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WAIC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论坛:2025年7月26日-28日 

展览:2025年7月26日-29日 

地点:世博中心、世博展览馆、徐汇西岸等

(购票提示:7月27日、28日展览票已售罄


当大语言模型流畅模拟人类对话,当量子计算机效率超越传统超算千万亿倍,当AI开始预测蛋白质结构、驱动机器人感知环境——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工具加速渗透至科学研究的核心场域。

 

7月26日至28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科学之问” 系列思辨会将在上海拉开帷幕,来自全球的顶尖科学家将围绕量子计算与 AI、生命科学革命、具身智能、类脑智能四大前沿领域,展开多场高密度学术对话。


这场思想碰撞,不仅试图解答AI与科学融合的核心命题,更在叩问:当机器开始“思考”科学问题,人类将如何重新定义知识边界与创新范式?




01 科学的AI时代





科学之问系列活动聚焦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科学问题。


量子计算、生命科学、具身智能和类脑智能,不仅是当下AI应用的热门领域,也是自几十年前AI诞生起,科学家们便密切关心且影响深远的学科。


1982 年,物理学家费曼埋下一颗种子:“如果我们想对自然进行精确模拟,就需要建造量子机器。”


四十年后,这颗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祖冲之号” 量子计算机在模拟分子相互作用时,效率较传统超算提升千万亿倍,让生物医药研发中 “从分子结构到药物效果” 的模拟时间从数年压缩至小时级。


这一突破将量子计算的 “专用能力” 推向聚光灯下:在量子比特稀缺的现实约束下,聚焦特定领域的 “超级计算器” 是否才是量子计算的最优解?


“量子计算”话题辩论的核心,实则是量子纠缠这一独特物理现象的 “现实应用哲学”:在量子比特资源有限的当下,是优先服务于 “解决具体科学问题”(如量子化学、高能物理),还是投入 “构建通用计算框架”?


而在生命科学领域,人类面临的问题更为具体。


2010年后,随着基因测序成本下降百万倍,生物数据呈指数级增长。这场“数据洪流”正冲刷着生命科学的传统堤岸——


当基因测序成本下降百万倍,人类已难以从千万亿个基因位点中筛选疾病关联规律。此时,AI 正从 “数据分析师” 悄然变身为 “科学假设提出者”。


7月27日的思辨会上,6 位跨学科学者将聚焦这一矛盾的核心:AI 能否真正自主生成科学假设?


此外,具身智能和类脑智能也将着眼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探讨从 “实验室完美” 到 “现实生存” 的跨越。


比如在具身智能板块,“自动驾驶事故”显然是当下飞速发展的AI应用中,最为人担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家们会分析2024年某自动驾驶事故的根本原因——某自动驾驶车辆的毫米波雷达,误将静止的卡车识别为“移动中的桥梁”,导致刹车延迟。


这本质是“先验知识缺失”。人类看到卡车会联想到“重量大”、“制动距离长”,而 AI仅根据雷达回波判断,缺乏对物理世界的“常识性理解”。


如何平衡技术迭代速度和安全隐患?思辨会将会进行深入探讨。




02叩问边界:AI 与科学的共生进化





从量子计算的路径之争,到生命科学的范式变革,从具身智能的现实突围,到类脑智能的本质探索,“科学之问”系列思辨会的核心,正是在AI与科学的交叉地带寻找突破的微光。


这些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次争论、每一次碰撞,都在推动人类对智能本质与科学边界的认知向前一步。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所言,科学的突破往往发生在学科交叉处。当 AI成为连接数字与物理世界的 “桥梁”,它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具,而是科学研究的“协同伙伴”。


这场 “AI+科学” 的革命,终将重塑人类探索未知的方式——不是机器取代人类,而是人机协同,共同叩击科学的下一道边界。


7月26日,“科学之问”这场思想盛宴或将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十年,写下全新的注脚。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WAIC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