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配图

欢迎关注具身智能大讲堂

资讯配图

7月26日下午,“2025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发展论坛” 在上海世博展览馆 2 号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指导,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中国电子学会联合承办,百度智能云、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联合协办。现场千余位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及国际组织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构建、应用场景拓展及国际协作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行业发展凝聚共识。


1政策引领与资源支撑双管齐下 助力中国人形机器人实现全球领跑


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在致辞中表示,人形机器人作为多项技术的集大成者和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业实力的重要标志。


资讯配图


中国电子学会已通过成立人形机器人百人会、举办机器人大赛等推动行业发展,未来将从四方面发力:强化创新生态以突破核心技术并建设开源社区;开发应用场景以拉动产业链协同;完善标准与人才体系;借助世界机器人大会深化国际合作。她同时邀请各界参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届世界机器人大会。


资讯配图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吴金城介绍,浦东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已形成完善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张江机器人谷等空间,汇聚50余家产业链企业,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1600亿元(占上海 40%)。2024年落地的全国首个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取得多项成果,包括发布开源社区 OPEN 龙、推出 “青龙” 产品、建成国内首个异构机器人训练场。在资源支持上,浦东通过 “青年创业 15 条” 提供低成本空间与人才公寓,并设立多只产业基金,叠加市场化基金后规模近万亿。


资讯配图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指出,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产业典型代表,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将重塑生产生活方式。目前中国已实现人形机器人从 “走跑” 到 “工厂应用” 的跨越,即将进入规模化量产与商业化井喷期。工信部将按 “智能驱动、场景带动、生态协同” 思路推进发展:加强技术供给,突破智能决策、高性能关节等核心技术;拓展汽车制造、养老等场景,打造应用样板;依托相关平台引导资源投入,建设开源社区与标准体系,深化国际合作。


2生态共建:签约与发布构建产业发展基石


论坛现场举行了多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签约与发布活动,从数据标准统一、产业协作网络搭建、创新资源整合等维度,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合作倡议书》作为首个重磅发布内容,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国家地方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发起。该倡议以 “开放、合规、共享”为核心目标,通过推动数据标准互认,解决行业数据流通不畅、技术协同不足等问题,为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生态基座。


资讯配图


在训练场合作生态签约环节,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河南分训练场、常熟分训练场,以及中国联通、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百度智能云、华为云共 7 家核心单位完成签约。


资讯配图


国地中心开放基金签约仪式则聚焦创新人才与前沿技术培育。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 10 所高校及科研院所达成合作。该基金面向国内优秀青年学者,重点支持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领域的前沿探索和技术攻坚项目,通过资金支持与资源对接,催生颠覆性创新成果。


3三款青龙系列家族机器人与“格物致知”具身智能开发平台重磅亮相


本次分论坛现场,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论坛上发布了青龙系列机器人产品矩阵及具身智能开发平台。


资讯配图


青龙系列包括三款产品:青龙 Pro 为全尺寸机器人(身高 1.85 米、体重 85 公斤、38 个自由度),聚焦智能工厂、智慧园区等场景,具备模块化复用(感知头、机械臂等部件可快拆快换)、多模态感知(集成可见光、红外、气体传感器等)、续航优化(2 小时续航 + 快拆电池)等特性。


资讯配图


青龙 Lite 为轻量化版本(身高 1.45 米、体重 45 公斤),定位开源教育与科研,成本控制在 10 万元以内,可快速部署并兼容青龙 Pro 底层技术,计划入驻 Open Loong 开源社区并推进 “百校行” 落地。


资讯配图


青龙 Wheel 为轮式平台(当前为 1.0 版,计划 8 月发布 Pro 版),适用于物流搬运、室外巡检等场景,将通过云边端协同架构提升泛化能力与工作效率。


具身智能开发平台 “格物致知” 则包含仿真训练(格物平台)与模型部署(致知平台)两大模块,可实现原子技能快速生成、模型低代码部署及多模态智能体开发,为行业提供一站式技术支撑。


4行业大咖 研判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发展趋势


主旨报告环节,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指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 “走跑跳” 等运动能力上已实现世界领先,这标志着对机器人控制水平与硬件平台的综合考验取得阶段性成果。


资讯配图


江磊强调,下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是让机器人 “能干活”,而 “小脑” 技术(运动控制与精细操作相关技术)将是关键竞争点。从技术逻辑看,具身智能需打通 “大脑(认知决策)、小脑(运动控制)、肢体(执行)” 的全链路,解决感知局限、决策断层、泛化瓶颈三大痛点。从产业链视角,除传统的感知、控制等核心部件外,高端芯片、高性能材料、灵巧手、电子皮肤等 “新四大件” 与 “新四大组件” 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需通过 “软硬一体化” 打造提升整体性能。国地中心过去一年重点建设了技术研发、中试、数据、公共服务、开源五大平台,未来三年将聚焦标准与开源生态,进一步完善平台服务能力。


资讯配图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从 “行为学习” 角度切入,分析了人形机器人如何借鉴人类运动与操作逻辑提升能力。孙富春表示,人类双足行走需要平衡与稳定控制,是高度依赖智能的行为,这也解释了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复杂性。人类学习技能通常经历 “认知(模仿学习)- 联想(知识表达)- 自主(反复训练形成长时程增强)” 三阶段,机器人可参考这一逻辑,通过构建图神经网络模拟人体运动控制,并结合反馈机制优化行为。他认为,触觉与视觉 - 语言 - 动作大模型(VLA)结合,将是提升机器人操作稳定性的关键。


资讯配图


百度集团副总裁袁佛玉介绍了百度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赋能与场景连接实践。在技术赋能方面,百度智能云依托百舸算力平台,针对 VLA、VLM 等主流具身模型做了训推优化,提升模型开发效率。通过数据采集与标注服务(国内市场份额第一),帮助企业解决具身领域数据稀缺、成本高的痛点,目前已与国地中心在数据采集上开展合作。在场景连接方面,百度将多年积累的 AI 落地经验(如智能制造、智慧服务等场景)开放给具身企业,推动机器人在核心业务场景中验证价值。袁佛玉表示,百度将持续完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降低技术应用门槛,与产业各方协同推动具身智能从研发走向应用。


资讯配图


星动纪元创始人、清华大学助理教授陈建宇分享了 “通用智能机器人” 的构建思路。该团队研发的星动 L7 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已实现动态运动(如 360 度空中旋转跳)与实用操作(如物流分拣、打螺钉)结合。在通用大脑方面,团队提出的 ERA-42 端到端具身大模型,可通过统一架构实现视觉理解、规划到执行的全流程,且能通过 “开卷考(无标注互联网视频预训练)+ 闭卷考(真机数据模仿学习)” 的范式,减少对真机数据的依赖(仅用 1 万条数据即可学习上百种任务)。在通用本体方面,采用模块化设计,以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为基础,拓展出轮式等多种形态,底层核心模组(如灵巧手)可复用,兼顾通用性与场景适配性。目前,其产品已向全球多家科技巨头交付,累计超 200 台,另有超500台在量产中。


资讯配图


前Meta首席工程负责人、智澄 AI 创始人胡鲁辉提出 “物理智能” 概念,强调人工智能需与物理世界深度结合,而机器人是实现这一结合的核心载体。他认为,机器人要实现 “好用、泛化、通用”,需突破环境泛化(在不同场景稳定工作)、本体泛化(模型与硬件解耦)、任务泛化(胜任多种任务)三大挑战。智澄 AI 聚焦 “理解物理世界的基础模型” 与 “高性能通用人形机器人” 两大核心,已推出 TR4 物理智能复合型机器人(具备自动升降底盘与操作能力,可应用于无尘生化场景),本次论坛上智澄 AI 发布 TR5 高性能通用人形机器人,该产品在速度、力量与物理智能融合上实现提升。此外,团队通过与第三方合作构建生成式数据平台,结合静态三维数据与仿真环境生成动态机器人数据,缓解数据采集压力。


资讯配图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建伟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的发展需平衡 “通用化” 与 “可靠性”。当前,机器人在粗运动、协作等方面已有进展,但在精细操作、情感交互、自我认知等领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需通过多模态数据生成(如物理仿真、生物医疗仿真)、大模型端侧化、类脑智能架构探索等技术突破,推动机器人真正解决物理世界痛点。同时,需注重产学研国际合作与伦理治理,以 “以人为本” 为核心,实现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协同。


5圆桌对话 四位重磅嘉宾探讨产业国际化合作趋势


圆桌对话环节,来自东盟智慧产业联盟主席陈志辉、擎朗智能创始人李通、智澄 AI 联合创始人徐明强、诺仕机器人创始人徐杨围绕《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国际化合作展望》话题展开探讨,对话由世界数字科学院国际首席人工智能官杜兰主持。


资讯配图


东盟智慧产业联盟主席陈志辉表示,东盟制造业规模达 2.6 万亿美元,但机器人渗透率仅 0.3%,市场潜力巨大。中国技术落地东盟需注重 “本土化”:一是结合当地工业需求(如马来西亚重点发展的半导体产业)设计应用场景;二是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发适配软件,避免单纯输出硬件;三是重视数据安全性,尤其在高端制造等敏感领域。他认为,开放平台、共享场景以获取本地数据,是技术落地的关键,而非通过价格战竞争。


擎朗智能创始人李通结合企业出海经验指出,机器人国际化的核心是 “解决真实需求”。其企业聚焦餐饮、酒店等场景,已在全球销售超 10 万台服务机器人,关键在于选择 “有大量劳动力需求” 的垂直领域,通过产品解决客户的成本或效率问题。在标准层面,擎朗不仅通过全球 62 个国家的认证,还参与了北美服务机器人 UI 标准的制定,这一实践表明,早期参与国际标准建设,是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市场的重要路径。


智澄 AI 联合创始人徐明强从技术角度提出,机器人国际化需先解决 “基础能力”:一是 “身子稳”,通过毫米级精度控制确保在不同表面稳定运动,避免因摔倒导致的成本损失;二是 “理解空间”,通过世界模型预测物理行为,提升环境适应能力。他建议,通过联合实验室构建兼容的数据采集与转换工具,推动全球数据协同。


诺仕机器人创始人徐杨作为核心零部件企业代表表示,硬件可靠性是技术落地的基础。诺仕机器人团队研发的行星滚珠丝杠应用于灵巧手,可解决传统部件负载低、寿命短的问题。她强调,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需对标车规级标准,才能满足国际市场对精度与稳定性的要求,而硬件与算法的协同,是实现 “捏鸡蛋、撕薄膜” 等精细操作的前提。



  END 




科技热点


1.仅重18克的被动伸缩扑翼机器人

2.全球首例 SoftFoot Pro仿生脚原型

3.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全新分层框架曝光

4.受螳螂视觉启发的立体人工复眼技术


大咖观点


1.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 产业大佬们怎么说?

2.人形机器人是继PC、手机之后人类的第三台计算机

3.傅利叶智能顾捷分享人形机器人探索历程

4.上交大高峰:人形与多足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分析


热点评论


1.A++++轮 融资超10亿 估值超70亿的具身智能公司

2.地球上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来了

3.英伟达大会发布人形机器人开发工具

4.宇树Unitree B2对战波士顿动力Spot


新品速递


1.GTC 2024 黄仁勋发布王炸技术

2.傅利叶GR-1通用人形机器人表演架子鼓视频

3.逐际动力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L-1

4.地表最强Figure 02发布!算力提升3倍!


资讯配图

微信号|具身智能大讲堂

专注AI具身智能产业前沿话题

加入社群

欢迎加入【具身智能大讲堂】读者讨论群,共同探讨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领域话题,共享前沿科技及产业动态。


添加微信号(Robospeak2015)或堂博士手机号(15611695072)备注“具身茶谈”可进入交流群。


兼职作者&投稿

机器人大讲堂正在招募【兼职内容创作者】,如果您对撰写机器人【科技类】【产业类】文章感兴趣,可添加微信:李鑫(13581537940,手机与微信号相同)。我们对职业、所在地等没有要求,欢迎朋友们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