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具有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产业链长等诸多特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25年开始,多地瞄准相关产业,密集启动一批大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破解难题,更好发展低空经济?从突破技术瓶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场景创新应用等角度进行分析。2024年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正式亮相,这一新机构的成立,将为低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引领。近年来,低空经济热度持续攀升,从中央到地方,相关政策文件密集出台。除了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低空经济在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方面也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低空经济蓬勃发展有着坚实基础。

图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正式公布。该文件明确支持深圳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低空飞行监管规则,探索跨境直升机飞行与公益服务等通用航空业务。这标志着深圳低空经济“先行先试”探索的再升级,将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持续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积累新经验、探索新路径。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试验田”,深圳在低空经济发展中持续领航创新。如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成立首个市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率先推出“低空+轨道”空铁联运项目,开发全球首个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构建起法规、标准、技术、场景四维联动的综合生态。在政策、技术、场景、资本等多重因素驱动下,我国低空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份,我国低空经济规模突破5800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图片
     我国低空经济在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制度供给、人才储备等方面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层面,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电池能量密度尚未达到商业化运营门槛要求;自主导航系统在极端环境下存在感知缺陷,多机协同效率低下;动力系统与机载设备对外依存度较高。基础设施方面,低空基础设施规划尚未与国土空间、城市建设等规划实现有机衔接;低空通信网络覆盖有限、卫星互联网接入不足。机制建设层面,适航认证周期长,审批层级多、程序繁杂;跨域飞行规则不完善;不同地区和部门在技术、环境、安全等方面标准不一。未来,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须深刻把握产业发展特征和规律,系统推进多个关键领域的改革。
      机制创新层面,加快构建安全与发展并重的监管体系。借鉴深圳经验,推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尽快落地,探索跨域飞行、公益服务等专项立法。推广分级分类管理,针对物流、文旅、救援等不同场景制定差异化安全标准,建立“飞行申报—动态监测—事后追责”的全流程监管机制。深化空域管理改革,推进军地民数据互联互通,试点“低空高速通道”与动态空域分配技术,提高空域使用效率。
      基础设施建设层面,构建集物理设施、数字底座、能源网络于一体的支撑体系。加密起降网络,将通用机场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商业综合体、医疗机构等配建标准化起降平台。完善数字底座,突破5G-A通感一体、北斗三号星基增强等关键技术,建设低空智联网,实现飞行器精准定位、实时避障与智能调度。前瞻布局氢燃料电池、固态锂电池等新型能源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建设分布式充电网络,保障稳定续航能力。
图片
      技术攻关层面,实施“卡脖子”突围计划。设立国家级专项,聚焦电池、飞控、芯片等领域,加速国产化替代。鼓励产学研紧密联合,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成果共享创新生态。强化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交叉融合,突破轻量化复合材料、高可靠性飞控芯片、量子通信导航等前沿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生态。
      场景拓展层面,聚焦消费市场、产业融合、数据服务开拓低空经济新业态。探索推广“共享航班”模式,开发AR导航、沉浸式航线体验等新型消费产品,发放低空旅游消费券增强公众接受度。深化“低空+”应用,推动物流配送、农业植保、工业巡检、气象监测等新业态发展。挖掘低空遥感测绘、空域流量分析等数据价值,建立低空数据交易平台,探索飞行数据资产证券化。加强应用场景标准建设,提升产业协同水平。
      人才储备层面,完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国际引才多层次体系。支持高校增设相关专业,开设飞行运营、工程维护、航空法务等交叉课程。推广校企“订单班”“冠名班”,共建实训基地。建立国际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引海外优秀工程师、研究人员来华发展。加强国际交流,推动高校、机构与国际组织合作,开展联合培养与技术培训。
图片

      低空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和技术依赖性,从环境打造、条件建设到科技攻关,都需要循序渐进。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厘清低空经济的技术特征,把握其发展规律并务实推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空域开放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提。空域开放的同时,需要建立起有效的低空空管及低空飞行服务系统。这是一个由天到地的技术保障系统,包括地面的低空监视与空管平台、低空飞行服务信息系统、地面通信基站、机载通信设备、基于5G/6G移动通信技术及空天卫星技术应用的空地数据链路等技术系统建设。

      通用航空是低空经济的主要经济活动和主要产业构成。通用航空可分为基于传统通用航空器应用的传统通航,以及以无人机、垂直起降飞行器及飞行汽车等创新型通用航空器应用为表征的新通航。其中,基于新通航应用的未来城市空中交通UAM(Urban Air Mobility)被视为未来低空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发展想象空间的应用场景,即利用空闲的城市低空空域,采用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飞行汽车等创新型低空飞行器,发展城市空中交通,以解决城市地面交通拥堵等问题。

图片

      考虑到噪声及空气污染对城市造成的影响,未来的城市低空飞行器更多的是新能源飞行器。出于对运营经济性及操控精准性的考虑,这种飞行器更多是无人驾驶和数字化操控。所以,低空经济的发展也依赖于人工智能、新能源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融合应用。从技术角度看,传统通用航空较为成熟,而基于新技术应用的新通航才刚刚起步,技术成熟度远不如传统通航,一些应用场景能否真正实现商业应用,还有待于关键技术的进一步突破。

      一是航空动力电池。从现有技术水平看,未来城市低空飞行器电动化是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目前,电动飞行器已攻克起飞技术难关,但商载能力和续航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要求航空动力电池必须具备轻量化、高密度特质,以保证在不牺牲商载能力的前提下提高续航里程,满足电动航空商业应用的需求。目前的航空动力电池水平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攻关。

      二是飞行控制与自主飞行技术。基于无人驾驶的飞行控制技术在无人机上已得到了良好应用。对于未来要在城市上空载人载货飞行的飞行器而言,仅采用现在的飞控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自主飞行技术,即由飞行器根据乘客意图进行不受他人控制的自主飞行。自主飞行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何让人工智能理解乘客意图?如何界定人类控制与人工智能操控的边界和责任?如果由乘客自己操控飞行器,是否所有乘客都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如果乘客可以自主控制飞行器,会否带来恶意侵害风险?对于载人飞行器能否大规模进入商业应用,这些问题都需要给出明确的答案。

      三是低空空管技术。低空空管及低空智联系统建设是低空开放的前提及低空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技术基础。如何建立空地数据链路及低空智联系统?在技术选择上是应用5G/6G、北斗、GPS,还是选择卫星通信技术?或者采用多模式综合技术应用方式?目前,这些通信技术就单一技术而言都比较成熟,关键在于如何选择技术方案和如何进行系统集成。这涉及地面监控设施设备、地面基站、机载通信装备、可视化信息系统等产品及系统的开发,除了考虑技术因素外,还需要考虑建设成本及运营成本。目前,四川、安徽、湖南等地已尝试性或正积极推进低空空管及低空智联系统建设。然而,为保障全域性低空飞行的互联互通,还需要建立全国性的技术标准及相对一致的技术方案,并进行全国性的统筹及区域协同。

图片

     四是民航监管与安全适航。采用什么样的适航验证技术及验证手段?如何对未来的城市空中交通进行民航运行监管?这些问题对民航管理部门是一个较大挑战。在eVTOL航空器适航取证上,中国民航局进行了不少探索,与航空工业界及eVTOL制造商密切合作,共同制定eVTOL适航专用条件及适航标准,并研究适航验证方法。2023年,中国民航局为广州亿航智能的EH216-S载人eVTOL颁发了全球首张eVTOL型号合格证。2024年,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为上海峰飞航空的V2000CG货运版eVTOL颁发了型号合格证。这些举措虽然带有限定条件,但标志着我国在低空经济适航验证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免责声明:  图片和素材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编写于此只是为了传递行业资讯,如有误差欢迎指正,如有侵权请添加作者微信删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