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特别专访 | 北电数智CMO杨震:走出 “价值黑洞”:知识工程如何让 AI 大模型从成本消耗转向价值源泉?
- 2025-07-24 21:06:21


AI技术如何在社会治理与资源稀缺性中发挥价值,推动技术向善的应用——对话北电数智CMO杨震
引言
AI如何重新塑造世界的未来
在数字神经网络以每秒万亿次的运算重构世界规则之际,这场由AI引领的认知革命正在消解专业壁垒,重塑决策优势,让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认知时代,重新定义文明的高度。人工智能不仅是未来社会的重要推动力,它正在成为重塑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引擎。面对人工智能的崛起,我们是选择生存还是毁灭?这些问题是我们与人工智能共舞的必答题。
在这次专访中,我们与北电数智CMO杨震深入探讨了AI技术如何赋能社会、如何推动产业变革等问题,并展望了未来AI普惠发展的可能性。
北电数智(北京电子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北京电控面向人工智能领域布局的产业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原创性、颠覆性、引领性创新的人工智能科技企业。以“建设数字中国”为使命,致力于打造面向未来的AI底座和AI生产力引擎,推动下一代工业革命在中国加速到来。北电数智通过构建“1个AI底座+2大产业平台”的创新范式,以AI计算基础设施和AI数据服务实现基础能力破局,通过传统产业升级平台和新兴产业加速平台带动产业应用落地,加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杨震
北电数智CMO
01
从“技术水源”到产业革命:
破解AI大模型落地难题
您如何看待AI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如何使AI大模型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今天,我们谈论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就像“水资源”。它不仅能够孕育新的业态和产业机会,还能为社会进化带来积极影响,推动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与治理。在社会治理中,AI大模型是一个全新的工具,通过对社会活动产生的各方面数据进行总结梳理、提炼价值,能帮助人类发现一些难以察觉的关联性和新的知识,在城市交通优化、公共卫生预警等领域可发挥极大优势,从而实现社会治理范式的重构。同时,AI大模型能够帮助社会各行各业实现决策科学化、服务精准化,为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大模型落地的最大难点是什么?能否简要解释一下数据瓶颈和场景错配这两个问题?
大模型投入实际应用面临的一个关键难题是数据方面的问题。很多行业应用大模型普遍面临“数据孤岛”和“低质化”问题,尤其在制造业中,数字化水平低,数据采集困难且标准不一。在金融、医疗等领域,缺乏“可使用、可流通”的高精度数据,导致模型训练结果的可靠性差。而且,通用大模型常常缺乏行业深度和行业知识,无法适应具体行业的应用需求。数据被各种限制分割成一个个缺少联系的“孤岛”,大模型无法用这些数据训练,导致当前通用大模型与行业知识之间的割裂将长期存在,其产业落地也因此受到限制。
您如何看待当前AI产业商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您认为破解瓶颈的关键是什么?
商业闭环也是目前AI产业化的另一大难题。训练一个千亿参数的大模型成本可能高达数百万~千万美元,很多有需求的企业难以承担这类开销,高昂的模型开发与运维成本难以通过市场收益覆盖。尽管模型厂商可以通过免费模式扩大市场占有率,但是用户付费意愿并没有随着用户规模扩张而同步提升,而且,AI技术尚不明确的回报周期叠加上企业对新技术的持续研发投入,让企业陷入规模与盈利不可兼得的矛盾,持续依赖资本输血维系生存。
02
大模型落地难的本质:
知识断层与协同壁垒
当前大模型产业化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技术难点您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
当前大模型落地难的核心矛盾,在于从“可用”到“好用”的成本与价值失衡。还是拿水来比喻,尽管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不能直接使用的海水很多,但是海水淡化技术并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本质是技术成熟度无法覆盖高昂成本,导致商业价值终端用户难以承受。
03
破局路径——
垂类大模型切入与知识工程革命
知识工程如何成为打破大模型产业化瓶颈的关键?它与大模型的结合能带来哪些革命性的变化?
AI大模型正在经历从“技术炫技”到“价值务实”的关键转折。当前,大模型的挑战不仅在于追逐“万能模型”的幻想,而在于如何通过单点突破实现真正的产业化。把知识工程作为切入点,结合特定领域场景的实际需求,能让通用的计算能力逐渐变成行业的生产力。采用“滴水穿石”的方法,不搞大规模的通用模型,一步步满足行业的深入需求。知识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它能打破人们对行业的认知局限,为大模型的实际应用创造条件。这样一来,产业发展就会从依靠技术推动,转变为依靠价值推动,最终形成能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
04
向善实践——
以解决稀缺性重塑AI价值
在推动AI向善的过程中,伦理与技术的平衡该如何实现?您认为AI技术在这方面最需要哪些突破?
北电数智的“AI向善”理念本质上是通过技术流动性弥合社会资源的稀缺性,特别是在医疗、金融等供需矛盾突出的领域,能够通过AI新质生产力助力供给侧改革扩大优质资源的供给。这一理念不仅推动了技术的普惠性应用,还确保了技术红利能公平地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