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干活的协同生态,擎朗在WAIC现场开启具身服务时代
- 2025-07-27 14:05:20


当更多像擎朗智能这样的企业,以务实态度将人形机器人锚定于可创造真实效益的服务节点,而非停留于概念演示,这条“产品-场景-数据-进化”的飞轮方能加速运转,这或许正是打开人形机器人规模化未来的密钥。
作者:吕鑫燚
编辑:狄鑫彤
出品:具身研习社
看完WAIC的现场才惊觉,马斯克刚开的特斯拉超级充电餐厅还是保守了。
在WAIC在大会核心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技能大比拼"中央展区,具身研习社实地感受了擎朗机器人XMAN-F1丝滑又贴心的服务。
XMAN-F1能丝滑的完成爆米花的制作,还能调制各类冰镇饮料。例如,接收到观众需求后,XMAN-F1会开始分析订单内容,然后按需制作。精准识别面前的材料并稳稳拿取所需要的物体。无论是倾倒饮料还是加入冰块,整个执行流程不仅丝滑无阻,还与人类工作者的动作逻辑与姿态相差无异。

图片来源:擎朗智能
据具身研习社了解,XMAN-F1是擎朗智能基于海量场景数据积累,推出的最新一款双足人形机器人,双足形态的下半身和优异的运动控制算法结合,使其不仅能突破平面移动限制,还具备楼梯、斜坡、崎岖地面等复杂地形中的移动能力。透过WAIC现场的实景作业能力可见,XMAN-F1虽然“初出茅庐”但其能力并不逊色。
双足形态的XMAN-F1,进一步完善了擎朗智能多形态机器人协作生态。在擎朗智能的展台中,XMAN系列人形机器人调酒后,由擎朗配送机器人T10按最优路径完成配送。当观众从协同配合的机器人手中接过一杯酒时,人形机器人在服务场景中的落地价值也得到了直观验证。
或许,服务场景才是人形机器人最大效用的承接地。
好用、赋能、反哺
服务场景的三大掘金点
人形机器人进化中始终有这一条朴素的逻辑:先以好用的产品赋能场景升级,再在场景中收集真实数据进而反哺技术发展,造出更好用的新产品,进而形成良性发展闭环。
在这其中,场景的选择至关重要,其需具备“真实需求-场景价值”两大核心要素。从落地场景来看,目前更契合的场景为工业和商业服务。但前者还存在客观桎梏,虽然工业场景中结构化环境和标准化流程的特性更适合现阶段人形机器人技术落地,但部分企业认为工业场景的重复性劳动,不足以“练脑”,大脑需要在复杂环境和高动态环境中进行训练。
相比之下,商业场景的复杂性与交互深度,恰恰是人形机器人得以最大化释放的核心价值领域。尤其是商业领域下的服务场景,其动态人流中的即时响应、非标准化物品的灵巧操作、以及与人类环境的无缝交互,均构成了更具挑战性也更有价值的应用场域。

图片来源:擎朗智能
其一,在复杂高动态环境中“练起来”。
服务场景颇具训练价值点,该最大的特点为,非结构化的环境配以高频次的交互,前者能在充满不确定性因素中,训练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的能力;后者有助于提升人形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情感交互、任务执行等能力。
其二,生产力价值可被量化。
商业场景中大多数人形机器人被用于展览、引流、导览等工作岗位,虽然能为场景带来新鲜感,但上述岗位的生产力价值难以转化为可测量的经济收益,成为规模化落地的隐性阻碍。而服务场景中的收配餐、饮品调制等任务,天然具备工时节约、坪效提升等可测算指标,使客户能够清晰核算投入产出比,这本质是ROI驱动的商业决策,为规模化铺平道路。
其三,释放协同价值。
多年来服务场景早已大规模应用各形态机器人,以擎朗智能为例,其已在全球累计部署超10万台机器人,覆盖餐饮、酒店、清洁、医疗等多个领域。当其他形态的服务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共同出现在服务场景中,可以形成多形态协作,释放实现“1+1>2”的系统级效能跃升。
人形机器人的终极价值,终将在技术与场景的深度咬合中得以释放。服务场景所具备的复杂环境、真实交互与可量化收益三重特性,不仅为技术迭代提供了高价值数据燃料,更通过切实的商业闭环验证其存在必要性。
当更多像擎朗智能这样的企业,以务实态度将人形机器人锚定于可创造真实效益的服务节点,而非停留于概念演示,这条“产品-场景-数据-进化”的飞轮方能加速运转,这或许正是打开人形机器人规模化未来的密钥。
服务场景需要什么能力?
当服务场景兼具商业价值承载与技术淬炼场双重属性时,其对入局者提出了更高维度的要求:不仅需要底层技术攻坚能力,更需具备深度解读“场景语言”的翻译能力。这具体体现为两个核心素养:垂直场景的认知穿透力,以及本体结构与场景需求的精准耦合能力。
因此,深度积累的场景认知穿透力,已成为机器人企业解构真实需求的关键壁垒。唯有长期深耕垂直场景的参与者,方能精准“翻译”场景隐含的业务逻辑语言。例如,在跨工序作业中(如餐厅场景的“配餐-送餐-收餐”闭环),自主规划空间动线最优轨迹;基于对场景SOP的深度理解,规划操作序列。

图片来源:擎朗智能
尤其在餐厅、医院、酒店等高扰动非结构化场景中,对人形机器人的鲁棒性和避障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这正是深耕者通过海量场景数据迭代出的核心优势。全球领先的IT市场研究和咨询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报告显示,擎朗智能出货量占比位居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第一。市占率的背后标志着,擎朗智能拥有绝对的真实数据优势,据了解,擎朗智能每日产生数亿条真实场景数据。
基于移动机器人多年深耕积累真实数据,擎朗智能已经研发出更懂场景的“大脑”,和更适配的架构。擎朗智能具身智能架构,构建了"场景层-垂域模型层-通用大模型层"的级联架构,形成从具体场景需求到通用能力支撑的正向反馈循环。

图片来源:擎朗智能
场景层覆盖餐饮、酒店、零售等领域的场景知识库,每个场景都被分解为可量化的岗位指标;垂域模型层集成了不同岗位的原子技能库,抓取、放置、端持、冲泡等基础动作和专业化技能。通过“搭积木”的模式自由组合,快速适配新场景形成可复用的服务模式库;通用大模型层,通过“视觉-语言-动作”一体化端到端大模型,提供跨场景的基础能力。
简单来说,擎朗智能构建了一个既懂场景,又知道如何干活的“大脑”。
此外,服务场景是一个注重“人效”的场域,通常一个服务人员需要兼任多种工作任务。如同时负责多位顾客的接待、送餐、收餐等全流程服务。真实场景的作业流程要求人形机器人不能是单一技能工而是能完成全链条的操作。
据具身研习社了解。通过结合通用大模型提供跨场景基础能力,XMAN-F1实现了完成对应服务场景内“点单-配餐-送餐-收餐等长任务闭环,并具备复杂任务理解与长程规划决策的能力,未来将去向更多场景任务探索。
XMAN-F1还能和擎朗旗下其他机器人协同,比如在餐厅,XMAN-F1可以充当酒保角色,调酒后将餐品交接给擎朗配送机器人,按最优路径依次给顾客送餐;在酒店里,XMAN-F1可以做礼宾员,也可与清洁机器人协同,一起完成客房清洁任务,进一步完善擎朗多形态机器人协作生态。

图片来源:擎朗智能
值得一提的是,该协作生态,不仅大幅提升了任务执行效率,更建立了数据共享和持续优化的智能生态,机器人的运行数据将反哺至擎朗具身模型,从而推动整个整个擎朗多形态家族不断进化。

图片来源:擎朗智能
这种跨形态的能力耦合和“滚雪球”式迭代,标志着服务机器人从单机智能迈向系统级效能跃升的新阶段。

要好用更要长期用
评判标准是关键
大模型训练时为了让其输出答案更精准,需要“奖励机制”的来扶正每一次回答。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时,想要走得更远,完成长效发展,也同样需要一个“奖励机制”,用于规范其操作标准化。
为此,擎朗智能给出的解法是,机器人“岗位化”发展理念。通过岗位规范化流程,让具身服务机器人的工作内容可以被精确的描述,结果可以被标准化评估,这将更有利于在商业环境形成机器人能力的闭环。

图片来源:擎朗智能
举个例子,就像公司员工的季度考核一下,员工工作能力好不好不是领导的主观臆断,而是有完整的客观评判体系。不仅有利于领导评估每位员工的工作能力,也给员工向上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进化目标。
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也需要类似的考核标准,这就是擎朗智能提出“岗位化”的初心之一。一来,给机人形机器人制定一套评判、进化的标准,敦促能力迭代;二来,也能让终端客户切实感受到人形机器人带来的提质增效,增强用户的感知度。
其次,通过不断的复制“岗位化”工作模式过程,擎朗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将不断学习和拓展多样化工作能力,持续增强基础动作模型能力。此外,岗位化能带来任务明确性和技能复用性,使机器人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进一步提升泛化性,从而实现更广泛的落地场景应用。
这也和人类工作者在职场晋升的逻辑相同,从基层岗位做起,逐步轮岗成长为多面手,每掌握一个新岗位,增加了新服务能力,还能为通用模型提供了新的训练维度。
擎朗智能提出的岗位化,可以视为“服务生产力革命”的底层价值观:当人形机器人像职场精英般通过标准化考核获得“能力认证”,当清洁效率等指标如同财务报表般清晰可查,标志着人形机器拥有了价值标尺。而擎朗埋下的更深伏笔是,让机器人真正理解“把一件事做对”意味着什么。
正如工业革命用标准螺纹件实现机械互联,擎朗的岗位化正在编织机器服务能力的通用语言。这或许比任何单点技术突破都更接近本质:只有当机器人学会在规则中进化,才能收获真正的生产力。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