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数据猿带大家一起沉浸式探展

资讯配图

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媒体

——聚焦数据 · 改变商业



我们正站在一场深刻经济变革的开端。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进入第二天。昨天辛顿分享了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人工智能在被允许创建自己的子目标时,能够有限完成任务”。
整个大会传递一个了非常清晰的信号:大模型正从展示 “有多聪明”的理论竞赛,全面转向“能做什么”的实际部署。
自主AI智能体(AI Agent),作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数字劳动力”,正从技术概念迅速演变为推动生产力飞跃的核心引擎 。如果说过去几年我们惊叹于AI学会了“写作”与“绘画”,那么WAIC 2025则宣告了新时代的到来——AI正在学会“做事”,并由此开启一个人机协作的全新纪元。   
从“思考者”到“行动者”:
智能体重新定义生产力


长期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作为强大的内容“创造者”,其本质仍是被动的,依赖于用户的持续指令驱动。而本届大会上,从腾讯、百度、金山云、阶跃星辰、MiniMax到商汤科技,众多企业展示的多模态大模型及其应用,则标志着一次质的飞跃:AI智能体作为能够自主感知环境、进行规划、使用工具并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的“行动者”,正走向前台。
资讯配图
这种从“思考”到“行动”的转变,是智能体商业价值的根基。它致力于解决企业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也即连接不同系统、执行复杂工作流的能力。
本届大会最引人注目的趋势,是大量为解决特定商业问题而生的AI智能体和数据智能体(Data Agent)的涌现。它们被设计成能够自主理解、规划并执行复杂多步任务的“数字员工”,深刻改变着企业的决策与运营模式。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合合信息旗下“启信慧眼”发布的商业大数据领域AI大模型应用 。传统商业决策严重依赖人的经验和耗时的数据搜集。而“启信慧眼”智能体则将这一过程变为“算法算”。用户只需用自然语言提问,例如“寻找近三年上市的人工-智能企业”,AI便能自主解读意图、匹配标签并生成目标列表。
更关键的是,它依托覆盖3.4亿家企业的专有商业大数据进行推理,有效降低了通用大模型常见的“幻觉”风险,确保了在风险预警、商机挖掘等关键决策场景中输出的是可靠、可信的事实性描述。   
智能体深入垂直行业的专业化趋势愈演愈烈。上海码极客联合上海市安装行业协会发布的“安装小灵通”,是建筑安装行业首款实时空间多模态交互智能体。它就像一位全天候待命的资深工程师,能通过实时视频流,用AI视觉识别出隐蔽工程中未按规范设置的伸缩节、阻火圈等问题,并实现秒级预警。
这款智能体基于百亿条行业数据预训练,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监管难题,将工程质量管理从“人工巡检”提升至“AI全时监控”的维度。     
直播电商领域,百度发布的“慧播星”超级直播智能体及其新一代数字人技术NOVA,则展示了AI如何创造出不知疲倦的“超级销售员”。
通过复刻顶尖主播罗永浩过去五年的视频数据,其数字人分身在长达六小时的直播中吸引超过1300万观众,并创下单场5500万人民币GMV的行业纪录。这种智能体不仅能7x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还能大幅降低直播的制作成本,为商家开辟全新的营销模式。
与此同时,西门子在中国首秀的Industrial Copilot,则展示了AI智能体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潜力。它不仅能辅助工程师生成复杂的PLC代码,更在向能主动、自主执行完整工业流程的“AI Agent”演进,预示着未来工厂车间的生产力将由人与AI智能体协同创造。   
从“工具助手”到“灵感伙伴”:
个人工作流的再造


AI智能体的浪潮同样席卷了个人生产力领域,它正在将我们日常使用的软件从被动的“工具”变为主动的“伙伴”,并催生出以自然语言为核心交互媒介的“AI操作系统”雏形。   
以图形用户界面(GUI)为核心的软件即服务(SaaS)模式,意味着用户需要学习复杂的菜单和操作逻辑。而大语言模型驱动的语言用户界面(LUI)正在颠覆这一模式,自然语言成为主要的交互媒介,极大地降低技术的使用门槛。   
未来的交互将不再局限于文本。多模态模型的进步意味着界面将无缝集成语音、图像甚至手势,允许用户以一种更接近人际交流的方式与技术互动。比如说,你可以用摄像头向手机展示冰箱里的食材,然后直接问它:“我今晚能用这些做什么菜?”
另外,我们已经习惯的以应用程序为中心的计算模式效率低下,为了完成一个复杂任务,比如制定一个旅行计划,我们需要在多个孤立的应用程序之间手动切换。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很可能演变出新的模式:总控智能体根据用户的高层级指令,自己去编排跨越不同工具和服务的任务。   
这种LUI范式的转变,将引发软件功能的大规模“解绑”与“重组”。现有模式依赖于销售一体化的应用软件(如CRM、ERP),而未来,价值将转向底层可被智能体调用的API或“工具”功能,软件产品或许会被商品化,权力从应用提供商向核心“智能体内核”提供商转移。   
金山办公在全球首发的WPS Lingxi智能体便是一个典型 。它深度集成在办公软件中,用户只需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就能在几分钟内完成以往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的文档创建、数据总结和图像生成等任务 。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变革——AI智能体成为知识工作者的“外脑”和执行者,让人类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高层次的创意构思和内容策划上。   
智能体终端时代加速到来:
从单一形态到泛终端矩阵


不仅是软件层面,越来越多的智能体终端开始涌现,而且智能体终端已经突破单一手机物理形态,形成了无人机、智能眼镜、人形机器人、智能汽车等泛终端矩阵,以专业化、垂直化的形态渗透至生活全维度,形成人机协作的新范式。
资讯配图
这种人机协作的新范式也延伸到了我们的出行空间。阶跃星辰与吉利汽车联合发布的下一代智能座舱操作系统AgentOS,旨在将汽车座舱打造成“第三生活空间”。
基于阶跃星辰Step 3大模型和端到端语音大模型技术,车载AI智能体不再仅仅是执行简单指令的语音助手。它具备了多模态融合的超自然交互能力和端云一体的融合记忆,能够理解更复杂、更具情感化的语境,成为一个能与驾驶者共情、主动提供服务的“出行伙伴”。
阿里云Mobile-Agent则落地比亚迪车机系统,用户通过语音即可联动阿里生态App,实现座舱内“一句话操控”。
以机器人为载体的智能体近年来更是风生水起。通过大模型向机器人输入学习太极拳的相关指令,机器人便可现场表演。
梅卡曼德机器人则可以自主识别和抓取海量随机物体,理解常识并自动识别标签,对物体进行实时分类。通过双臂协同控制技术,机器人双臂能够无缝配合、高效协作,泛化抓取不同材质、形状、尺寸的物体。
智能体时代的机遇与未来:
人机协作新蓝海


AI智能体的大规模涌现,预示着一个万亿级市场的诞生 。它不仅将重塑软件行业的价值链,更将深刻改变人类的价值贡献方式。   
MarketsandMarkets的市场分析报告预测,全球AI智能体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78.4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526.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46.3%。GrandViewResearch的另一份报告也给出了相似的预测,预计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503.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5.8%。
一个清晰的产业生态格局正在形成:大型科技公司倾向于打造通用的“AI引擎”,而垂直领域的解决方案商则利用这些底层能力,结合自身深厚的行业知识和数据,构建面向特定场景的“专家智能体”。   
随着AI智能体接管越来越多的重复性甚至复杂任务,人类的价值将向价值链上游转移 。未来的知识工作者,将从任务的“执行者”转变为管理“数字员工”团队的“指挥者”和“战略家” 。这要求企业必须大力投资于员工的技能提升和再培训,重点不再是教会员工如何执行特定任务,而是培养他们如何与AI协作、进行批判性思考以及运用AI工具进行战略规划的能力。   
当然,挑战也随之而来。随着AI生成内容和执行任务的能力越来越强,如何确保其安全可信变得至关重要。   
WAIC 2025为我们打开了未来的图景:一个由无数AI智能体赋能的社会正在加速到来。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力关系重构。时代的巨浪已经涌起,伴随着智能体的发展,新的蓝海已经张开怀抱。

文:珞珈山人/ 数据猿
责编:凝视深空 
/ 数据猿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