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产学研深度融合是驱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培育未来人才的关键引擎。作为从高校走出的工业AI领军者,中控技术深谙产学研协同的价值。为此,我们特推出《中控·智链产学研》系列文章,聚焦中控技术如何系统性打通产学研壁垒,构建融通生态,为工业AI时代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提供“中控方案”。


在工业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已经将“人工智能+”行动列为重点任务,但如何让高校的科研能力、企业的创新资源与产业的实际需求深度耦合,仍是横亘在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关键难题。


对此,作为中国工业AI领域的领军者之一,中控技术选择了一个艰巨而响亮的答案——成为连接“工业AI”产学研价值链条的 “链接者”


01

从高校里走出来的“链接者”


“中控技术本身就是一家‘从高校里走出来’的企业,这也决定了我们天生具有在教育与产业之间‘链接’的基因。”提到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初衷,中控技术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俞海斌博士不无感慨地谈到。也正是这一独特的创业渊源,让中控技术这家脱胎于大学的企业,自诞生起便深谙产学研协同之中蕴含的深厚价值。


俞海斌博士

中控技术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俞海斌博士深情的回忆到,几十年前,正是带着“用知识改变产业”的初心,中控技术的创始人团队开启了国产工业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发;几十年后,当工业AI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聚焦点,中控技术再次主动肩负起“把科研成果书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试图在科研与产业的沟壑之上架起一座新的桥梁。


俞海斌博士谈到,高校作为全社会层面最重要的创新部门之一,每年都涌现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但其中一部分成果未能进一步转化,成为赋能产业提质增效降耗降碳的生产力。这种现象,不仅是一种对创新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意味着,科研成果与产业实际需求的衔接方式,已经到了一个不得不“变”的关键时刻。


因此, “链接”,绝非简单的技术转移或人才输送,而是要敏捷地响应工业AI时代对知识、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对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系统性重构。


对此,俞海斌博士指出:“今天,各行各业都希望利用AI技术实现发展转型,工业领域既是重中之重,又颇具独特性。与其他领域的AI应用相比,工业AI对多学科交叉和生态协作的要求非常高,现阶段仅靠企业或高校都无法完成高效的闭环。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加速工业AI的技术孵化和人才培养,可以说是当逢其时。”


在这一使命的驱动下,中控即刻开始了行动。通过与高校共建工业AI实验室、科研合作、设立创新专班,中控技术在工业AI的技术与人才孵化等方向上,启动了新一轮的校企协同创新的探索。


02

工业AI时代,

我们需要怎样的校企合作?


决定了航向,只是千里征途的第一步。如何摸索出适应新时代的“新玩法”,成为了中控技术开展探索的下一个课题。


作为一家数十年如一日推动校企合作实践的企业,中控技术对校企合作这一形式本身可谓是再熟悉不过了;然而,过去的校企合作经验,还能适应今天这个“工业AI”时代提出的需求吗?


作为分管校企合作等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事务的负责人,中控技术总裁助理薄磊对这一话题深有感触。他指出,在更加注重复合型人才和交叉学科、交叉创新的工业AI时代,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亟待革新。


薄磊

中控技术总裁助理


“很多学生现在更关注AI、机器人或是以软件为主的技术方向,对校企实践的兴趣点也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的趋势”薄磊坦言,“时代变了,产业在人才结构上的需求、高校学生对知识和实践的需求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在开展校企合作的策略和方式上,也必须走出一条新的路径。”


对此,薄磊谈到,中控技术的应对策略是升级合作维度,让传统模式下的“点”合作,脱胎换骨成为“立体式”、“实战式”的合作新模式。


中控技术曾坚持在20余年的时间里,与海内外高校共建40余所DCS实验室。面向未来,一方面,延续与高校共建实验室这一路径,从传统的硬件主导的模式,转向了“工业AI平台 +行业实践引导”的综合赋能模式。围绕新模式,中控全新打造了其“工业AI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以自身的工业AI产品为核心,融汇工业场景,使其成为高校师生进行教学、实践与创新的平台。


同时,中控技术充分发挥其生态链主的角色,将其自身以及生态伙伴的研发需求,面向高校发布,联合开展科研合作。围绕着育人育才,中控技术在高校开设“专班”,通过“企业导师授课+学生入企实训”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阶段便可以直面工业现场的真实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获得工业创新实践的“现场感”和“成就感”。


另一方面,薄磊还介绍到,今年,将举办首届“中控杯”工业AI创新挑战赛,赛事一大看点是以真实产业需求、真实场景、真实数据(脱敏)为命题,要求参赛者基于中控提供的工业数据集和控制目标,实现从算法设计到闭环控制的全流程实战,以此激发学生的跨界创新能力,感受工业AI的魅力。赛事期间还将举办高校成果展、工业AI产学研创新论坛等活动,将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到底,真正做到工业AI时代的授人以“渔”。


03

长期主义的考验:

从“商业账”到“社会账”


在工业AI时代,以创新的方式,在摸索中构建连接产业与教育的桥梁,不可能没有成本。作为一家商业公司,人们也势必关注另一个问题:中控技术如何界定投入与产出的“平衡点”?


在交流中,“长期主义”是俞海斌博士和薄磊不约而同谈到的一个关键词。可以说,这个关键词恰恰代表了中控技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伟大的公司一定是长期主义者。”俞海斌博士多次强调,校企合作的价值,从来不能以短期收益衡量,中控技术对此一直有着清醒认知。从共建实验室到举办创新大赛,从设立奖学金到联合研发协同育才,尽管企业在合作中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但中控技术更看重的是开放生态的长期价值。


一方面,我们与高校协同培养的人才未必全部加入中控技术,但他们进入行业后,可能成为中控技术的合作伙伴,甚至推动整个产业生态的进步;另一方面,工业AI时代为我们带来了太多未知的可能性,很多我们尚未涉足的行业场景,在未来都可能成为工业AI大显身手的舞台,这就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不断融入各行各业,担当工业AI的‘开路人’。”薄磊谈到。


的确,在工业AI这条崭新的赛道上,企业投身的决不是一场只注重“刹那芳华”的短跑,而是一场需要比拼耐力、智慧与格局的马拉松。在“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行动的今天,真正的创新生态,从来不是零和博弈的战场,而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培育的土壤。唯有当企业甘当“链接者”,高校愿做“探路人”,产业肯为“试验田”之时,工业AI才能真正跨越鸿沟,走进时代的每一个角落。


- END -

更多《中控·智链产学研》内容








敬请期待下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