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警钟:低空数据孤岛藏隐患,多方呼吁空管-气象-公安实时共享
- 2025-07-27 07:00:00

中国信息协会警示“信息断层可能引发事故”,低空经济安全亟需跨领域数据整合
7月18日,中国气象局低空经济气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调度会议在京召开。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主持会议并强调,要筑牢安全底线、强化主体责任,稳妥有序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会议中,“安全”一词被反复提及十余次,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词。
01 低空经济崛起与数据挑战
轻点手机,全球天气尽在掌握——传统气象服务像水一样渗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蓬勃发展的低空经济领域,会发现这些新兴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陡然升级。
低空飞行器的起飞、降落及空中运行都离不开对低空小范围内涡旋、湍流、风切变等高影响性天气实况的精准预测。低空气象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时性直接决定了低空飞行的安全和运营效率。
业内专家指出,低空经济要想“飞得起、管得住、发展好”,“通(信)-导(航)-监(控)-气(象)-反(制)”五位一体的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其中气象科技创新是构建“气”这一低空基础设施的核心驱动力。
02 数据孤岛:低空经济的隐形威胁
在西藏吉隆口岸的救援现场,翼龙-2应急型无人机连续三日飞赴灾区。它用合成孔径雷达穿透恶劣天气,成功侦察到部分关键灾情信息;同时挂载空中基站,恢复公网信号,覆盖半径约50公里。
这一场景完美展示了空管、气象、通信数据融合的价值。然而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这样的协同还只是“特例”而非“常态”。
“当前的低空飞行活动一般是在100米至1200米的空域区间”,星图维天信总裁冯德财指出,“航线在几公里至十几公里的范围,相比于传统的气象服务,低空活动的运动轨迹尺度更小,需要监测的气象空间更低,时效性要求更高。”
全国范围内面对低空气象的需求,仍缺乏对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支撑,低空气象基础感知网络尚不完备,精细化监测和预报的先进技术有待突破,低空气象服务体系仍不健全。

03 数据断层的多重隐患
2023年,广东省内电信网络“断网”5个多小时,用户无法拨打电话、收发短信、上网,影响范围超过1000万人,相关话题冲上热搜。该事件为网络安全尤其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敲响了警钟。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低空经济领域的数据孤岛问题可能带来三重隐患:
安全响应滞后:当无人机闯入禁飞区,如果空管、公安、气象数据不能实时共享,处置效率将大打折扣。理想状态下,空域雷达锁定目标后,系统应以4K@60Hz 4:4:4原生画质光速回传画面,1分钟内联动多部门处理异常。
气象预报盲区:传统气象模式预报在低空近地层的时空分辨率、响应速度、地形适配性等方面,都难以满足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低空物流等对安全运营的高要求。
标准体系缺失:各类低空产业使用的气象数据类型、接口格式、应用逻辑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低空气象服务标准体系”和统筹管理的“低空气象服务平台”。

04 打破孤岛的创新实践
面对这些挑战,全国各地正在探索解决方案:
在南京低空飞行服务中心,魅视光纤坐席系统依托行业领先的非IP纯光纤坐席架构,实现海量低空动态数据的超高速汇聚与低延迟处理。系统从容支撑5万架次低空飞行同时实现高密度有序管控。
通过构建“低空数据全景作战一张图”,将飞行任务执行、空域资源配置、全域安全监管等核心流程直观汇聚于动态刷新的可视化界面,让复杂低空态势一目了然。
莆田市无线电管理局创新搭建市、县(区)常态化普法平台,构建“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县区协同”的法规宣贯机制。与公安局警航大队深度协作,采用法规解读和案例警示的方式开展普法。
该局还同步整合“市级在用无人机信息数据库”,共享无人机数量、使用场景、频率占用等数据,为精准普法提供支撑。
普宙科技凭借“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场景中的数据加密典型案例”,成为唯一一家入选工信部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典型案例名单的无人机企业。其方案使用数字证书、数字签名、杂凑算法等保障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

05 构建安全共享体系的路径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何翠芹曾表示,数据安全无小事,数字经济时代下的网络安全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稍有松懈就可能发生网络安全事件。
要解决低空数据孤岛问题,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建设统一数据平台:借鉴香港经验,建设专门用于低空飞行活动的三维信息枢纽,作为共享无人机收集数据的平台。香港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表示,将通过建设专门用于低空飞行活动的三维信息枢纽,作为试点项目为共享无人机收集得来的数据进行概念验证。
制定技术标准体系:中国气象局要求加紧谋划制定低空气象标准体系,积极参与低空航空器装备设计和测试。聚焦坚持宏观战略与微观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创新探索之路。
建立权限分级机制:如魅视光纤坐席系统内置权限分级管理,不同岗位操作员仅能访问授权范围内的飞行器数据,防止误操作或恶意入侵,为低空飞行管控提供底层安全支撑。
加密传输保障安全:所有数据传输需遵循《港府信息科技保安政策及指引》的规定,包括加密传输中和存储中的资料、不可于公有云平台存储敏感及个人资料等要求。

06 未来展望: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低空气象服务正在实现质的飞跃。星图维天信面向低空精细化气象预测场景的天信•低空气象大模型,综合传统数值模式和大涡模拟技术优势,目前已具备水平百米、垂直米级、分钟级更新的低空三维气象预测能力。
“从目前的反馈来看,我们的产品已在多个试点场景中实现了‘从可用到好用’的突破”,冯德财介绍,“经过多轮的验证和核心技术升级,推动了公司人工智能在低空气象技术领域的应用,并实现了低空气象服务产品的加速迭代。”
在可预见的未来,低空经济数据共享将突破行业边界。中国气象局已明确要求,将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与极端复杂条件下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城市智慧气象,以及其他专项保障和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统筹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一布局、按需推进,实现共建共享共用。
随着低空航线繁忙起来,气象服务在低空产业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冯德财的判断正在成为现实:“低空经济正在快速向深、向实发展,除了低空飞行安全离不开气象服务外,未来还有更多的低空应用场景也同样对气象服务有着迫切需求。”
技术的进步为打破数据孤岛提供了可能,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制度协同。当空管部门的飞行数据、气象部门的精准预报、公安部门的安防网络实现秒级交互,城市低空才能真正从“可飞”变为“好飞”。中国低空经济的未来,取决于今天能否筑牢这条无形的数据桥梁。

低空经济盈利密码:无人机配送 + 文旅 + 数据变现,这 5 种模式正在颠覆传统
考证指南: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CAAC)全流程解析,低空经济从业者必看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