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阵地”的卡车经销商还能坚持多久
- 2025-07-31 12:07:40


“这几年行业变化太快了,身边同行要么扎进新能源赛道,要么转投其他行业,像我们这样坚守‘阵地’,一直专注于燃油卡车业务的已经不多了。”在山东济南一家卡车销售展厅内,经销商李建国望着稀稀拉拉的客流,向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并非个别现象。记者历时一个月,走访全国多地卡车经销商,所到之处,尽是相似的忧虑与迷茫。一场关乎数万传统卡车经销商生存的阵痛正席卷而来。曾支撑他们走过20年黄金期的“老路子”,在新能源浪潮与市场格局剧变的双重冲击下,正加速瓦解。此刻,他们已然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抉择。
业务量与盈利均大幅下滑

7月21日早上10时,在北京市大兴区五连环商用车城,卡车经销商陈建军习惯性地绕着门店外的几辆卡车踱步。“搁几年前,这个点儿早该有客户来看车了,现在一天能来两拨人就算烧高香了。”他指着门店墙上的销售台账告诉记者,今年前7个月,店里新车销量同比下滑42%,创近5年新低。
“我们也好不到哪去。”隔壁门店的经销商刘洋接过话茬,“现在店里每月新车销量还不到过去的三分之一,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拉长到120天,利润更是连续12个月亮起‘红灯’。”
刘洋还给记者算了笔账:“去年也就勉勉强强保住本,今年卖一辆燃油牵引车,厂家返点加上微薄的差价,扣除场地、人工、资金成本,几乎等于白干,有时甚至得倒贴钱。”说着,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财务明细,上面清晰显示,单车毛利润已从几年前的数万元断崖式下跌至近乎归零。
其实,这种艰难的经营状况并非个例。记者走访多地卡车经销商发现,仅销售燃油卡车的商家近3年销量年均降幅超30%,能够盈利的寥寥无几,部分小型经销商甚至已被迫关停。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因在于卡车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河北卡车经销商张温善直言,“这几年市场实在太‘卷’了,新车销售利润被层层挤压,现在即便赔本赚吆喝,也不见得有用户埋单。就拿一辆价格在35万元左右的500马力(约合368kW)牵引车来说,售价已下探至28万元,几乎与一年车龄的二手重卡价格持平。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卖车基本全靠售后业务勉强支撑,但就连这最后的‘救命稻草’也开始摇摇欲坠了。”
在张温善门店后方的售后维修车间,记者看到3名维修工正检修着一辆故障卡车,旁边4个工位却空空荡荡。“以前一天最少修七八辆车,现在平均每天也就两三辆。”他解释说,“现在车造得越来越好,发动机故障率明显降低,再加上厂家推出超长质保,我们的活儿自然就少了。”
更让经销商焦虑的是,售后服务的利润空间也在持续萎缩。“配件利润太薄了,以前卖个发动机滤芯,利润能有50%,现在电商平台包邮价比我们进货价还低。”走访中,多位经销商提到,近3年售后服务收入平均下滑40%,部分门店为节省成本,已关闭独立维修车间,仅保留简单的保养业务。
“过去,我们靠销售新车赚差价,靠维修保养赚长期收益,靠金融保险赚附加值的‘铁三角’模式,如今已彻底失效了。”张温善无奈地说。
重重困难阻碍转型步伐


既然传统业务举步维艰,为何不紧跟新能源趋势果断转型?面对这一疑问,多数经销商无奈表示:“想转,但转不动,也转不起。”
“不是不愿涉足新能源卡车领域,而是没钱投入。”天津卡车经销商张志国坦言,若要代理某品牌新能源重卡,首批进货至少5辆,每辆价格高达48万元。除此之外,场地改造、充电桩安装及安全防护设施配备等,初期投入成本需300万元。“做传统卡车业务时,我们能先欠厂家货款,等把车卖出去再结账;可新能源卡车厂家却要求全款提货,这资金压力实在太大了。” 更让他有所顾虑的是,当前新能源卡车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销售渠道和市场需求都不稳定,库存积压风险很高。而且,新能源卡车残值率较低,一旦出现滞销情况,库存车半年就可能贬值20%。张志国举例说:“去年,在我们这个市场里,有家经销商进了10辆新能源轻卡,结果一辆都没卖掉,最终只能半价处理,一下子亏了100多万元。”
资金门槛高只是难题之一,技术壁垒同样难以跨越。“新能源卡车涉及电池、电控、电机等核心技术,与燃油车的技术体系截然不同。若转战新能源赛道,经销商需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以掌握新能源卡车销售、维修等技能。可现在相关专业人才本来就少,培训难度又大,这让许多经销商都打了退堂鼓。”天津卡车经销商刘志勇说道。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具备新能源卡车维修能力的经销商不足30%,其中能独立处理电池故障的更是少之又少。“上个月试着修一辆新能源渣土车,仅仅是更换一个电池模块,就不小心烧坏了电控系统,最后不得不赔给客户8万元。”刘志勇的话语中满是无奈,他曾经也想派员工参加技术培训,可一期课程人均费用1.2万元,还得脱产一个月,“我们做的是小本生意,根本经不起这么折腾。”
采访中,一位尝试转型的卡车经销商坦言,转战新能源就像摸着石头过河,资金、技术、配套,哪一样跟不上都得栽跟头。这也解释了为何在走访的几十家经销商中,真正成功转型且能稳定盈利的寥寥无几。多数经销商仍在传统业务与新能源转型之间徘徊挣扎,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转型更要把握“度”

面对行业转型阵痛,不少卡车经销商陷入迷茫,但仍有先行者探索出破局之道。
“死守迟早被淘汰,但盲目转型可能会加速出局。”采访中,不少经销商表达出类似观点。面对行业变革,他们并未坐以待毙,而是在探索适合自身的转型路径。
“我们正从产品经销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在陈建军的门店里,新增的“车队管理”“金融租赁”“二手车置换”3块服务牌格外醒目。“卖车不赚钱,只能靠服务‘找补’。”他介绍说,现在店里60%的收入来自为物流公司提供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从车辆选型、按揭贷款,到日常保养、违章代缴,甚至帮忙联系货源,这种“销售+服务”的深度绑定,让客户复购率从30%提升至58%。“虽然单车利润降了,但高效服务守住了基本盘,抗风险能力反而更强了。”他说。
多元化发展是另一条转型主线。“除了传统的新车销售和维修保养业务,我们还结合当地煤炭运输特点,拓展车载北斗定位安装、超载检测设备销售等关联业务,这些业务投入小、见效快,还能与主业形成协同。”山西卡车经销商秦学超特别强调,“多元化并不是啥都做,有的同行既搞餐饮又开驾校,最后精力分散,连卖车的主业都丢了。”记者走访发现,那些转型成功的经销商普遍遵循“产业链延伸而非跨界经营”的逻辑,在熟悉的领域做深做透。
“转型就像给老车换零件,得一个一个来,不能一下子全拆了。”这是走访中记者听到最形象的比喻。对于传统卡车经销商而言,变革既要打破“卖车赚差价”的路径依赖,更需要智慧把握节奏,在多元化发展中守住主业根基,同时也要保留服务温度。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孙伟川 李亚楠 编辑:孙伟川 版式:李沛洋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