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日前举行。如何将“科技创新”进行到底?在创新成果转化的长跑中,科研院所与合作伙伴又实现了怎样的“双向奔赴”?一起到大会现场看看。





绵阳科创大会



绵阳乐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夸父—MY”人形机器人担任大会“新品发布官”,为大会增加了一抹未来感。由它发布的七项创新成果覆盖量子计算到现代农业等广阔领域。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马杉:这一次量子城域网的发布,在整个云、网、数、智、安、量子科技、数字化平台及低空经济领域都能为绵阳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

上海优理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杨丰瑜:我们(的机器人)是把整个行星减速器的精度做到了0.01到0.05毫米的误差区间,能够输出大概峰值力矩超过60Nm,能够把一辆静止的轿车拉动。

大会上,10个科技项目合作协议签署,先进辐射技术及医工应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现场揭牌,四川省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正式授牌落户绵阳。

四川省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主任 李耕:作为全国首个由产业方牵头的机器人综合训练场,目标建设具备机器人技术研发、场景验证、数据积累和产业协同等多功能的具身智能创新生态。

去年以来,绵阳着力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和及时性,创新组建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获批建设3家省级中试研发平台,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实现倍增。

绵阳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光明:我们会营造更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孵化培育这些项目团队在绵阳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形成我们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志镇:希望真正走一条高科技的科技创新道路,合作起来应该是强强联合,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结合,我对绵阳是充满信心的。

来源:四川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