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2架,eVTOL爆单!真正门槛不在订单而在交付
- 2025-07-28 11:23:44

7月中国eVTOL高光时刻,沃兰特、时的连续斩获东南亚与中东合计27.5亿美元大单,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出海进入全面爆发临界点。
7月23日,沃兰特航空高级副总裁黄小飞与泰国泛太平洋公司董事长握手定格——17.5亿美元、500架VE25-100天行eVTOL的协议落笔生效,再次刷新我国eVTOL单笔国际订单纪录。而这距离上笔阿联酋企业Autocraft向时的科技采购350架E20飞行器的10亿美元订单事件,才过去短短一周。
中国eVTOL企业接连斩获两笔超级订单(总额共27.5亿美元)引爆业界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仅2025年至今,部分eVTOL企业公布意向订单总计达1482架,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尤其是eVTOL领域或将进入市场订单爆发阶段。
当前,全球低空经济版图正在通过中国企业订单重构低空产业布局。
订单背后是技术与需求的精准耦合,由于受地形破碎或地面交通拥堵(岛国与沙漠城市地理特性)影响,使得eVTOL优先落地该场景,也使eVTOL从“未来科技”变为“当下刚需”。
今年,随着估值140亿的行业鼻祖Volocopter因资金链断裂破产,德国Lilium也因未能筹集足够运营资金申请破产,海外eVTOL发展模式折戟沉沙。
敌退我进,中国低空国际战略布局已“悄然”浮出水面。泰国订单包含中航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构建“飞行器+起降点+培训”的全链条输出模式;阿联酋更要求首批交付飞行器必须取得中国民航局适航证,本质是为中国eVTOL出海审定规则奠定基础,一旦通过该市场验证,中国机型或将更易获得欧美适航认证,为进军全球市场铺平道路,可以说中国标准认可已超越商业采购本身。
2025年部分eVTOL主机厂意向订单表(不完全统计)

此外,作为全球唯一集齐“四证”的eVTOL龙头亿航智能面对媒体曾坦言“订单已经排到2025年之后,数量在1000至2000台之间”。而“邪修”小鹏汇天反馈从陆地航母发布至今,已狂揽4000+订单在手,累计订单额将达80亿元,市场全面爆发正是当下中国低空市场缩影。
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eVTOL市场将突破340亿美元规模。面对全球竞争,中国企业的井喷式订单绝非偶然,背后是国产供应链全面成熟,中国供应链方案比欧美低30%-50%,研发周期缩短了一半,制造成本仅为美国五分之一,中国eVTOL的量产能力正在形成新的竞争壁垒。
痛点犹存,商业化落地的罗生门
2025年eVTOL行业已进入订单爆发期,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代差(如倾转旋翼、半固态电池)和地理红利(岛国、沙漠城市)先后斩获共计超27.5亿美元国际订单。未来十年,随着电池技术突破(能量密度提升30%-50%)和全球低空政策完善,中国eVTOL企业有望在万亿美元市场中“啃下”50%以上份额。
但是订单盛宴难掩产业化深水区的挑战,退潮以后,“皇帝的新装”显而易见,交付能力、适航认证、资金链仍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门槛。不同企业订单数量差异,也直接反映企业发展阶段不同、市场导向不同、技术门槛不同。
量产交付能稳步提升。亿航智能年产能尚不足1000台,持续布局合肥、广州等地扩充产能;峰飞航空落子武汉2吨级eVTOL总装基地,预计实现年产200架。小鹏汇天更是豪言2026年将在广州建立全球首个飞行汽车量产工厂,年产能达1万台。
适航认证体系尚在襁褓。全球尚无eVTOL专用适航标准,取证周期延长,部分国家认证仍在摸索阶段,企业被迫“削足适履”。电池测试沿用DO-311A标准(针对备用电源),无法满足推进系统热失控风险要求(局部温度达1000℃);飞行控制系统也缺乏专用验证标准。
资金链紧绷如弦。eVTOL商业化路径仍处于探索阶段,从收到意向订单,到生产和最终的实际交付,这个周期起码需要1-2年。亿航智能就坦言“目前产品不适合toC”,主要客户是城市运营部门和旅游景区,某eVTOL头部企业创始人在采访中表示,多家eVTOL公司资金链都曾多次濒临断裂,航空产品高安全性要求,使企业在适航认证完成前难以获得订单,陷入“背水一战”。
资本破局,中国方案的世界征程
2025年6月证监会一纸新政成为资本破局关键,第五套标准重启明确允许未盈利的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企业登陆科创板。
政策设计直击产业痛点。新规试点引入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匹配低空项目“前期投入大、盈利周期长”;另外,支持在审企业向老股东增资扩股,有效缓解上市前资金压力。资本市场的闸门刚一松动,企业已闻风而动,有消息称沃兰特航空两周内接待超10家券商,启动IPO可行性研究,时的科技同步推进科创板与香港上市通道评估。
本轮订单密集发布,结合科创板新政来看,在盈利未明确前期,订单量或实质性合作可作为上市审核中商业前景的重要佐证。利用订单转化能力证明商业价值,此阶段企业虽未盈利,但可通过可验证的订单和合作伙伴赢得市场信任。
上海金山区的沃兰特制造基地开足马力(年产300架),科创板为企业资本循环打通任督二脉,中国eVTOL的全球化竞争进入新阶段,下一步更多是适航标准话语权争夺。
本次阿联酋订单强制要求中国民航局适航证,标志着中国标准输出;东南亚、非洲多国先后启动与中国适航标准互认谈判,让中国eVTOL真正在海外飞起来。
加上,产业集群正加速成型。华东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揭牌,将整合长三角飞控、复材、动力系统产业链;上海eVTOL规模化总装制造基地联合体成立,集聚御风未来、时的科技、沃兰特等头部企业。
全球eVTOL市场即将进入“中国时刻”,这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低空交通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不过,产业爆发的真正门槛不在订单而在交付,订单首批交付悬系于中国民航局适航证的获取进度。当科创板向未盈利企业敞开大门,中国eVTOL军团正以“技术+资本+基建输出”的组合拳,争夺万亿美元市场的制空权,这场飞行革命能否复制新能源汽车的“换道超车”,答案似乎显而易见。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