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李弯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边缘AI正逐渐成为推动各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力量。随着5G技术的广泛普及和AIoT设备的爆发式增长,传统云中心的计算模式面临诸多瓶颈。海量数据实时传输带来的延迟、带宽压力以及隐私风险等问题日益凸显,同时终端设备智能化升级的刚性需求愈发迫切。

在此背景下,--协同计算架构应运而生,而边缘/终端AI芯片作为端侧智能的核心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能承接云端无法处理的实时计算需求,又能通过本地化处理降低数据传输成本,同时满足隐私合规要求。然而,边缘AI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算力、功耗、场景适配等多重挑战,成为其前行道路上的绊脚石

头部客户采用酷芯ARS45芯片开发AI眼镜产品

面对边缘AI发展过程中的重重挑战,酷芯凭借独特的技术创新和精准的市场策略,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酷芯联合创始人兼CTO沈泊在接受电子发烧友网采访的时候表示,酷芯从芯片架构、AI加速器(NPU)、图像处理(ISP)到无线基带等核心IP都自主研发,拥有对底层技术的掌控力,能够进行深度定制和优化。通过整合多种专用处理器,实现计算任务的灵活调度和高效执行,从而在满足高性能需求的同时,严格控制功耗。

酷芯在芯片架构、AI加速引擎、工艺制程适配等关键环节形成了深厚的技术壁垒。在芯片架构方面,酷芯采用异构计算架构,将CPU、NPU、DSP、RISC - V MCU等核心模块高度集成,优化内部资源分配。以ARS45芯片为例,它集成了4核64位CPU、RISC - V MCU、等效6TOPS的NPU以及专用机器视觉处理器,能够支持4K@30fps的高质量视频输出,且功耗相比上一代减少50%。

在AI加速引擎上,酷芯自主研发了四代NPU,支持INT8/INT16及混合精度计算,并兼容主流深度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等。第四代NPU针对Transformer、Deepseek和语音及视觉大模型进行架构和工具链优化,运行大模型的速度比上一代提升超过100%,功耗降低50%以上。

工艺制程适配也是酷芯的一大优势。酷芯与全球领先的晶圆代工厂保持紧密合作,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工艺制程特点进行深度适配和优化。通过动态开关电源域、动态开关时钟域、动态调频/调压,实现更优异的性能、功耗和面积(PPA)。针对AI眼镜等电池供电产品,酷芯的12nm芯片ARS45功耗进行了深度优化,1080P@30fps录像功耗可低至200mW以内(包含内置DDR颗粒),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酷芯芯片分为AI SoC(AR9xxxx系列)和无线图传芯片两条产品线。AI SoC主要面向需要处理图像和视频数据的智能设备,作为边缘智能的大脑,提供端侧强大的视觉感知、计算与决策能力。它支持可见光、热成像及双光融合,即使在微光、逆光等复杂光照条件下,也能捕捉清晰细节,其澎湃算力能够高效运行复杂的视觉AI任务,如目标跟踪、语义分割等,为智能设备注入视觉智能和实时分析决策力。目前酷芯的AI SoC在AR/AI眼镜、无人机航拍、机器人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得到了行业龙头的认可。 

与国内外其他边缘/终端AI芯片企业相比,酷芯产品具有独特优势。沈泊介绍,酷芯自研NPU在12nm工艺下可达10TOPS/w(INT8精度);拥有可见光与红外双光一体解决方案,最高支持4K 60fps可见光及1280*1024 60fps红外热成像图像处理,实现AI双光融合,解决了双光融合方案需要人工标定的难点;低功耗成像解决方案表现出色,基于最新一代AI SoCARS45芯片,1080P@30fps可见光功耗可低至200mW,640*512 50fps红外热成像芯片功耗可低至250mW。

国内某行业头部客户计划开发AI眼镜类产品,在评估高通AR1以及多款国内AI SoC芯片后,选择了酷芯的ARS45芯片。沈泊指出,客户选择酷芯ARS45芯片平台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一是酷芯的AI SoC具有出色的ISP成像效果;二是ARS45是唯一在芯片内真正实现1200万HDR照片融合的芯片,其他芯片平台均需将照片传到手机上进行HDR合成;三是ARS45在待机、摄像、拍照等多种模式下的低功耗性能,可有效提升整机续航。

酷芯深知,精准把握行业痛点是产品成功的关键。为此,酷芯通过在产品定义阶段与客户进行深入沟通、积极参与行业调研等多种方式,不断挖掘行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热成像领域,酷芯前期与厂商充分沟通,支持主流的红外探测器,并进行热成像处理算法升级,用ASIC做了加速,保证热成像ISP处理能力更强、功耗更省。

边缘AI芯片的价值需要在“芯片-算法-设备-场景”的闭环中才能真正释放,为此,酷芯着力构建 “酷芯 Inside” 生态品牌沈泊介绍,该生态品牌集结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参与者,不仅为开发者提供强大的硬件平台、灵活易用的工具链与全方位的支持,还通过一站式解决方案协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 AI 生态服务体系,让芯片、算法、设备、场景能够高效协同,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

边缘AI芯片市场正处于向成长期过渡阶段

沈泊认为,当前边缘/终端AI芯片市场正处于导入期向成长期的过渡阶段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仍在持续探索中。虽然已有大量产品和应用落地,但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标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仍有提升空间。不过,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张。但沈泊也提醒,在AI热潮下,存在伪需求现象,一些并非真正需要AI赋能的场景被强行AI化,例如推出一些听起来酷炫但实际用户价值不高、无法大规模复制的AI产品。

从企业视角看,边缘/终端AI芯片大规模商用面临诸多核心阻碍。沈泊介绍,芯片设计与应用场景存在错位需求,边缘/终端场景高度碎片化,不同场景对算力、功耗、成本、接口、可靠性等要求差异巨大,芯片厂商难以提供一款通用芯片满足所有需求,而过度定制化又会增加成本和开发周期。在消费电子等领域,客户对成本非常敏感,同时追求高性能,如何在有限成本预算下提供满足性能要求的芯片,是持续的挑战。此外,行业缺乏统一的软硬件接口标准和AI模型部署标准,不同厂商产品难以互联互通,增加了系统集成难度。

因此,还需行业共同探讨和提出解决方案。如建立行业标准和开放生态,例如统一开发接口和算法框架,降低开发门槛;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前沿科技向产业应用的转化,以及提升AI模型在边缘端的适应性。酷芯将继续加强与垂直行业头部客户的深度合作,更早期地介入产品定义,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芯片和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从芯片供应商到解决方案伙伴的转型。并且持续优化AI加速引擎,并投入更多资源构建易用、高效的开发工具链和软件SDK,降低客户的开发难度和周期。

对于边缘AI芯片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沈泊认为,AI算力持续提升功耗进一步下降、对多模态模型的支持更加全面。酷芯针对这些趋势制定了相应战略,计划进一步提升芯片性能,同时优化功耗;改进ISP,考虑将AI算法固化到ISP中,以提高图像处理的效率和质量;探索新的计算方案,实现更高效的数据处理和能源利用;持续优化工具链和算法,支持最新的AI框架和模型,确保芯片能够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

总结

边缘AI作为推动各行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力量,虽面临算力、功耗、场景适配等诸多挑战,但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需凭借独特的技术创新和精准的市场策略,在核心技术、产品优势和客户应用等方面形成竞争力。同时,行业需正视存在的问题,如伪需求、技术挑战和标准缺失等。未来,随着AI算力提升、功耗降低以及对多模态模型支持更加全面等趋势的发展,边缘AI有望实现更大规模的商用,为各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注入强大动力,创造更加智能、便捷的未来生活。

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


更多热点文章阅读


点击关注 星标我们



将我们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次更新!

喜欢就奖励一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