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打造以智能空机一体系统为核心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圈;杭州:全面推进AI+低空经济等场景开放示范工程
- 2025-06-23 07:00:00

据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实施十项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全力构建绿色低碳新体制新平台新机制。《行动计划》明确,实施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升级行动。
巩固提升优势主导产业。实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协同跨越”行动,优化长安、赛力斯等集群生态,健全零部件供应链体系,推动“重庆造”整车上量焕新、扬帆出海,加快建设“便捷超充之城”和自动驾驶生态高地,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实施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起承转合”行动,构建“整机+配套”新体系。实施先进材料“强干繁枝”行动,推动产业集群从“链条型”发展向“生态型”发展迭代。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优化“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产业生成路径,做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重庆国际生物城创新药产业生态圈,打造全国智慧医疗装备产业高地。培育壮大空天信息、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大低空经济政策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研发制造,打造以智能空机一体系统为核心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圈。到202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6%。
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转型。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天工焕新”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加快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探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径,强化工业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实现重点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深入推进“绿效码”应用,推进存量低效数据中心节能降碳改造和“老旧小散”数据中心整合改造。合理提高新建、改扩建项目资源环境准入门槛,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到2027年,绿色工厂累计达到500个、绿色园区累计达到36个,近零碳园区试点累计达到24个。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深化实施“智融惠畅”工程。迭代“满天星”行动计划,培育“北斗星”“启明星”软件企业。发展跨境物流、电商物流、航空物流,培育现代化物流龙头企业。建设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和全球设计之都,做强电子商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总包集成等细分领域,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到2027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0%,基本形成20个百亿级规模、具备较强行业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2.加速城市智算体系的基础性建设。推进落地一批智算集群建设项目、启动“芯模联动”工程、用好智能券和杭州算力券等重点任务。年底前,全市投入市场的智算规模从25EFLOPS扩充到50EFLOPS。在AI芯片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3.加速数据语料资源的创造性配置。推进行业可信数据空间等五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点落地,推动国家数据集、公共数据集、行业数据集、开源数据集、科学数据集等一批高质量数据集资源落地。新增5个公共数据授权运营领域和10个典型应用场景。
4.加速场景牵引创新的系统性实践。全面推进“杭州AI+”场景开放示范工程。面向城市治理、市政建设、智能制造、商贸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医疗、教育教学、金融投资、低空经济、科学研究等领域,开展面向人工智能场景的策划、开放、路演、对接、落地、推广全流程工作,发布场景“机会清单”和企业“能力清单”;率先开放一批政府、国企掌握的公共场景,建立人工智能+场景的开放、对接、合作、推广机制;推进医学、具身智能等应用中试基地建设。在制造、医疗、消费、金融、交通、教育、文创、科学、治理等领域培育一批示范场景和应用。
5.加速人工智能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优化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推动形成各区县重点明确、特色鲜明、差异布局的发展格局,其中明确,支持余杭区重点发展类脑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智能计算等产业赛道。落地首批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创新空间,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智能计算、智能软件、智能终端、智能空天等产业新赛道,赋能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提速发展。
同时,《实施方案》具体提出20条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发展的最新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全力为企分担创新成本。安排4年10亿元算力券、试行智能券,为企业降低算力、模型服务采购成本提供支持,补贴比例最高可达60%,重点优化实施兑付流程,推动真实惠、真落地。在支持核心技术攻关、模型攻关方面每个项目最高补助1000万元和5000万元。
2.大力培育应用生态。配合场景开放示范工程,从激励场景供需双方联合创新、奖励场景创新成果绩效两个维度支持“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每个项目最高补助500万元。新增对智能终端、AI产品民生应用的政策支持,加速智能产品在真实场景的首试首用和全面推广。
3.全力支持企业成长。建立支持“初创、成长、领军”企业梯度扶持政策,覆盖大学生创业项目资助、“新势力”企业奖励、“隐形冠军”企业奖励、“专精特新”企业奖励等多项政策,并将人工智能重点企业纳入上市重点培育名单。对产业生态创新空间、产业标杆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人工智能产业平台每年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运营支持。
4.全力激活创新要素。人才方面,对人工智能顶尖人才连续三年给予顶格政策支持,对市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对外籍高端专家给予每年最高60万元的年薪资助,对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在杭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进一步推广“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机制,加大对人工智能企业的人才授权认定力度。持续提升“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创新创业服务含金量。金融信贷层面,引导“3+N”杭州产业基金群投向人工智能的基金规模突破1000亿元。组建润苗直投种子基金和人才基金人工智能专项,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创新推出面向人工智能、最高50万元的科技保险,全面降低人才创业风险。数据要素方面,对高质量多模态数据集最高奖励200万元,对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试点工程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算力设施方面,对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每家企业每年最高1000万元的贷款贴息补助。
信息来源:重庆市政府、重庆市国资委、杭州市政府网站,低空经济观察。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