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蔡浩宇带火的AI陪伴赛道,热闹背后是真需求还是泡沫?
- 2025-07-25 19:00:00
近日,埃隆·马斯克成立的人工智能公司xAI更新了旗下聊天机器人Grok,并基于Grok4大模型推出“伴侣”(companions)功能。
这个以“对抗OpenAI”为起点的AI项目,突然闯入了一个更具争议性的领域:AI陪伴。
图/马斯克社交媒体截图
其中,哥特风少女Ani凭借其哥特风少女形象和大胆发言,在上线仅48小时内便席卷社交媒体。付费30美元/月即可开启“恋爱副本”,通过独特的“好感度升级”机制解锁亲密互动,精准击中用户情绪嗨点。
Ani上线后,用户创作的动画与COS作品在不到两天时间里刷屏各大平台,AI陪伴也瞬间成为科技界的焦点——这位硅谷企业家似乎总能精准踩中科技产业的敏感神经。
此前,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亲自站台的开放世界新游《Whispers From The Star》也曾经掀起网上关于AI情感陪伴的讨论。游戏中,主角Stella是一位被困外星的天体物理学家,坚守“太空求生”主线,拒绝用户诱导其做出不符合角色设定的行为,需要玩家想办法助她求生。
图/《Whispers From The Star》截图
二者内核迥异,前者以情绪满足为王,后者以叙事逻辑为纲,却都在各自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吸引着不同需求的用户群体。
喧嚣之下,一个更值得追问的问题是:这个被马斯克、蔡浩宇等科技大佬同时盯上的赛道,究竟是真实需求的爆发,还是资本催熟的泡沫?
01 软件先行
从“角色扮演”到“情感依赖”的生意
事实上,AI陪伴的故事最早由软件书写。
2022年Character.AI的爆红,验证了一个此前被忽视的市场:人们愿意为虚拟的情感连接付费。
这家由谷歌前员工创办的公司,首次将大模型技术与角色扮演结合。用户可以自定义虚拟角色的性格、背景,甚至让爱因斯坦与孙悟空展开跨时空对话。其核心逻辑是降低用户的社交成本——在虚拟空间里,无需顾虑对方的反应,就能获得即时反馈。
早在2016年就成立的Replika则走得更远。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一个特别的点在于,Replika刻意弱化“角色扮演”标签,转而强调“AI朋友”的身份。
比如在产品设置上,Replika会通过分析用户的对话习惯,逐步调整回应风格,形成“专属记忆”。
相比海外,国内玩家的打法则更为谨慎。
字节跳动的猫箱选择从二次元切入,用动漫IP降低用户接受门槛;快手的飞船则嵌入短视频生态,让虚拟角色能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点评互动。这些产品普遍设置了更严格的内容过滤机制,但也因此牺牲了部分交互自然度——某应用将“死”列为违禁词,导致用户无法正常讨论“死刑”“死亡笔记”等话题。
整体来说,软件产品的盈利模式已逐渐清晰:免费用户享受基础功能,付费订阅可以解锁更个性化的服务。
以Character.ai为例,截至2025年,其在全球拥有超过2800万月活跃用户,创建了超过1800万个独特的聊天机器人。

图/Character.ai官网
付费订阅的效益直接体现在营收上。Character.ai在2024年实现营收3220万美元,相较于2023年的1520万美元,同比增幅超100%。据预测,2025年其收入有望攀升至5010万美元,且到2032年,收入或将突破2.5亿美元大关。
不过,弊端也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模式高度依赖用户粘性,一旦新鲜感褪去,留存率便会大幅下滑。
02 硬件突围与监管难题
当软件竞争陷入同质化,硬件成为新的突破口。
孩子王发布的AI陪伴玩偶“啊贝贝”采用毛绒外观设计,搭载了豆包大模型深度优化的自研大模型、语义问答智能体及多场景语音交互系统。官方介绍中,这款AI玩具能够感知儿童的情绪变化,还能给予安慰性回应;同时,通过避免使用敏感词汇与孩子进行对话,为孩子们营造温馨、舒适的陪伴环境。
可立宝的AI宠物狗“Loona”则以四足机器形态和ChatGPT引擎为支撑,模拟真宠物行为,能够与人进行互动游戏和故事讲述,还能像真狗一样对用户进行跟随,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日本品牌LOVOT则另辟蹊径。
资料显示,其宠物机器人未配置语音交互模块,仅通过模拟宠物叫声实现发声,却在与主人的互动中形成独特性格,成为了年轻上班族缓解孤独的“类宠物”机器人。

图/LOVOT官网
LOVOT的设计初衷是创造情感依恋,它会根据与主人的日常接触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并根据用户互动情况产生差异化反馈动作,如吃醋、生气、粘人等,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情感联结体验。据《经济观察报》报道,这款产品目前在日本的出货量已逾1.5万台,即使售价约合3万元人民币,也依然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话说回来,马斯克的入局让AI陪伴赛道再次被聚焦,但行业的终极问题仍未解决:当技术只能模拟陪伴的“形”,而无法触及“神”,这个市场能走多远?
毕竟,AI陪伴赛道再热闹,也掩盖不了其深层矛盾:技术能力、商业变现与监管要求之间的失衡。
内容监管是悬在头顶的利剑之一。
就拿马斯克的Grok来说,据用户反馈,当前的设置无法确保完全屏蔽NSFW(Not Safe For Work,即不适合在工作场合查看的内容),这引发了对内容过滤机制有效性的质疑。此外,开发者的回应进一步加剧了争议,他们承认在设计中刻意融入了“情感成瘾”机制,旨在通过增强用户的情感依赖来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使用频率。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迹象表明用户的亲密对话数据可能被纳入训练数据集,这不仅引发了隐私泄露的担忧,还涉及到数据使用的透明度和合规性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直接冲击了欧盟AI法案中明确规定的“禁止利用人类脆弱性”条款。
国内则更为严格。此前,阅文旗下“筑梦岛”就因出现未成年色情擦边内容被下架整改。
审核与体验的冲突愈发明显,技术瓶颈也同样棘手。一个关键问题是,当前AI的“情感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即通过关键词匹配情绪,而非真正感知语境。
目前看来,只有当技术真正突破“理解情绪”的门槛,以及监管与创新找到平衡点,这个赛道才可能迎来真正的爆发。在此之前,所有的热闹都只是前奏。
参考来源:
《马斯克与蔡浩宇,看上同一个“女孩”》凤凰网科技
《马斯克推出“AI女友”,但赛道已充满泡沫》华尔街见闻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