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自主工业操作系统是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关键基础。”

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董事长武汉琦的发言明确指出了国产电脑操作系统的核心战略意义。目前,我国每年需向海外支付巨额的操作系统授权费用,并且面临产业链安全的风险,政策正在加速改变这一状况——国产化替代已从“鼓励”提升至“强制”。


6月26日,华龙讯达在2025年龙芯产品发布及用户大会上,隆重推出了基于龙芯2K3000处理器和工控级鸿蒙操作系统的“华龙讯达工业机器人专用控制器 JIC RoboPLC”。不过,这仅是国产工业操作系统在工业领域众多场景中的一个缩影。




近些年,国产工业操作系统的蓬勃发展,既是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更是顺应市场大势、助力产业升级与安全的关键之举。


01

市场主流国产操作系统的多元格局


随着国家战略的强力推动,国产操作系统市场已形成多元化格局。工信部《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明确提出:2027年前完成80万台套工业操作系统更新换代,覆盖石油、化工、航空等关键行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国产工业操作系统呈现出快速崛起的态势。一方面,随着国内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为国产工业操作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对工业操作系统的需求不断增长,为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一些国产工业操作系统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逐渐在市场上获得了认可,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目前国产操作系统阵营已形成几大主力:


01

麒麟系统


该系统以安全、稳定、高效著称,在政府、金融、能源、交通等关键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检验,具备强大的系统可靠性和数据安全性,能够满足各行业对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的严格要求。连续11年蝉联中国Linux市占率第一,其中银河麒麟V10通过军工级等保四级认证,在电网、航天等关键领域深度部署。


02

Open Euler系统


OpenEuler操作系统是面向数字基础设施的操作系统,支持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嵌入式等应用场景,致力于提供安全、稳定、易用的操作系统。开源以来,OpenEuler系累计装机量超过1000万套,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金融、运营商等各行业核心应用场景,证明其已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


03

工控鸿蒙系统


鸿蒙通过其分布式架构和强大的设备互联能力,实现了 PLC、机器人等工业设备之间的毫秒级协同工作,有效解决了垂直领域内设备孤岛问题,实现了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目前,华龙讯达“龙芯+鸿蒙+HualongOS”构建的第三极生态,已在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等领域平替PLC+SCADA架构


04

鸿道操作系统


东土科技推出的面向具机器身人的 AI 操作系统,通过 “大小脑融合” 方案将决策层与运动控制层深度整合, 节省50%成本、降低 60%功耗凭借其微内核架构、高实时确定性、分布式协同计算、安全可靠等核心技术,为国产机器人操作系统实现自主可控提供了关键支撑。


05

统信 UOS 操作系统


该系统界面友好、操作便捷,与国内主流的办公软件、浏览器等应用程序进行了深度集成和优化,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工作体验,满足日常办公、学习等需求。不仅兼容龙芯、飞腾、兆芯、海光、鲲鹏等国产处理器还与英特尔、AMD 等国际主流处理器保持良好的兼容性,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硬件选择余地,促进了国产操作系统的推广和应用。


06

SinsegyeMetaOS®


作为中科时代推出的操作系统,该系统以开放的算控一体架构为基石,自研Yocto发行版本,通过双内核设计、混合部署、虚拟化,重构工业操作系统的技术范式。它不仅解决了传统系统在实时性、兼容性、算力薄弱、开发效率上的痛点,更通过算控一体的设计,为工业设备提供了“大脑”、“神经”、“肌肉”的深度融合,支持工业大模型的部署和计算,构建工业边缘侧的智能底座。


07

supOS


supOS是一款由中控技术发布的面向未来的工业操作系统,该系统是集工业大数据全集成平台、工业智能APP组态开发平台、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工业人工智能引擎服务、工业智能APPs等一体的工业操作系统,实现云(云互联网平台)、企(工厂互联网平台)、端(边缘计算节点)三层统一架构,可实现管控一体化交互。


02

国产操作系统的挑战


尽管国产操作系统在近年来取得了诸多成绩,但它们在发展道路上仍面临着不少挑战。除了老生常谈的技术瓶颈待突破、生态建设不完善以及市场推广难度大以外,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一一攻克。


01

协议适配深水区

工业领域的设备种类繁多,协议复杂多样,许多 PLC 设备使用私有协议。例如,在工业自动化领域,PLC、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可能采用不同的工业总线协议或现场总线协议,国产操作系统必须能够与这些协议进行有效适配,才能确保整个工业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这一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力量和时间成本,但也是国产操作系统走向广泛应用的必经之路。


02

人才结构性缺失

操作系统研发涉及到复杂的技术和算法,需要大量的高端专业人才,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目前这类人才在国内严重短缺,据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中具备OT/IT协同能力的工程师占比仅为4.2%,中小企业不足2%。


03

安全认证鸿沟

在当今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操作系统作为信息系统的基石,其安全性至关重要。国内外对操作系统的安全认证标准非常严格,如我国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国际上的通用准则(CC)认证等。以鸿蒙为例,虽然鸿蒙内核已经获得了 CC EAL6 + 认证,但仍需要在安全性设计和认证方面进行更多的技术攻关和改进,以满足工业领域对功能安全的高要求,确保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无论是华龙讯达“龙芯+鸿蒙”的控制器,还是麒麟、统信、OpenEuler等国产系统在各个领域的深耕,其意义远不止于技术突破本身。它们为我们共同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图景:操作系统作为信息产业的“根技术”,其自主可控与先进程度,直接决定着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自主权与天花板。


而这一切的最终答卷,是写在工厂车间里的:当产线工程师能顺畅操作、关键软件跑得稳定、出了问题有人及时解决,国产系统才能真正赢得信任,从“能用”变成用户“敢用、愿用”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