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点击公众号主页右上角“ · · · ”,设置星标,实时关注旺材芯片最新资讯

FPGA概述:

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是一种可编程的半导体器件,其内部逻辑电路结构可以通过用户编程(硬件描述语言如Verilog/VHDL)进行灵活配置,以实现特定功能的数字电路。指一切通过软件手段更改、配置期间内部连接结构和逻辑单元,完成既定设计功能的数字集成电路。FPGA属于逻辑芯片,区别于其他逻辑芯片,FPGA最大的特点便是现场可编程性,这个特点,可以使FPGA通过编程实现任意芯片的逻辑功能,例如ASIC、DSP甚至PC处理器等,这也是为什么FPGA被成为“万能芯片”的原因。

      2024年FPGA市场规模估值为100~121亿美元;据Marketsand Markets预测,2024-2029年期间,FPGA市场将以16.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9年有望达到258亿美元。市场几乎被美国公司垄断,2022年,四家美国公司(Xilinx、Altera/Intel、Lattice)合计仍占据全球FPGA市场80%的市场份额。本土和全球龙头在容量、制程、收入规模、下游扩展进展、毛利率的差距较大。

图片

FPGA核心优势:

灵活可重构性

同一芯片可多次编程,适应不同任务(如通信协议切换、算法升级),特别适合快速迭代和原型验证。

       兼容性强
      FPGA芯片可与CMOS、TTL等大规模集成电路兼容,协同完成计算任务。

高性能与低延迟

硬件并行计算能力高于CPU/GPU,适用于实时信号处理(如雷达、视频编解码)。

数据流直接通过硬件电路处理,延迟可低至纳秒级。

定制化与异构集成

支持集成CPU核(如ARM)、AI加速模块等,形成异构计算平台(如Xilinx Versal)。

FPGA芯片与其他主流芯片对比

CPU为通用型器件,FPGA架构相对CPU架构偏重计算效率,依托FPGA并行计算处理视觉算法可大幅提升计算速率,降低时延。
与CPU/GPU/ASIC优劣势对比:
图片

1、FPGA芯片相较于CPU芯片

CPU处理计算指令流程:CPU通过专用译码器接收任务指令,接收过程分为两步:指令获取(CPU从专门存放指令的存储器中提取执行指令)以及指令翻译(根据特定规则将指令翻译为数据并传输至计算单元)。其中计算单元为晶体管(CPU基本元件),“开”、“关”分别对应“1”、“0”机器码数字。 CPU处理计算指令特点:• CPU物理结构包括Control(指令获取、指令翻译)、Cache(临时指令存储器)、计算单元ALU(约占CPU空间20%)。
CPU为通用型计算任务处理核心,可处理来自多个设备的计算请求,可随时终止当前运算,转向其他运算。• 逻辑控制单元及指令翻译结构较为复杂,可从中断点继续计算任务,为实现高度通用性而牺牲计算效率。
CPU视觉算法与FPGA视觉算法比较:
CPU架构:CPU用于处理视觉算法需按指定顺序执行指令,第一指令在图像整体运行完成后,第二指令开始运行。在4步操作指令环境下,设定单个操作指令运行需10毫秒,完成总算法耗时约40毫秒。
FPGA架构:FPGA用于处理视觉算法采取规模化并行运算模式,可于图像不同像素内同时运行4步操作指令。设定单个操作操作指令运行需10毫秒,FPGA完成图像整体视觉算法处理时间仅为10毫秒,FPGA图像处理速度显著快于CPU。
“FPGA+CPU”架构:此架构下,图像在CPU与FPGA之间传输,包含传输时间在内的算法整体处理时间仍低于纯CPU架构。
算法案例:以卷积滤镜图像锐化计算任务为例,系统需通过阈值运行图像生产二进制图像。CPU架构下,系统需在阈值步骤前完成图像整体卷积步骤,FPGA则支持相同算法同时运行,相对CPU架构,卷积计算速度提升约20倍。


图片


2、FPGA芯片相较于GPU芯片

GPU物理结构:GPU为图形处理器,针对各类计算机图形绘制行为进行运算(如顶点设置、光影操作、像素操作等),标准GPU包括2D引擎、3D引擎、视频处理引擎、显存管理单元等。其中,3D引擎包含T&L单元、 PiexlShader等。
GPU处理计算指令流程:
顶点处理:GPU读取3D图形顶点数据,根据外观数据确定3D图形形状、位置关系,建立3D图形骨架。
光栅化计算:显示器图像由像素组成,系统需将图形点、线通过算法转换至像素点。矢量图形转换为像素点为光栅化计算过程。
纹理贴图:通过纹理映射对多变形表面进行贴图处理,进而生成真实图形。
像素处理:GPU对光栅化完成的像素进行计算、处理,确定像素最终属性,多通过Pixel Shader(像素着色器)完成。


GPU与FPGA特点对比:
峰值性:GPU计算峰值(10Tflops)显著高于FPGA计算峰值(小于1TFlops)。GPU架构依托深度流水线等技术可基于标准单元库实现手工电路定制。相对而言,FPGA设计资源受限,型号选择决定逻辑资源上限(浮点运算资源占用较高),FPGA逻辑单元基于SRAM查找表,布线资源受限。
内存接口:GPU内存接口(双倍数据传输率存储器等)带宽优于FPGA使用的DDR(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接口,满足机器学习频繁访问内存需求。
灵活性:FPGA可根据特定应用编程硬件,GPU设计完成后无法改动硬件资源,远期机器学习使用多条指令平行处理单一数据,FPGA硬件资源灵活性更能满足需求。
功耗:GPU 平 均 功 耗 (200W) 远 高 于 FPGA 平 均 功 耗(10W),可有效解决散热问题。


图片


3、FPGA芯片相较于ASIC芯片

ASIC芯片专用度高,开发流程非重复成本(流片)极高,5G商用普及初期,FPGA可依托灵活性抢占市场,但规模化量产场景下,ASIC芯片更具竞争优势
ASIC与FPGA开发流程区别:
 ASIC需从标准单元进行设计,功能需求及性能需求发生变化时,ASIC芯片设计需经历重新投片,设计流程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较高。
FPGA包括预制门和触发器,具备可编程互连特性,可实现芯片功能重新配置。相对而言,ASIC芯片较少具备重配置功能。
ASIC与FPGA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区别:ASIC设计过程涉及固定成本,设计过程造成材料浪费较少,相对FPGA重复成本较低,非重复成本较高(平均超百万美元)。
FPGA重复成本高于同类ASIC芯片,规模化量产场景下,ASIC芯片单位IC成本随产量增加持续走低,总成本显著低于FPGA芯片。
FPGA无需等待芯片流片周期,编程后可直接使用,相对ASIC有助于企业节省产品上市时间。
技术未成熟阶段,FPGA架构支持灵活改变芯片功能,有助于降低器件产品成本及风险,更适用于5G商用初期的市场环境。


图片
图片


中国FPGA芯片产业链分析


FPGA芯片构成人工智能芯片重要细分市场,产业链细长,FPGA厂商作为中游企业对上游软、硬件供应商及下游客户企业议价能力均较强
中国FPGA芯片行业产业链由上游底层算法设计企业、EDA工具供应商、晶圆代工厂、专用材料及设备供应商,中游各类FPGA芯片制造商、封测厂商及下游包括视觉工业厂商、汽车厂商、通信服务供应商、云端数据中心等在内的应用场景客户企业构成。


图片


1、中国FPGA芯片行业产业链上游分析

FPGA芯片作为可编程器件,流片需求较少,对上游代工厂依赖度较低,需专业设计软件、算法架构支持。
底层算法架构设计企业FPGA芯片设计对底层算法架构依赖度较低,上游算法供应商对中游FPGA芯片研发制造企业议价能力有限。境外算法架构设计企业包括高通、ARM、谷歌、微软、IBM等。
专用软件供应商FPGA芯片企业需通过EDA等开发辅助软件(quartus、vivado等)完成设计。可提供EDA软件的国际一流企业(如Synopsys)向芯片研发企业收取高昂模块使用费。中国市场可提供EDA产品的企业较少,以芯禾电子、华大九天 、博达微科技等为代表,中国EDA企业研发起步较晚,软件产品稳定性、成熟度有待提高。中国FPGA芯片研发企业采购境外EDA软件产品成本高昂,远期有待境内EDA企业消除与境外同类企业差距,为中游芯片企业提供价格友好型EDA产品。
当前中国主流晶圆厂约30家,在规格上分别涵盖8英寸晶圆、12英寸晶圆。其中,8英寸晶圆厂相对12英寸晶圆厂数量较多。中国本土12英寸晶圆厂以武汉新芯、中芯国际、紫光等为例,平均月产能约65千片。在中国设立晶圆厂的境外厂商包括Intel、海力士等。中国晶圆厂发展速度较快,如武汉新芯12寸晶圆以平均月产能200千片超过海力士平均月产能160千片。
图片


2、中国FPGA芯片行业产业链中游分析

中国FPGA芯片行业中游企业拥有较大利润空间,随研发能力积累及应用市场成熟,中游行业格局或发生裂变,从发展硬件、器件研发业务转向发展软件、平台搭建业务。
FPGA芯片利润空间巨大:
相对CPU、GPU、ASIC等产品,FPGA芯片利润率较高。
中低密度百万门级、千万门级FPGA芯片研发企业利润率接近50%(可参考iPhone毛利率接近50%的水平)。高密度亿门级FPGA芯片研发企业利润率近70%(可以赛灵思、Intel收购的Altera为例)。

中国中游企业面临市场潜力释放节点:

相较赛灵思、Intel等巨头,中国FPGA在研发方面起步晚,但研发进度逐渐赶上(与全球头部厂商相差3代缩短至约2代)。

产业格局或发生变化:


随FPGA行业中游企业集中度提高,行业格局或发生裂变。中国企业可通过市场策略调整,从硬件研发业务转向软件设计,从器件研发转向平台建设。
图片


3、中国FPGA芯片行业产业链下游分析

中国FPGA芯片行业下游应用市场覆盖范围广泛,以电子通信、消费电子占据头部,工业控制、机器人控制、视频控制、自动驾驶和服务器等多领域具备巨大发展潜力。
图片


FPGA厂商偏重通信市场及消费电子场景中国FPGA应用市场以消费电子、通信为主。本土芯片在产品硬件性能等方面落后于境外高端产品,在高端民用市场尚不具备竞争力,但短期在LED显示、工业视觉等领域出货量较高。随中国企业技术突破及5G技术成熟,中国FPGA厂商在通信领域或取得市场份额高增长。
汽车、数据中心应用紧随其后2025年后,边缘计算技术及云计算技术在智慧交通网络、超算中心全面铺开,自动驾驶、数据中心领域FPGA应用市场成长速度将超过通信、消费电子市场。
图片
FPGA芯片下游应用市场规模增长情况:2018年,通信、消费电子、汽车三大场景构成全球FPGA芯片总需求规模约80%以上,且市场规模持续扩大。FPGA器件作为5G基站、汽车终端设备、边缘计算设备核心器件,加速效果显著,面临下游市场确定性增量需求。随中游本土企业实力提升,远期国产FPGA芯片产品或以低价优势切入下游市场,降低下游企业采购高端可编程器件成本。

中国FPGA芯片行业市场规模

应用场景对FPGA芯片存量需求持续提升,5G、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推动中国FPGA市场扩张,刺激增量需求释放。

1、FPGA芯片行业市场规模

随下游应用市场拓展,中国FPGA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提升。2018年,中国范围FPGA市场规模接近140亿元。5G新空口通信技术及机器学习技术发展将进一步刺激中国FPGA市场扩容。预计2023年,中国FPGA芯片市场规模将接近460亿元。
图片
全球FPGA市场规模潜力将释放,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
下游应用场景趋于广泛:FPGA芯片相对ASIC更具灵活性,可节省流片时间成本,上市时间短,应用场景从通信收发器、消费电子等拓展至汽车电子、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工业视觉、医疗检测等,短期内中国FPGA应用场景保持分散格局,存量市场、增量市场均存在扩容空间。
部分应用场景不可替代性:FPGA芯片在技术不稳定、灵活度需求高、需求量小的场景具备ASIC、CPU、GPU不可替代的低研发成本、制造成本优势(器件可根据具体需求完成现场编程需求)。

全球市场份额分析:

亚太市场需求显著亚太地区市场是FPGA的主要应用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超40%。截至2018年底,中国FPGA市场规模接近140亿元,且随5G通信基础设施铺开而面临较大增量需求空间。
图片


北美龙头企业把持头部市场北美地区赛灵思、Intel(收购Altera)保持FPGA市场双寡头垄断格局。中国FPGA市场中,赛灵思份额超过50%,Intel份额接近30%。

应用场景及市场需求


1、广泛应用于机器学习强化项目

FPGA芯片更适用于非固定、非标准机器学习演化环境。
FPGA在机器学习领域表现优越• 性能对比可参考赛灵思公开测试结果针对GPU、FPGA在机器学习领域的性能表现,赛灵思曾公布reVISION系列FPGA芯片与英伟达Tegra X1系列GPU芯片基准对比结果。数据显示,FPGA方案在单位功耗图像捕获速度方面优于GPU方案6倍,在计算机视觉处理帧速率方面优于GPU方案42倍,同时,FPGA时延为GPU时延1/5。赛灵思FPGA与Intel芯片能效对比相对Intel Arria 10 SoC系列CPU器件,赛灵思FPGA器件可助力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运算效率提升3倍至7倍。

企业采取新架构(视觉数据传输至FPGA加速边缘服务器集群):

FPGA对流处理进行优化FPGA方案可针对视频分析、深度学习推理进行流处理(大数据处理手段技术之一)优化。基于灵活可编程特点,FPGA方案可满足重新配置需求,适用于库存管理、欺诈控制、面部识别等普通模型以及跟踪、自然语言交互、情感检测等复杂模型。
初创企业积极采取FPGA方案初创企业如Megh Computing、PointR.ai等积极采用FPGA方案建立新型视频数据处理架构,发挥紧凑、低功耗计算模块优势。
图片

来源:Wilson Research Group and Mentor,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5G通信体系建设提高对FPGA芯片需求


通信场景是FPGA芯片在产业链下游应用最广泛的场景(占比约40%),随5G通信技术发展、硬件设备升级(基站天线收发器创新),FPGA面临强劲市场需求驱动。
5G通信规模化商用在即,推动FPGA芯片用量提升、价格提升空间释放。


图片
新型基站天线收发器采用FPGA芯片5G时期Massive MIMO基站技术条件下,基站收发通道数量从16T16R(双模解决方案)提升至最高128T128R,可采用FPGA芯片实现多通道信号波束成形。如64通道毫米波MIMO全DBF收发器中频和基带子系统采用赛灵思Kintex-7系列FPGA。中频和基带子系统叠加实现通用无线接入功能。
在FPGA芯片行业内有10年以上产品开发、 算法研究经验的行业专家表示,FPGA相对CPU、GPU在功耗及计算速度方面具备优势,通信设备企业将加大FPGA器件在基站天线收发器等核心设备中的应用(如头部移动通信设备厂商京信通信于新型收发器产品嵌入FPGA芯片)。
全球FPGA通信市场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底,全球FPGA通信市场占据应用市场整体近45%。2020年至2025年,全球FPGA通信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近10%。 
5G基础设施将以FPGA器件为核心组件5G通信市场增长具备确定性。相关基础设施(机房、宏站、微站等)渗透物联网、边缘计算等多元领域,5G基建项目以FPGA为核心零部件,推动FPGA价格上升空间释放。 
未来10年,小基站数量或超10,000座,基站数量带动FPGA器件用量提升。
5G MIMO基站面临数据高并发处理需求,单个基站FPGA用量整体提高(从4G时期2至3块增加至5G时期4至5块)。
现阶段基站用FPGA均价处于100元以内,技术复杂度提高等因素推动价格走高(>100元)。

3、自动驾驶规模化商用提升对FPGA需求

FPGA巨头纷纷看好自动驾驶赛道截至2018年底,全球汽车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接近400亿美元,其中,FPGA应用于汽车半导体领域市场仅占约2.5%。自动驾驶系统对车载芯片提出更高要求,主控芯片需求从传统GPU拓展至ASIC、FPGA等芯片类型。
现阶段,FPGA芯片在车载摄像头、传感器等硬件设备中的应用趋于成熟。此外,得益于编程灵活性,FPGA芯片在激光雷达领域应用广泛。自动驾驶汽车高度依赖传感器、摄像头等硬件设备及车内网等软件系统,对FPGA芯片数量需求显著。头部FPGA厂商(如赛灵思)抢占智能驾驶赛道,逐步加大与车企及车联网企业的合作。

FPGA在自动驾驶系统领域应用覆盖面广FPGA芯片在自动驾驶领域可应用于ADAS系统、激光雷达、自动泊车系统、马达控制、车内娱乐信息系统、驾驶员信息系统等板块,应用面广泛。具体可以魔视智能自动泊车系统为例,该系统将FPGA芯片接入车内网CAN总线,连接蓝牙、SD卡等通信组件,并通过MCU等与摄像头、传感器装置连接。FPGA大厂赛灵思积极布局ADAS领域。远期ADAS系统更趋复杂(包括前视摄像头、驾驶监视摄像头、全景摄像头、近程雷达、远程激光雷达等),推动FPGA用量空间增大。2025年,自动驾驶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将持续推动FPGA与汽车电子、车载软件系统的融合。


图片


全球FPGA市场竞争格局

全球FPGA芯片市场竞争高度集中,头部厂商占领“制空权”,新入局企业通过产品创新为行业发展提供动能,智能化市场需求或将FPGA技术推向主流。

全球FPGA市场由四大巨头Xilinx赛灵思,Intel英特尔(收购Altera)、Lattice莱迪思、Microsemi美高森美垄断,四大厂商垄断9,000余项专利技术,把握行业“制空权”。

截至2018年底,全球范围FPGA市场规模由赛灵思占据首位(49%),英特尔(Altera)占比超30%,Lattice及Microsemi占据全球市场规模均超5%。相对而言,中国厂商整体仅占全球FPGA市场份额不足3%。

FPGA芯片行业形成以来,全球范围约有超70家企业参与竞争,新创企业层出不穷(如Achronix Semiconductor、MathStar等)。产品创新为行业发展提供动能,除传统可编程逻辑装置(纯数字逻辑性质),新型可编程逻辑装置(混讯性质、模拟性质)创新速度加快,具体如Cypress Semiconductor 研 发 具 有 可 组 态 性 混 讯 电 路 PSoC(Programmable System on Chip),再如Actel推出Fusion(可程序化混讯芯片)。此外,部分新创企业推出现场可编程模拟数组FPAA(Field Programmable Analog Array)等。

随智能化市场需求变化演进,高度定制化芯片(SoC ASIC)因非重复投资规模大、研发周期长等特点导致市场风险剧增。相对而言,FPGA在并行计算任务领域具备优势,在高性能、多通道领域可以代替部分ASIC。人工智能领域多通道计算任务需求推动FPGA技术向主流演进。

基于FPGA芯片在批量较小(流片5万片为界限)、多通道计算专用设备(雷达、航天设备)领域的优势,下游部分应用市场以FPGA取代ASIC应用方案。

国际竞争格局:全球FPGA市场早期由美国两大巨头(赛灵思、Altera)高度垄断,经市场一系列并购行为及初创团队影响,国际市场第一梯队阵营扩容(包括赛灵思、Intel、Lattice、Microsemi、Achronix、Flexlogic、Quicklogic等)。
图片
中国FPGA厂商:中国FPGA芯片研发企业可以紫光同创、国微电子、成都华微电子、安路科技、智多晶、高云半导体、上海复旦微电子和京微齐力为例。从产品角度分析,中国FPGA硬件性能指标相较赛灵思、Intel等差距较大。紫光同创是当前中国市场唯一具备自主产权千万门级高性能FPGA研发制造能力的企业。上海复旦微电子于2018年5月推出自主知识产权亿门级FPGA产品。中国FPGA企业紧跟大厂步伐,布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市场,打造高、中、低端完整产品线。
中国FPGA企业竞争突破口:现阶段中国FPGA厂商芯片设计软件、应用软件不统一,易在客户端造成资源浪费,头部厂商可带头集中产业链资源,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中国FPGA芯片行业TOP10企业

中国FPGA芯片行业竞争主体包括研发类企业及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随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速发展推动,中国FPGA厂商迎来市场切入最佳时期。
中国FPGA厂商特点:FPGA芯片行业竞争高度集中,中国FPGA厂商多以40nm、55nm产品系列为主,在中国市场及全球市场竞争力尚不可与赛灵思、英特尔匹敌(制造工艺、规模容量、软件能力均处于劣势)。中国厂商亟需在高集中度市场中寻求突围路径。2017年,通信行业刚需加速FPGA芯片国产化进程,但中国厂商多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无法实现良性、可持续竞争。中国厂商突破竞争瓶颈可从两方面着手:FPGA制造工艺从28nm向16nm过渡,并向国际领先水平7nm靠近,芯片逻辑单元规模从500K向1M、2M过渡,远期可挑战3D芯片技术。厂商可依托可测性设计、可靠性设计、高测试标准、量产管理突破质量瓶颈,采取“技术+产品+管理”策略取胜。
国内排名前十大FPGA公司:(排名不分先后)
1. 紫光同创
图片
深圳市紫光同创电子有限公司于2013年12月成立,是新紫光集团旗下公司紫光国微的子公司,国内FPGA综合实力领军者。 2025年4月29日,紫光同创完成IPO辅导备案。
核心产品系列:
1. Titan系列(高性能FPGA)
技术特点:采用40nm/28nm工艺,支持高速Serdes(最高6.25Gbps)、PCIe Gen3、DDR4等接口,逻辑单元达百万级(如Titan-2系列174K等效LUT4)。
应用场景:通信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加速、图像视频处理等高端领域 。
最新进展:2024年推出基于FinFET工艺的Titan-3系列,性能对标国际高端FPGA,应用于AI推理和高速计算 。
2. Logos系列(高性价比FPGA)
技术特点:28nm工艺,集成DSP、ADC、MIPI等资源,支持低功耗设计,逻辑单元覆盖10K~50K。
应用场景:工业控制、消费电子、通信基站等成本敏感型场景 。
3. Compact系列(低功耗CPLD)
技术特点:55nm eFlash工艺,逻辑单元1K~7K,封装尺寸低至2.5mm×2.5mm,支持1.2V超低电压。
应用场景:物联网设备、传感器融合、板级电源管理等小尺寸需求场景 。
4. SoPC系统平台(Kosmo系列)
技术突破:2024年发布首款国产多核异构SoPC芯片PG2K400,集成ARM处理器与FPGA,支持AI加速和实时控制,应用于车载、工业HMI等领域。
2. 安路科技
图片
上海安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路科技”)成立于2011年11月,总部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国内领先的FPGA及FPSoC设计企业,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成为A股首家专注FPGA业务的上市公司 。
核心产品与技术:
安路科技形成覆盖高性能、高效率、低功耗、高集成度的产品矩阵,主要分为五大系列:
1. PHOENIX(凤凰):包含高速串行的I/O、PCIE硬核、DDR3\DDR4存储接口和丰富的IP资源,定位高性价比。
2. EAGLE(猎鹰):低功耗低成本,在工业控制、通信接入、显示驱动等领域可有效帮助用户提升性能、降低成本。
3. ELF(精灵):55nm低功耗系列,定位通信、工业控制和服务器市场。
4. SWIFT(雨燕):FPSoC系列,内置高性能RISC-V处理器硬核、DSC硬解码模块、PSRAM及PSRAM硬核控制器。定位视频处理、消费电子等市场。
5. DRAGON(飞龙):FPSoC系列,多核 ARM/RISC-V处理器与安路FPGA结合于一颗芯片中。
制程工艺:28nm FPGA芯片已量产,FinFET工艺研发领先 ;技术生态:自研EDA工具链Tang Dynasty,适配工业至汽车电子场景。 
3. 高云半导体
图片
广东高云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月3日,是一家专注于FPGA芯片正向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通过小蜜蜂、晨熙等产品系列实现国产替代,成为国内唯一获得主流车规认证的FPGA企业。
产品系列:  
1.晨曦家族(GW2A系列为55nm,GW5A系列为22nm) 。定位:高性能、低功耗,主攻通信、工业及汽车领域。
2.小蜜蜂家族(GW1N,55nm低功耗)。 定位:低功耗、非易失性,主打消费电子和边缘计算。
2019年首发国产FPGA车规芯片,量产应用于医疗、汽车电子。 全球多地区规模出货,覆盖通信、电力等核心基建。
4. 复旦微电子
图片
复旦微电子率先开发了国内首款亿门级 FinFET FPGA、国内首款异构融合亿门级PSOC芯片,以及国内首款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可重构芯片FPAI(FPGA+AI)芯片。
FPGA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人工智能、工业控制、信号处理等领域。
产品线:嵌入式PSoC满足高速通信、图像处理需求,军工与航天领域市占率高。 
工艺:22nm以下高端芯片研发中,2025年目标突破16nm。
5. 成都华微
图片
背景:国家“909工程”骨干,隶属中国电子(CEC),承担多项国家级FPGA专项。  
专长:CPLD/FPGA军民融合应用,高速高精度ADC/DAC芯片技术国内领先。  
应用:航天、航空、兵器等国防工程核心配套。
6. 智多晶
图片
西安智多晶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公司目前已实现55nm、28nm工艺大容量FPGA的量产。
并针对性的推出了内嵌Flash、SDRAM、DDR等集成化方案产品。
7. 遨格芯(AGM)
图片
AGM是领先的AG32 32位MCU、可编程SoC、和异构(MCU)计算芯片和方案提供商,是一家芯片设计公司,致力于为消费电子、工控和AIoT中高量市场提供智能化的设计软件和芯片系统。
产品线:FPGA+CPU异构方案适配物联网终端。
8. 京微齐力
图片
具备独立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涵盖FPGA内核设计、SoC架构设计、芯片开发、EDA软件开发、IP开发与集成等全栈技术领域。
四大产品方向:
面向数据中心/电动汽车/5G的高端FPGA芯片;
面向人工智能的AiPGA(AI in FPGA)芯片;
面向新基建/工业物联网的异构计算FPGA和HPA (Heterogeneous Programmable Accelerator)芯片;
面向嵌入式应用的eFPGA(embedded FPGA)核。
9. 易灵思 
图片
国内首个量产16nm FPGA,Quantum架构优化功耗-性能比(PPA)达行业4倍。 
应用:超低功耗场景(如机器人、便携医疗),钛系列PPA再提升8倍。
10. 中科亿海微
图片
中科亿海微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月,是“可编程芯片与智能微系统”技术领域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科院技术转化平台,科研属性强。 
公司坚持全正向设计技术路线,自主研制具有高可靠性的嵌入式可编程电路IP核、可编程逻辑芯片、EDA软件与可重构系统。
核心产品线:
亿海神盾系列(2系)
定位:工业级FPGA芯片,主打高可靠性与宽温运行能力。
特点:通过190℃高温稳定运行192小时极限测试,支持工业控制、测试测量等严苛环境 。
应用:伺服电机控制、工业传感器、智能仪表等。
亿海神针系列(6系)
定位:高性能FPGA芯片,填补国产替代空白。
特点:支持PCIe 3.0、100GE网络接口,集成自研高速SerDes模块,算力达400GOPS,适配机器学习推理、视频图像处理等场景 。
应用:金融极速交易、智能安防、遥感数据处理。
亿海龙珠系列(9系)
定位:新一代高性能FPGA芯片,面向AI与高性能计算。
特点:基于国产先进工艺,突破大规模可编程架构设计,支持异构计算与高速接口,计划用于数据中心、5G通信等关键装备 。
eFPGA IP核(亿灵犀系列)
定位:嵌入式可编程电路IP核,支持SoC集成。
特点:采用“阵列规模/计算资源用户自定义”编译技术,适配14nm工艺,已通过十余家客户硅验证 。
应用:AI加速芯片、通信基带处理、智能边缘设备。
FPGA加速卡
产品形态:支持PCIe 3.0 x16、双100GE网络,最大功耗225W,提供主动/被动散热方案。
功能:低延时数据处理(纳秒级)、高算力推理(适配TensorFlow/PyTorch等框架),应用于金融风控、医疗影像分析、视频超分辨重建。


来源:ITCAD

专心       专业        专注

分布图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