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5年第12期科技新闻-卓越亮点
人工合成“分子剪刀”守护马铃薯健康


巨苯酞衍生物(R)-3w抗马铃薯Y病毒的作用机制(图片来源:Research

马铃薯Y病毒(PVY)作为全球茄科作物的重要病原体,每年对马铃薯、辣椒和番茄等经济作物造成严重损失,其有效防治是当前农药化学领域的重要挑战。传统防治策略主要通过杀虫剂控制蚜虫媒介或施用抗病毒剂,但受限于虫体抗药性演变及药物作用靶标单一,实际防治效果始终难以突破。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宋宝安和宋润江团队开发了一种全新的N-杂环卡宾催化体系,高效实现了对多种天然酚类物质的不对称苯酞官能化,具有优异的转化率和选择性
通过对该方法合成的活性小分子开展生物活性测试,发现香芹酚的苯酞衍生物(R)-3w具有良好的抗PVY治疗活性,优于市场主流商品药利巴韦林和宁南霉素以及它的对映体和外消旋混合物。植物病毒编码的功能蛋白在介导病毒在寄主植物细胞内的增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PVY自身编码10~11种功能蛋白,但它们并非是直接翻译形成的。PVY的基因组首先会翻译形成一种大的多聚蛋白,它依赖 Nuclear in‐clusion A(简称Nia)蛋白酶将其剪切成一个个小的功能蛋白去行使致病行为。通过机制研究,团队发现(R)-3w可能正是作用于这把“剪刀”并钝化了它的“刀刃”,导致病毒功能蛋白生成效率显著降低,从而达到了抗病毒的效果。
本研究不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抗病毒小分子骨架,也拓展了天然产物的手性合成策略,并揭示了病毒蛋白酶作为潜在靶标的新方向,为PVY的高效化学防治开辟了新的路径。
(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Research,2025,8(0637)

精彩内容回顾

污泥与餐厨沼渣共热解,探索“无废城市”新方案
AI4E如何重构数字生态系统网络发展范式?
AI+时代,材料基因工程如何锻造新质生产力“加速器”?
学术科协平台正式上线!首批建设单位名单发布!
从三维堆叠到活体刻写:冰刻技术如何攻克微纳制造痛点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科技新闻、科技评论、专稿专题、综述、论文、政策建议、科技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