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业软件巨头达索,大战中国“达索集团”!
- 2025-07-23 07:46:01
2025年7月,两份以"达索"为关键词的声明在商业界掀起涟漪。一方是全球工业软件巨头,深耕工业软件领域的达索析统(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达索析统"),另一方是聚焦新能源与数字科技融合的上海达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达索集团")。这场争议的核心,源于企业名称中"达索"二字的使用权限,以及由此引发的市场混淆风险。


事件起因可追溯至达索析统7月4日发布的《澄清声明》,其指出包括苏州达索智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虽名称含"达索",但与其无任何关联。而达索集团在7月7日的回应中,则直指该声明存在"严重误导性表述",构成商业诋毁。这场对峙,实质是跨国企业与本土新兴势力在品牌权益边界上的碰撞。

双方核心主张:合法性辩护与名誉权捍卫
(一)达索析统:划清界限,防范市场混淆
作为法国达索系统在华全资子公司,达索析统的声明聚焦三大要点:
- 关联性切割
:明确列出9家含"达索"字样的企业(如上海达索能源、北京达索时代等),声明与其无股权或业务关联; - 风险提示
:提醒客户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避免因名称相似产生合作风险; - 法律保留
:强调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益,暗示可能存在侵权行为。
其逻辑链条清晰:通过主动披露"假达索"名单,构建品牌防火墙,防止市场误认影响其高端工业软件领域的商业信誉。
(二)达索集团:合法注册,反击商业诋毁
作为2022年成立的新能源科技企业,达索集团的回应呈现强硬姿态:
- 名称合法性
:强调"达索"字号经国家市场监管部门核准,符合《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 - 业务独立性
:列举新能源(微风发电、光伏支架)、高端制造(3D打印)、AI(仿真算力)三大板块,证明与达索析统的软件咨询业务无重叠; - 名誉权主张
:指控对方声明中"谨慎甄别""信息混淆"等表述误导公众,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商业诋毁。
其核心策略在于:将自身定位为技术驱动的本土创新者,通过展示具体成果(如1m/s超低风速风机、游戏衍生品3D打印模式),强化市场信任。
法律焦点:企业名称权与商业诋毁的边界
此次争议点集中于两大法律领域:
企业名称权冲突
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企业名称需满足"唯一性"与"显著性"。达索集团能否合法使用"达索"字号,需考察其注册时间(2022年)是否早于达索析统在华商标布局。若后者未能证明"达索"在能源科技领域的在先权利,则本土企业名称的合法性或成立。商业诋毁的认定
达索析统声明中"降低信息混淆风险"的表述是否构成贬损?司法实践中,需判断其是否超出"澄清事实"的必要限度。若达索集团能证明该声明导致客户流失或商誉下降,则可能获得《反不正当竞争法》支持。
行业启示:品牌管理的新挑战与应对
此事件折射出三大行业趋势:
名称资源稀缺性加剧
随着注册企业数量激增,简短易记的企业字号成为稀缺资源。达索集团的案例显示,即便合法注册,也可能面临跨国企业的品牌挤压。声明式公关的双刃剑效应
达索析统的主动澄清虽规避了潜在风险,但也可能引发"此地无银"的质疑;达索集团的强硬回应虽维护了权益,却可能加深公众对其"蹭名牌"的猜想。技术实力的话语权提升
达索集团在声明中详述的技术突破(如微风发电能效提升20%、AI算力集群),暗示本土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新的品牌护城河。当技术实力足够硬核时,名称争议的影响或被稀释。
观察:市场需要怎样的"达索"?
这场对峙的深层矛盾,在于"达索"二字承载的不同期待:对达索析统而言,它是全球工业软件巨头的品牌资产;对达索集团而言,它是新能源赛道的技术符号。当两者在中文语境下相遇,考验的是中国商业生态中品牌保护与创新激励的平衡。
值得关注的是,达索集团在回应中特别提及"江苏总部基地签约苏州工业园区",这一动作或暗示其正通过政府背书强化合法性。而达索析统选择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则体现其对中国社交媒体传播规律的熟悉。

最终,这场争议的解决或许需回归三个基本问题:
企业名称的相似性是否必然导致市场混淆? 跨国企业与本土创新者的权益边界如何划定? 商业声明中的"谨慎提示"与"恶意暗示"如何鉴别?
答案不仅关乎两家企业的利益,更将为中国商业环境的规则完善提供案例参考。在品牌全球化与本土创新并行的时代,如何构建既保护知识产权、又鼓励创新活力的市场秩序,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