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Mater:面向液滴能量收集与可打印表皮电子的高强韧导电聚合物电极
- 2025-07-26 00:00:0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英文标题:Highly Robust and Conductive Polymer Electrodes for Droplet Energy Harvesting and Printable On-Skin Electronics

成果简介
随着健康监测、人机交互等需求的增长,柔性电子器件的需求爆发。电极作为柔性器件的关键组件,平衡其机械性能和电导率至关重要。传统的无机材料电极因其高模量、延展性差等特性,无法贴合人体曲面,长期佩戴易导致舒适性差和信号失真。而水凝胶电极虽然有着优异的延展性以及舒适性,但其高含水率通常会影响机械性能,导致低拉伸强度(通常<1 MPa)和韧性(通常<10 MJm−3),同时水凝胶的低离子电导率(通常<10 Sm−1)也阻碍了其在柔性电子应用中的发展。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双连续聚合物电极(BC‑PE),该电极具有稳定的高电导率(>60 Scm−1)、优异的延展性(>600%)、高断裂强度(>57 MPa)以及高韧性(>230 MJm−3),并且还具有可回收性和生物相容性。BC-PE将聚苯并二呋喃二酮(PBFDO)作为机械支撑,热塑性聚氨酯(TPU)作为导电网络,并将两者混合溶入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后蒸发制备而成。然后基于BC-PE开发了一款液滴发电器,并输出了创纪录的29.2 Am−2的电流密度和1124.2 Wm−2的功率密度。此外,该研究通过墨水直写式3D打印技术开发了一款基于BC-PE的自供电电子皮肤,用于触摸轨迹识别,并实现对视频显示的操作。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开发先进导电聚合物电极的策略,有效解决了导电性能与机械性能间的平衡问题,并展示了该类电极在能量收集与人机界面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研究亮点
兼具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BC-PE拥有高电导率(>60 Scm−1),优异的延展性(>600%),高断裂强度(>57 MPa)以及高韧性(>230 MJm−3)。同时具备可回收性能,能对受损的BC-PE进行修复 。
创记录液滴能量收集性能:基于BC-PE与聚全氟乙丙烯开发了一款液滴发电器,并输出了创纪录的电流密度(29.2 Am−2)和功率密度(1124.2 Wm−2)。
图文解析

图1. a PBFDO、TPU和DMSO的化学结构。 b BC-PE的制造流程图。 c BC-PE和PBFDO薄膜的扫描电镜图。d BC-PE的纳米CT图像。e BC-PE和PBFDO的表面粗糙度。f BC-PE和PBFDO的表面电位。g BC-PE的示意图,由连续的PBFDO和TPU组成。

图2. a 不同PBFDO含量的BC-PE应力-应变曲线。b 不同PBFDO含量的BC-PE韧性。c 在5000次循环穿戴和扭转前后BC-PE的应力-应变曲线。 d 含有2wt%-10wt%PBFDO的BC-PE的导电性。e BC-PE在pH值为3、7和11的溶液中浸泡1小时后的电导率。f 在30-70 °C温度下电导率的变化。g 不同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和韧性对比图。h BC-PE作为柔性电极用于能量收集装置和电子皮肤。

图3. a 水滴接触DEG顶部电极时的照片。b 基于BC-PE的DEG工作机制示意图。c 基于BC-PE的DEG等效电路图。d 自来水滴落时DEG与控制器件的输出电流对比。e 自来水滴落时DEG与控制器件的输出电压对比。f 铝箔为底部电极的DEG的输出电流和电压。g 垂直释放高度、h 液滴体积、i 弯曲曲率对输出电流的影响。

图4. a 液滴种类(去离子水、自来水和0.1 M NaCl溶液)对DEG输出电流的影响。b 在FEP的界面上形成双电层。c 液滴中NaCl浓度对输出电流的影响。d 负载不同电阻时的输出电流和瞬时功率密度。e DEG被模拟酸雨溶液(pH=3)冲击时的输出电流和电压。 f DEG在空气中放置一年后被自来水冲击时的输出电流。

图5. a DIW打印系统的照片。b 不同打印速度下打印出TPU/PBFDO墨水的宽度。c 电子皮肤示意图和照片。d 触摸操作平台的编程控制系统。e 视频显示触摸操作平台流程图。f 触摸操作平台的照片。g 视频显示界面演示截图。h 电子皮肤控制视频显示操作图片以及相应的电信号。
研究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一款双连续聚合物电极,该电极以PBFDO作为机械支撑,TPU作为导电网络,在具备优异的机械性能的同时依旧保持高电导率,突破导电性与柔性权衡壁垒。该电极同时具备可回收性能,置于DMSO中重新溶解能对受损的BC-PE进行修复 。该工作还基于BC-PE电极开发了一款液滴发电器,并输出了创纪录的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同时开发了一款自供电电子皮肤,并构建了一个可编程的触摸操作平台,能够实现视频显示控制。该聚合物电极为柔性电子的发展应用提供了巨大潜力
免责声明:原创仅代表原创编译,水平有限,仅供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献解读如有疏漏之处,我们深表歉意。


公众号丨智能传感与脑机接口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