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运会首次火炬传递!“人机共舞”见证科技的温度|科技赋能世运
- 2025-07-27 15:50:00


7月26日
以“牵手世运点燃梦想”为主题的
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
火炬传递在成都拉开帷幕
这是世运会历史上首次火炬传递
而在这样的传递中
我们也看到了科技的温度

“火炬手团队”接力第55棒
外骨骼机器人助力火炬传递

当天,成都世运会火炬经过成都武侯祠站武侯祠美术馆,程洪(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主持研发我国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外骨骼机器人)、林寒(上述外骨骼机器人项目首批志愿者试验员)组成集体火炬手,接力第55棒火炬传递。当林寒借力外骨骼挺直身躯接过火炬,这一场景恰是程洪所言——这是科技与体育精神结合的展现。

林寒借脑控轮椅抵达后,手势唤醒外骨骼站立,程洪教授在旁见证这场“人机共舞”,他们共同完成了此次火炬传递。“我们这次跟其他火炬手不一样,因为我们是一个火炬手团队,我、林寒,还有自己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程洪笑着说,作为科技领域工作者,能当选火炬手,我感到自豪和骄傲,这代表人类与机器共舞的时代到了。

作为程洪教授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项目首批志愿者试验员,林寒曾在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上穿戴外骨骼机器人独立完成火炬传递任务。
对于这一次的世运会火炬传递,林寒坦言意义非凡。“我十年前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在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进行了火炬传递,刚好今年是第十年,又是一个循环,我又穿着外骨骼机器人去传递火炬,意义很不一样。”

为完成此次火炬传递,林寒做了很多准备,例如加强身体力量训练,提高与外骨骼机器人的适配熟悉度等。他说:“原来穿戴外骨骼机器人,1分钟只能走2米到3米。经过研发团队技术人员不断优化后,现在我1分钟能走7米至8米。”
背后七次技术迭代
实现三大关键技术的突破

十年淬炼,外骨骼已成林寒的“第二骨骼”。初代设备需三人协助穿戴,第七代仅需他独立操作;昔日的按钮控制升级为肌肉信号感知,行走姿态近乎自然。

布法罗外骨骼机器人团队的研发始于2011年。核心目标是为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特别是脊髓损伤者,提供站立和行走的能力。“科技不单改变正常人的生活,更关键的是改变残疾朋友的生活,这就是科技助残的意义。”程洪教授强调。2015年,团队第一代原型机成功让林航首次站立,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2018年,团队研发的第三代外骨骼获得四川省首个创新医疗器械认证,标志着产品正式走向临床。如今,技术已迭代至第七代,重点攻关全地形行走能力。

据程洪教授介绍,布法罗外骨骼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聚焦于三大关键技术的突破:首先,它致力于精准理解人体的运动意图,通过创新方法如解码脊髓信号或运用脑机接口技术,捕获使用者(尤其是脊髓损伤导致运动信号传导中断的患者)想要站立、坐下或行走的指令;其次,它深入探索人与机器的交互协作,优化两者协同工作的效率,这不仅体现在辅助患者行走上,也蕴含着未来增强正常人负重等能力的巨大潜力;同时,它还借助先进的智能技术与材料科学,致力于设备的轻量化与性能提升,通过智能算法的赋能和新材料的应用,让外骨骼运行更高效、穿戴更便捷。
目前,该技术已相对成熟,在全国数百家大中型医院临床应用,惠及患者数以万计,并有家庭版产品面向居家用户。
部分综合:成都发布(ID:cdfb-szfxwb)、川观新闻





封面/美编/校对:何秋霆

你“在看”吗?
↓↓↓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