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机器人概念股退市,传递了哪些行业信号?
- 2025-07-25 09:00:00
前言

近日,曾经的“工业机器人元老”——哈工智能正式退市,作为机器人行业内首家退市的机器人企业,此事件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早在6月12日晚间,深交所便发布了终止上市决定书,给*ST工智(000584.SZ)的资本之路画上了句号。这家曾以“友利控股”为名的传统企业,在2017年斥资9亿元收购天津福臻工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哈工智能”,自此高调转型,跻身工业机器人概念股之列。然而8年后,它却因“连续两年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成为A股市场上首个退市的机器人概念股。
要知道,哈工智能早在1995年就已成功上市,聚焦于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与工业机器人,是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元老级企业之一,对推动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那么,为什么走到退市这一步?
持续的巨额亏损是其退市的直接原因。从2021年至2024年,哈工智能深陷亏损泥沼,四年累计亏损额近20亿元。
其中,2023年,公司计提商誉减值2.76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4.02亿元;2024年,计提商誉减值9763.37万元,归母净利润亏损2.15亿元。如此长时间、大规模的亏损,致使公司财务状况急剧恶化,资金链濒临断裂,在资本市场中逐渐丧失了持续经营的基础。
而同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知名企业的埃斯顿,在2024年的业绩表现也引人关注。其发布的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年内利润为-8.18亿元。在当前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这样的业绩承压态势,难免让市场对其后续发展产生一些担忧——如何有效改善盈利状况、稳定经营基本面,将是埃斯顿接下来需要重点应对的课题,这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稳健发展,也是行业成熟期里企业韧性的一次考验。
审计报告的“非标”意见,也进一步加速了哈工智能的退市进程。2023年度,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明确指出公司在四家股权投资平台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收入确认政策存疑,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暴露出公司在对外投资管理、收入确认流程等关键环节存在重大缺陷。
2024年度,尤尼泰振青会计师事务所再度对公司财务报表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些负面审计意见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市场信誉,极大地削弱了投资者信心。
深入剖析公司经营管理层面,战略决策失误与内部治理混乱也是其导致其走向退市的深层次根源。哈工智能自2017年起开启激进的并购扩张模式,先后收购天津福臻、瑞弗机电、德国NIMAK等企业,试图在汽车装备领域构建竞争优势。然而,在尚未稳固自身在汽车装备领域地位之时,2021年公司突然跨界切入军工领域,收购江机民科;2023年,又计划涉足锂矿行业,拟收购鼎兴矿业。
这种频繁且缺乏战略协同性的跨界投资行为,使得公司资源过度分散,难以在任何一个领域建立起稳固且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方向与优势。公司管理层变动频繁,导致公司发展战略缺乏连贯性与稳定性,各项业务推进受阻,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与竞争挑战,使公司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机器人行业迈入成熟阶段
从另一方面看,哈工智能的退市,也标志着着机器人行业正在步入成熟期。在行业发展初期,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资本大量涌入,催生了众多机器人企业的诞生与快速扩张。彼时,行业整体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市场机会众多,企业即便在技术、产品或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短板,也有可能凭借市场的红利实现生存与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市场饱和度逐渐提高,竞争日益白热化,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开始进入深度洗牌阶段。在这一时期,市场对企业的筛选机制愈发严格,那些技术研发能力薄弱、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被市场淘汰;而具备核心技术优势、能够精准洞察并满足市场需求、拥有高效运营管理体系的企业,则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与机遇,实现持续增长与壮大。
例如,在经济不景气的行业大背景下,人形机器人企业却异军突起,成为资本追逐的新热点。近日,多轮破亿元资金涌入具身智能赛道,其中包括众擎机器人、它石智航、千寻智能等。
以众擎机器人为例,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持续投入与显著进展,吸引了大量资本的目光。众多投资机构纷纷看好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潜力,认为随着人工智能、传感器、材料科学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生产、物流配送、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市场前景极为广阔,这也为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但哈工智能的退市也为整个机器人行业敲响了警钟。对于企业而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行业成熟期,单纯依靠资本运作和概念炒作已无法在市场中立足。企业应回归技术创新的本质,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性能,以满足市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同时,企业需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与连贯性的发展战略,避免盲目多元化,专注于核心业务的深耕细作,打造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在机器人行业激烈的淘汰赛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也提醒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能仅被企业的概念与短期股价表现所迷惑,而要深入研究公司基本面、财务状况、管理层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谨慎做出投资选择。
总的来说,机器人行业虽面临诸多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机遇。在行业更加成熟的现在,只有那些真正具备技术实力、市场洞察力与高效运营能力的机器人企业,才能活到最后,工业机器人浪潮是否即将过去?具身智能又能否成为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中国机器人网
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请联系原出处。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后台小编联系,平台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注明本公司原创内容,转载与商务合作请联系慕老师159 0176 7989(微信同号)。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