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配图

一、低空经济崛起:万亿赛道催生人才刚需

2024 年 3 月,「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的战略方向。这一政策信号如惊雷般震动产业界 —— 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在 2023 年已突破 5000 亿元,预计 2030 年将达 2 万亿元,无人机配送、城市空中交通(UAM)、应急救援等场景加速落地,仅深圳一地就已开通近 300 条无人机航线,完成 170 多万架次载货飞行。

产业爆发直接引发人才需求井喷。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仅无人机操控员岗位目前就存在 100 万人的巨大缺口。航天彩虹无人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房帅直言:「具备复杂场景飞行经验的人才极度稀缺,持证者与实际技能脱节现象普遍。」更严峻的是,既懂飞行技术又掌握 AI 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行业争夺焦点,而低空智能网联、适航认证、垂直起降场地运维等新兴领域的人才供给几乎空白。

这背后是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全面扩张。从飞行器制造到空域管理,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场景运营,产业链条覆盖四大环节 18 个细分领域。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通用航空学院院长叶婷指出:「传统机电专业转型的教师难以满足技术迭代需求,双师型师资缺口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关键瓶颈。」

二、高校学科井喷:从专业增设到体系重构

2024 年底,教育部公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 6 所高校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正式开启低空人才培养的「加速度」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该专业整合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等 5 个一级学科资源,课程体系涵盖飞行器设计、智能空管、适航认证等交叉领域,首批招生即吸引 360 名顶尖学子。

更值得关注的是研究生层次的布局。香港大学开设的低空科技工程硕士专业,融合无人机技术、空域管理、航空安全等核心课程,毕业生就业率超 9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研究院推出的「低空经济产业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采用「院士 + 实业家」双导师制,学员可深入大疆总部、顺丰无人机物流基地等场景开展实战教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更计划增设该学科博士点,瞄准「总师型」高端人才培养。

高校的学科建设呈现三大特点:一是跨学科融合,如北京邮电大学将计算机科学与低空通信技术结合,培养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安全人才;二是场景化教学,西北工业大学构建「模拟飞行 - 室内飞行 - 室外飞行」阶梯训练体系,利用电子围栏技术突破空域限制;三是国际化协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英国皇家航空学会合作开发课程,引入欧洲民航局适航标准。

资讯配图

三、校企协同突围:从订单班到产业共同体

面对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校企合作正从单一的实习基地模式升级为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航天彩虹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彩虹无人机现场工程师学院」,采用「2.5 年校内学习 + 1.5 年企业实训」模式,毕业生可直接参与大型固定翼无人机研发项目。这种「入学即入职」的培养机制,使企业用人成本降低 40% 以上。

更具创新性的是「产教融合共同体」模式。北大荒通用航空联合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等成立全国首个低空经济无人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 30 余家企业资源,共建无人机适航审定服务中心和生产性实训基地。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则与中航通飞等企业成立产业学院,开发《低空智能网联系统设计》等 12 门新型教材,将企业项目直接转化为教学案例。

在深圳,这种协同创新已形成规模效应。作为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先导区,深圳通过「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北航、南科大等高校设立研究院,与腾讯、亿航智能共建联合实验室。2025 年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上,深城交展示的城市级低空智能交通系统,正是校企联合攻关的阶段性成果。

资讯配图

四、全球人才竞争:从技术高地到生态博弈

低空经济的全球竞争本质上是人才战略的博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依托林肯实验室,在 eVTOL 电池技术、低空通信协议等领域保持领先,其毕业生被波音、Joby Aviation 等企业高薪争抢。欧盟通过「Clean Sky 3」计划,联合空客、西门子等企业设立专项基金,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参与低空交通系统研发。

中国的应对策略呈现「政策 - 技术 - 场景」三位一体特征。政策层面,深圳率先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地方专项法规,为人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技术层面,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研发的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已应用于沃飞长空 AE200 飞行器;场景层面,合肥开通全球首条无人驾驶载人航线,直接催生适航认证、空中调度等新职业。

这种竞争在人才争夺上尤为激烈。猎聘数据显示,低空经济领域销售总监岗位年薪达 35-50 万元,且需具备政府资源对接、复杂项目操盘等复合能力。威海华美航空创始人刘淑华的创业历程颇具代表性:这位从教育培训跨界的创业者,依托山东大学技术支持,将无人机技术应用于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场景,企业年营收突破亿元。

资讯配图

五、未来挑战: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

尽管中国低空人才培养取得显著进展,但三大挑战亟待突破:一是师资断层,无人机专业教师中 70% 来自机电等传统专业转型,前沿技术知识更新滞后;二是实训瓶颈,多数高校受空域限制,仅能通过虚拟仿真开展教学,学生缺乏真实场景操作经验;三是标准缺失,低空经济涉及的通信协议、适航认证等标准尚未统一,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位。

破局之路在于构建「政策 - 教育 - 产业」闭环生态。教育部正推动「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允许高校动态调整专业目录;工信部联合民航局制定《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明确 2030 年前建成覆盖全产业链的人才标准体系。深圳、合肥等地通过「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形成「技术突破 - 场景落地 - 人才反哺」的正向循环。

站在 2025 年的节点回望,这场由高校学科爆发引发的人才争夺战,本质上是中国在低空经济新赛道上的战略卡位。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子在实验室调试 eVTOL 飞控系统,当深圳低空智能网联系统实现秒级空域资源分配,当威海的无人机编队掠过农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个新兴产业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完整图景。未来的竞争,将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人才生态的全面比拼 —— 谁能率先构建「教育 - 研发 - 应用」的超级循环,谁就能在全球低空经济格局中占据制高点。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资讯配图
精选推荐

低空产业圈|低空链招募

低空经济崛起:这五类人才,正在成为万亿赛道的“抢手货”

低空经济无人机这个六大商业盈利模式你了解吗?

一份低空经济项目商业计划书都需要包含哪些内容

低空经济热潮涌动,企业如何抓住机遇、避开陷阱?

低空经济盈利密码:无人机配送 + 文旅 + 数据变现,这 5 种模式正在颠覆传统

低空经济第一股争夺战:eVTOL企业的上市竞速赛开始了

普通企业入局低空经济都需要做哪些准备

低空经济投资模式全攻略,一文读懂

政策标准化VS产业集群化,2025低空经济五大趋势全解析

低空经济产业公司发展规划与组织架构体系方案

低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规划设计方案(仅供参考)

独家发布:低空经济商业模式画布模板(附低9大模块解析)

无人机“一机一码”全国落地!安全红线划出千亿低空经济新航道

「征稿启事」低空产业圈诚邀行业专家共筑智慧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