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问 | 丘成桐给AI出题,一场智能时代的认知重构即将开启
- 2025-07-24 23:10:54


WAIC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论坛:2025年7月26日-28日
展览:2025年7月26日-29日
地点:世博中心、世博展览馆、徐汇西岸等
(购票提示:7月27日、28日展览票已售罄)
过去两年,AI靠“暴力堆参”实现了性能飞跃。但随着如今参数规模接近物理极限,回到数学理论寻找答案成为必然。
当大模型参数突破万亿,传统基于经验的调参方法陷入瓶颈,模型的泛化能力、安全性、能耗控制等核心问题,亟待数学理论的系统性支撑,从而使得AI实现跨越式进化。
7月26日,AI三问之“数学之问”系列活动将在WAIC 2025登场。其中主干论坛“人工智能的数学边界与基础重构论坛”,将于26日下午13:30在上海世博展览馆1号会议室举办。此次论坛有十余位来自全球的数学家现场进行演讲及交流。
今年WAIC举办“数学之问”的初衷,正是基于"Math for AI"与"AI for Math" 的重要性,在大模型迭代的两年时间里日益凸显。这一命题已经迫在眉睫。
"Math for AI"的迫切性已在多个领域显现:大模型的优化依赖凸优化、非凸优化理论;Transformer架构的注意力机制根植于概率统计与信息论;机器学习安全涉及博弈论与密码学;而多模态融合则需要拓扑学、流形学习的支撑。
不少行业人士认为,在人工智能从统计学习向认知智能跨越的关键阶段,传统数学理论体系的深层缺陷,正成为AI逻辑自洽性的"阿基里斯之踵"。
当前AI的“黑箱”困境,本质是数学工具的缺失——我们能训练出高精度模型,却无法从理论上解释其决策逻辑,而这在医疗等零容错率的关键领域是不可接受的。
与此同时,"AI for Math" 的反哺效应也正在改写数学研究范式。比如DeepMind的AlphaGeometry是第一个超越IMO参赛者在证明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定理方面平均表现的计算机程序,核心正是将几何问题转化为AI擅长的符号推理任务。
这种双向需求的碰撞,让"数学之问"成为 WAIC"AI三问"的逻辑起点。数学是AI的“公理系统”,而AI是数学的“实验工具”,二者的碰撞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认知框架的重构。
本次“数学之问”系列活动设置了诸多亮点,其中最大的看点,是多位头部学者带来最具价值的“数学未解问题”,并进行“人机对抗”。
据悉,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教授,将为论坛特别选题、命题,由机器模型现场作答,屏幕实时展示AI推理过程。
除了丘教授及其团队,还有来自英国、日本、西班牙等地的科学院院士、专家,也将精心遴选数学题。
而且大会还将发布"AI+数学未解问题清单",该清单来自于徐宗本院士、菲尔兹奖得主、西班牙数学研究所等团队、机构。
这种“机器遍历”与“人类洞察”的结合,既能让AI为人类学者提供新的“解题线索”,也能通过人类对AI推理过程的“反向审视”,形成“机器铺路—人类登顶”的协同模式。
丘成桐教授特别命题的设计,正是希望通过顶尖数学家的“问题嗅觉”,引导 AI 聚焦真正具有突破性的核心难点,避免技术算力的无效消耗,让人机优势实现精准叠加。
人机对抗之外,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也将发表重磅演讲,主题聚焦《AI:无限维问题vs有限维技术》。
徐院士直指AI技术的核心问题——决定一种智能能力的要素,本质上是无穷多的,那么如何构造解无限维智能问题的有限维系统?基于此,徐院士将展开深入探讨。
从院士的思想碰撞到青年的创新接力,从国际实验室的落地到未解问题的全球征解,每一个环节都在书写同一个答案:数学是AI的"根",AI 是数学的"翼",二者的融合不仅将重构智能的边界,更将为人类认知世界打开无限可能。
7月26日的上海世博展览馆,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论坛,或将成为数学与AI双向驱动的历史坐标。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