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综合报道无 3C 认证的充电宝近来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统计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旅客携带充电宝在飞机上起火冒烟事件达 15 起,数量较去年同期激增近一倍,核心问题在于电芯质量存在缺陷,存在极高自燃风险。此前,罗马仕、安克创新等品牌因电芯缺陷存在自燃隐患,已召回超 120 万台充电宝。

然而,无 3C 认证充电宝的问题尚未根除,仍在干扰市场和误导消费者。这类充电宝在回收运输过程中,若因挤压、短路引发自燃,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目前,许多快递已拒绝运送无 3C 认证的充电宝。有记者调查发现,顺丰、申通等主流快递公司中,仅 1 家允许有条件邮寄(容量≤2 万毫安、无破损、非召回型号),其余均直接拒收。北京、深圳等地机场虽提供邮寄服务,但仅限非召回型号且需支付 15-19 元 / 个的运费,部分旅客因成本过高选择自弃。这种物流限制导致召回产品无法有效回收,大量问题充电宝滞留用户手中。

如果企业不回收,报废处理也是一条途径。然而,当前充电宝回收依赖《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条例》,但该条例未明确将充电宝纳入强制回收目录,导致正规企业缺乏动力。此前,深圳宝安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等都宣布会由合作机构处理旅客丢弃的充电宝。但机场合作的危废处理中心,处理成本高达 20 元 / 个,远高于小作坊 5 元 / 个的回收价,形成 “合规回收无利、非法回收暴利” 的畸形市场。并且,拆解环节高度依赖人工,不同品牌电池结构差异导致自动化拆解率不足 20%,安全风险和成本进一步攀升。

另外,即便是通过机场途径回收的充电宝,也并非全部都会被合规回收处理。民航新规实施后,有二手平台商家打着 “机场充电宝” 的旗号,以 10 元至 30 元一个不等的低价销售,有的还配上充电宝放置在安检筐内的照片,并声明 “不保证品牌、不保证安检通过”。

当然,消费者也可自行处理这些无 3C 认证的充电宝。安克品牌提出,消费者可以选择不寄回充电宝,而是自行将其在盐水中浸泡 24 小时,彻底耗尽内部电池电量,进行无公害处理,然后将泡完盐水的充电宝丢入有害垃圾箱。安克品牌的官方指导提到,这样能避免直接丢弃存在的潜在安全风险。

然而,专家指出,企业如此做法的目的有待商榷。现行《消费品召回管理暂行规定》要求企业承担召回责任,但未明确规定回收费用分担机制。安克、罗马仕等品牌要求用户自行承担邮寄费用或自行处理,实质是转嫁安全责任。此外,小型锂电池回收的专项法规尚未出台,导致回收企业资质审核、处理标准等关键环节缺乏依据。

另外,工信部 2025 年 7 月发布的《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首次对电芯材料、极端测试提出强制要求,但尚未覆盖回收环节。

关于非法回收暴利问题,有回收商表示,“我按 5 元 / 个回收,转手卖给小作坊能赚 3 倍。” 这些充电宝被翻新后,撕掉旧标签、贴上假 3C 标识,再次流入市场。目前,这已经形成了一条通过 “工厂 — 中间商 — 小店 / 电商 — 消费者” 快速扩散的产业链。比如上述提到的,二手平台上的 “充电宝盲盒” 也成为非法产品的倾销渠道,卖家以 “机场拦截货” 名义低价促销,实则销售问题产品。

无 3C 认证充电宝的暴利,本质上是低成本、高风险、弱监管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政策收紧和头部企业的合规行动正在重塑行业格局,但短期内非法产品仍可能通过伪装、海外转移等方式存续。消费者需提高警惕,优先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带模压 3C 标识的产品;监管部门则需加强供应链全链条管控,建立从生产到回收的闭环追溯体系,才能彻底瓦解这一灰色产业。

资讯配图

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


更多热点文章阅读


点击关注 星标我们



将我们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次更新!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喜欢就奖励一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