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智能科学作为加速推动科学研究的新型范式,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未来产业化研发创新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AI4S在产业化研发方面的成效


1


AI4S缩短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链条

长期以来,在药物研发、新材料研发、半导体设计等领域传统的研发方法往往需要耗费长周期的实验室工作和巨额研究经费,尤其是传统药物开发通常需要5到10年才能筛选出一个先导化合物,然后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今,AI带来的科学智能革命正在颠覆这一局面。Iambic Therapeutics公司通过AI药物发现平台,在9个月内开发出一个新药物分子,并在24个月内进入临床试验,研发速度令人惊叹。国内英矽智能也在18个月内仅花费260万美元即完成TNIK抑制剂早期药物发现。汤玛斯·伍德(Thomas Woo)经分析指出,在基因组学、药物发现、气候科学、天体物理四个领域,利用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其研究效率分别提升60%、50%、45%、55%。


2


AI4S加速“智能科研”产业化

在传统科研体系中,“作坊模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科研人员60%以上的时间消耗在重复性实验操作、数据整理等低附加值工作,真正用于创造性思考的时间不足20%。如生物领域新药靶点的验证环节超70%的时间用于实验流程管理。在AI4S新科研范式下,正驱动实验室迎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具身智能技术与科学仪器深度融合,加速科学仪器应用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深圳先进院研发的“实验室机器人”系统,通过视觉识别、精密操控等技术,实现移液、离心、检测等实验操作的无人化;英矽智能全自动化智能实验室人工智能应用贯穿从靶点筛选到化合物验证全流程,自动化机械臂精准抓取样本,人工智能系统实时分析,多种生物学实验7×24小时不间断自动完成,有效缩短实验周期、减少人为误差。自动化实验体系正在解放科研生产力,推动科学研究从“作坊”模式向“平台”模式转变。


3


AI4S加速构建各行业领域新质生产力

AI4S正在赋能各领域工程应用端,催生一系列重大产品突破。在生命健康领域,AlphaFold成功预测了人类98.5%蛋白质,并拿下2024年诺贝尔奖,引领了AI设计新药的浪潮。人工智能(AI)通过数据驱动、算法创新与跨学科融合,已经构建起蛋白质结构预测、覆盖靶点发现、药物设计、临床试验优化等环节的智能化研发体系。在新材料领域,AI4S有望解决材料学中体系复杂、参数空间巨大、构效关系不明等关键共性难题,对于新材料发现、高效筛选、性能优化及工艺改进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推动材料科学从“实验室试错”迈向“规模化智能创造”阶段。例如,复旦大学借助AI设计了一种用于废旧电池修复的锂载体分子,实现电池“满血复活”,循环寿命提升24到30倍;在工业领域,AI4S推动“产品设计-工艺优化-质量控制”全流程的智能化研发体系升级。华为云盘古大模型通过时序信息增强算法,模拟预测和优化高炉炉况反应,每年可以为宝钢降本超过10亿元。在农业育种领域,AI4S结合作物基因与表型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推动从经验育种到数据驱动的变革。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通过高通量数据筛选与基因定位,培育出单季平均亩产723.5公斤的“超级稻”新品种。


二、我国AI4S攻坚克难需翻越“三座大山”


1


提升高端科学仪器、实验装置国产化率

AI4S加速研发流程的核心是构建自动化“数据闭环”实验飞轮,在这一过程中冷冻电镜、质谱仪、光谱仪等科学仪器,以及自动化的干/湿实验能力至关重要。我国实验仪器设备高度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仅为8.5%,尤其在质谱仪、电镜、X射仪器等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比例不足2%。高端质谱仪依靠赛默飞的轨道阱质谱仪。电镜则依赖赛默飞、蔡司、日立高新和日本电子。而冷冻球差电镜则100%完全依靠进口,如美国赛默飞的价格动辄2000万元人民币。而X射线仪器依赖于美国布鲁克、英国马尔文帕纳科、日本理学等。

我国在实验室的自动化水平低,我国某重点高校化学实验室的自动化设备覆盖率低于20%,实验员70%的时间用于移液、称量等重复操作,而美国一流大学同类实验室的自动化率已达65%。Opentrons自动化移液站等进口自动化平台垄断85%市场份额,中国本土企业仅能供应低端移液模块。

因此,需进一步发挥北京市高端科学仪器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作用,以“揭榜挂帅”等创新组织机制攻关高端科学仪器关键技术,提升国产高端仪器自主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加快构建自动化执行复杂实验任务的实验系统,制定智能实验设备接口标准提升设备互联率,搭建全自动高通量小试线、中试线。


2


加速高质量数据汇聚,打通数据共享制约

海量、高质量的科学数据是AI4S的“土壤”。目前我国高质量科研数据稀缺,数据成本畸高,且存在标注瓶颈。调研发现,单类蛋白质结构实验数据采集成本超8万元,而AI训练需百万级样本。冷冻电镜图像标注需要专业的结构生物学家、冷冻电镜专家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需20名博士全职工作6个月,才能完成1万张冷冻电镜图像标注。


同时,AI4S领域数据共享存在制约。在生命健康领域,医疗数据大多受隐私保护限制,科研可用率较低;材料科学领域,材料数据“碎片化和孤岛化”现象严重,数据规模小,数据交易和共享机制仍未完全建立,难以充分发挥数据基础资源和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作用。因此,应加速推进AI4S关键领域“科研数据可信空间”的建设专项活动,促进医药健康、新材料、工业等领域的高质量科学数据和合成数据资源的集中,加强科学数据的标准化建设,创新数据资源共享的技术和制度,引导数据的可信流通和交易。


3


构建面向AI4S应用领域技术研发矩阵

目前我国AI4S领域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仍侧重于基础支撑层,如中科院建立Science One基于科学基础大模型的智能科研平台;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研发的“玻尔科研空间站”AI科研平台集成“读文献-做计算-做实验-多学科协同”等功能;上海交通大学启用超级科研平台,可助力仪器共享与弹性调配。虽然AI4S在药物研发、材料设计、半导体制造、能源优化等工程应用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但成果仍以个别研发案例为主,尤其缺少针对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场景下单一类别的专业支撑平台。

因此,需要面向重点应用领域,构建一批AI4S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依托云厂商,以及医药健康、新材料、工业等重点领域优势企业,协同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组建各领域创新联合体,探索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共建干湿闭环实验室、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等。全面支撑人工智能在多个科学研究领域应用,加速科技工程创新突破。


作者简介

李京望

资深研究员,持续10年从事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擅长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专题分析,参与十余项重大专项、产业规划项目。



      E N D    

编辑 | 么大为

审核 | 李质群

资讯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