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会 |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届青年菁英会成功举办,聚焦 AI 学术前沿
- 2025-07-28 11:42:30

2025年7月27日上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届青年菁英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本次大会以 “聚青年才智,领AI未来” 为核心理念,汇聚了众多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呈现了一场极具学术特色的盛会。
院士与图灵奖得主致辞
指引 AI 青年发展方向

“focus on what you enjoy”
会议伊始,图灵奖获得者、中科院外籍院士John Hopcroft通过视频发表主旨致辞。他鼓励青年学者 “focus on what you enjoy”,强调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便能拥有良好的职业生涯。
John Hopcroft的求学和职业生涯充满偶然与探索印记。他本科就读于小型未认证的西雅图大学,原计划申请华盛顿大学博士却因母校资质被拒,在系主任建议下申请斯坦福大学,意外成功并获全额资助,在斯坦福需兼顾学业与生活琐事,原本打算回西雅图教书。一次偶然机会,他经博士导师引荐与普林斯顿的Ed Mc Cluskey通话,获助教职位;三年后,他辞去普林斯顿电气工程教职,加入康奈尔新建的计算机科学系,成为早期计算机科学家之一。他以这段传奇经历说明,生活中随机事件众多,固定策略难以奏效,唯有专注热爱才能成就好的职业生涯——选择学术道路不必紧盯论文与资金,而应探索令自己兴奋的领域,待有重要发现再公之于众,他认识的许多顶尖学者皆如此。
“(祝愿中国的青年人工智能学者)成为未来让全世界人工智能界足以尊敬的一个群体。”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发表致辞,以毛泽东主席对青年人的寄语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激励在场青年,期待中国青年人工智能学者能成为让全世界人工智能界尊敬的群体。
凌文院士的个人经历正是这一期望的生动注脚。青年时他作为中国第一代系统工程博士,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起步,将系统工程理论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主持的400 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攻克37项关键技术,使我国跻身全球煤制油技术领先行列。后来,在国际舞台上,他以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主席身份推动全球低碳技术协作,更成功申办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让国际目光聚焦中国。跨界研发的彩色百米光伏建筑技术,被国际评价为 “重新定义建筑能源系统”。
对于John Hopcroft院士而言,他的人生轨迹与肺腑之言共同指向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道理:学术之路或许布满偶然,但热爱是最可靠的指南针。当青年学者挣脱短期功利的束缚,让好奇心牵引脚步,那些看似随机的机遇便会成为通往卓越的阶梯——这既是他留给学界的经验,更是对新一代 AI 研究者最恳切的指引。
而凌文院士的经历与期许,则勾勒出中国青年学者的成长坐标:将个人钻研与国家需求相连,让技术突破融入时代浪潮,方能在国际舞台上挺起脊梁。他用跨界创新的实践证明,当智慧扎根祖国大地、视野投向全球协作,中国AI青年必将以担当赢得尊重,这既是前辈的嘱托,更是未来的必然。
WAIC Academic 双举措落地
顶尖学术委员会护航,青年成果菁萃集首发
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年菁英交流会上,WAIC Academic学术板块两大核心行动正式亮相——汇聚全球顶尖力量的学术委员会宣告成立,首部《青年论文精萃集》同步发布,为中国打造自主人工智能国际学术顶会奠定关键基石。

作为 WAIC Academic 的核心智囊团,新成立的学术委员会集结了人工智能领域学界的领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校长兼 npj AI 主编熊辉、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及两次哥德尔奖得主滕尚华等专家共同加入,将以多元视角为青年学者提供学术领航,推动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评价体系,助力突破 “从 0到 1” 的原始创新瓶颈。

同日揭幕的《青年菁英会论文精萃集》则是WAIC Academic的首次成果亮相,由熊辉教授主持揭牌仪式。这部精萃集精选了国内外青年学者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探索,内容覆盖大模型技术创新、多模态交互突破、产业级应用落地等关键方向,既展现了全球青年研究者的原创活力,也为WAIC Academic 未来打造国际顶会积累了首批高质量学术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WAIC Academic正积极与Springer Nature 展开合作。本次Springer Nature大中华区总裁安杰诺先生线上致贺词,对论文精萃集的发布表示祝贺,也为未来的长远合作揭开了序幕。Springer Nature作为全球知名的学术出版机构,在学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丰富的资源。WAIC Academic与Springer Nature的合作,旨在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广阔的学术传播平台。
目前,双方已初步达成共识,未来将共同探索多种合作模式。一方面,WAIC Academic将推荐优秀的青年论文至Springer Nature旗下的相关期刊,如《自然》(Nature)、《自然•机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等,助力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尖学术舞台,提升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Springer Nature也将为WAIC Academic提供专业的学术出版建议和支持,协助优化论文评审流程和学术质量把控,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学术标准的完善。
此外,双方还计划联合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如专题研讨会、workshop等,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参与,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为青年学者创造更多与国际前沿接轨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中国人工智能学术研究走向世界,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

权威专家学术分享
揭示 AI 领域前沿成果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npj AI主编熊辉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分享。他将人类智能分为博闻强识、触类旁通、一叶知秋、无中生有四个境界,指出大模型的发展已对前两个境界产生冲击,教育需培养学生驾驭 AI、与机器形成差异化等四种能力,以适应新时代需求。

“科研最重要的是提问题,有猜想,不管这个猜想对不对,想一个猜想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ACM Fellow、两度斩获哥德尔奖的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滕尚华,则从理论科学角度,分享了机器学习中无标签数据的作用与正则化相关研究。他介绍了通过探索无标签数据和正则化的联系,对机器学习有了新理解,强调科研中提出猜想的重要性。

“每一次连接都带来理解, 让智能随需响应。”
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李学龙围绕智传网 AI Flow 进行分享,介绍了信容率、同源率、集成率三个关键概念。他指出智传网通过这三个率,实现生成式的智能传输与家族式的同源训练等,可让智能随需响应,还展示了相关应用如 AI 反诈等,体现了 AI 在通信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变革。
青年学者圆桌研讨
探讨中国 AI 发声之道

“在AI维度上,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

“我觉得中国的学者都非常优秀, 能够提出自己的一些创新的东西,能够让国外跟着我们做一些研究; 国内也要有文化自信, 能够让我们提出东西,自身能够认识到价值, 并且把它输出到国际上。”
在圆桌讨论环节,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任炬、复旦大学教授邱锡鹏、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林洲汉、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张弛、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研究员谭志羽五位青年学者,就 “在新一代 AI 技术浪潮下,学术领域如何发出更多中国声音” 展开讨论。学者们认为,应从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要提升中国 AI 技术水平,如在视频生成等领域持续追赶并超越,另一方面要借助 AI 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此外,针对学术论文发表与评审机制,学者们也提出了创新想法,如采用多媒体形式展示学术成果,以备案制结合 AI 辅助评审替代传统审稿,通过产业应用反馈来评判论文质量等,还建议中国应探索建立自己的学术规则和模式,打破现有西方学术体制的框架。

首届青年菁英会的成功举办,为全球青年AI研究者搭建了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创新合作与成果转化,也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出更多声音、推动 AI 技术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下一步将以此为契机,目标打造具有顶级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更多详情敬请关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学术版块。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