业工艺Know-how,缺一不可,却也难以速成。
相比以往各自为战的孤岛式推进,此次华为系的整合已展现出一种从“算力底座”向“工程闭环”的组织性变革。这不仅是对自身技术栈的打通,更可能是对整个国产工业软件行业的一次示范。在碎片化的软件格局中,主动构建系统化、一体化的生态平台,才有可能真正从工具走向操作系统,成为生态的核心玩家。
但这场战役并不会因为一两家公司的合并而终结。平台的生态演进才刚刚起步。真正决定胜负的,从来不是一时的布局速度,而是谁能在穿越技术红利与工程鸿沟之间,建立起可持续的信任机制。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