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编者按:产学研深度融合是驱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培育未来人才的关键引擎。作为从高校走出的工业AI领军者,中控技术深谙产学研协同的价值。为此,我们特推出《中控·智链产学研》系列文章,聚焦中控技术如何系统性打通产学研壁垒,构建融通生态,为工业AI时代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提供“中控方案”。


在工业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那么,企业的人才结构和人才战略,又面临怎样的变局?


在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控技术”)看来,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需要数据、算法与算力的支撑,更依赖于能够“理解行业痛点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之下,中控技术正在架设连接AI与产业的“技术桥梁”,同时也在架设一条通向工业AI时代的“人才桥梁”。


01

工业AI的“最后一公里”


要厘清工业AI时代需要怎样的人才,就不得不谈到工业AI的“最后一公里”这个话题。今天,各种人工智能的大模型和算法日新月异,但究竟靠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将它们“接引”至实际的工业现场,破解纷繁复杂的工业问题?


对此,中控技术首席人力资源官(CHO)余晶鑫谈到:“利用AI为生产制造提供先进的解决方案,在‘安全、质量、低碳、效益’等方面呈现价值,那么AI就必须不断学习和理解工业生产的场景、流程、工艺、痛点......”这其实也揭示了当下工业AI落地在人才层面的核心诉求:兼具深厚工业场景“Know-How”与AI技术“Know-How”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将技术“引渡”至生产一线,切实解决千差万别的工业难题。


资讯配图

余晶鑫

中控技术首席人力资源官(CHO)


对此,中控技术的策略是“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是筑强技术底座,即大力引进专精AI的专业人才,持续构建AI领域的智力基石,强化公司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一手是培育融合力量,即大力培养懂行业、懂场景、懂工艺的跨界人才,为连接AI与产业实际需求铺路架桥。


正因如此,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便成为了中控技术寻觅和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模式下,中控技术与高校深度联动,从化工、材料、自动化等专业选拔“好苗子”,再对其开展AI技术的定向培养。展望未来,无论是“做好AI”还是“用好AI”都会拥有广阔前景。AI对任何行业来说都是一件强大武器,但要想让这件武器真正发挥价值,必须与行业自身特性深度融合。


“公司与东北大学联合设立的‘中控技术工业人工智能研究生创新班’就是我们的第一次尝试——将工业场景的真实场景与课题引入校园,让学生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直面油气、炼化、冶金等领域的复杂需求。在此基础上,中控技术得以将AI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更贴合实际需求的方式融入到学生的实践培养中去。”


这种模式下,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之间的“时差”被大幅缩短。中控学院院长倪卫琴表示:“这样的校企合作让学生提前至少6个月接触真实的行业场景,更早适应实际的工作环境;反过来,年轻人的创新思维也常让我们眼前一亮,学术领域的探索创新也正持续反哺企业在工程以及应用技术上的开拓突破。”


资讯配图

倪卫琴

中控学院院长


这种双向赋能不仅加速了人才成长,也让高校教师的研究方向与产业需求形成深度呼应。“我们通过横向课题引导学术资源向应用倾斜,推动学术理论成果有效落地产业,进而兑现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这也是中控技术一直在倡导的合作方向。”余晶鑫补充道。


02

中控学院:三位一体的赋能平台


为支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专注于持续培养工业AI人才的“中控学院”被赋予了全新内涵——集内部赋能、客户价值提升、”产学研“生态成长于一体的开放型生态赋能枢纽。


对内,中控学院将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转化为知识传播者和传承者,持续培养年轻工程师,不断夯实组织技术的厚度;对外,联合高校开发融合应用场景、理论与实践的课程,甚至将工业软件免费开放给合作院校,持续培养年轻学子,为行业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同时,面向全球客户与生态伙伴,提供从人才规划、人才培养、人才评估到人才经营的全链条系统化人才发展方案,提供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培训与进修服务, 可谓是“一举三得”。


“为了让课程更贴合实际需求,我们借鉴了开源社区的模式,比如向高校提供数采监控软件SCADA的免费使用权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工业数据处理的逻辑,”倪卫琴举例介绍,正是这种“技术下沉”的策略,降低了高校的教学门槛,同时也为企业储备了潜在人才。


在这种模式下,人才培养不再局限于单向输送,而是演变为多方协同的创新网络和平台,这恰好为中控技术围绕工业AI打造的创新生态圈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03

从人才孵化到生态共建:

校企合作的商业想象力


其实,中控技术的布局最终指向的是一个百花齐放、广泛触达的工业AI创新生态圈。在这个意义上,校企合作的价值远不止于短期的人才输送,更在于为生态的长远发展持续“播种”。


首届“中控杯”工业AI创新挑战赛(2025 IndAIC)便是这一理念的典型例证。在赛事中崭露头角的团队,不仅有机会收到中控技术的加盟邀约,还可能获得其创业平台的资源扶持。


余晶鑫表示:“在赛事中,如果有团队或者项目具备商业潜力,我们会像技术投资人一样提供资金、客户资源、测试环境乃至独立运营的机会。”这种开放态度的背后,是中控技术对工业AI生态的前瞻性布局——通过扶持创新团队,企业得以快速扩展技术应用的边界,而人才则获得实现价值的舞台,由此形成生态的正向有机循环。


今天,这一逻辑在由中控技术构建的工业AI大生态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2025年,中控技术计划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联合政府、高校、客户与合作伙伴将共同发起工业AI政产学研合作倡议,为未来工业AI的“繁花锦簇”预先铺就一方沃土。


中控技术的实践揭示了一个关键趋势:在工业AI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已不止于技术单点突破,更取决于其整合资源、搭建生态的能力。正如余晶鑫所言:“我们力图架起一座‘立交桥’——将高校、行业客户与生态伙伴、及中控自身的人才、智力资源高效汇聚,最终驱动整个工业体系加速迈向智能化未来。”


在中控技术搭建的这座“桥”上,工业AI技术、人才与产业需求,实现无缝链接与价值共创。而桥的另一端,一幅由创新驱动、人才支撑、更具活力与韧性的工业新图景正愈发清晰地展开。


- END -

更多《中控·智链产学研》内容








上一篇:“长期主义”引领下的产学研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