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资本攒局,哪些初创团队将“上桌吃饭”
- 2025-07-26 10:48:41




另外一类竞争激烈但市场前景还未明朗的AI技术领域为AI可观测性技术。AI 可观测性技术指通过外部监测(如日志、指标、追踪)理解系统内部状态的能力,在AI领域,特指对AI代理(如大语言模型)运行状态的监控能力,包括模型调用、响应延迟、成本消耗等关键指标。
业内优秀团队包括Arize AI、Arthur、Comet和ModelOp等公司,其中,Comet最后一次融资是在2021年,而Arthur自2022年后未再融资。而这类领域的公司标的,目前预测有两类潜在买家:
1、AI模型开发者:随着AI用户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产品bug的容错率越来越低,此类工具需求上升;
视频生成AI初创企业,如Luma AI、Pika、HeyGen虽在去年风口上被列入收购清单,但至今未完成新一轮交易。
AI语音生成技术类公司
Meta与亚马逊近期对语音生成技术类公司的收购可能也会引发行业连锁反应。其中Meta完成了对PlayAI的收购,而亚马逊则将Bee AI收入囊中。PlayAI专注于轻量化语音模型开发,其技术可应用于Meta的智能穿戴设备与音频生成工具;而Bee AI的可穿戴设备能通过麦克风智能分析对话,他们加入亚马逊后可以强化其在语音交互领域的布局。
而OpenAI则收购了前苹果设计总监Jony Ive创立的IO,这一交易可能推动其他科技巨头加速开发AI硬件设备,或者将这类企业作为投资标的。
当前沿技术已经可以为用户提供超前的交互体验时,科技巨头们正争相布局智能硬件这一用户交互的入口。
而语音生成技术领域其他潜在标的还包括:Sesame AI,这家公司主要开发部署在手机及智能眼镜上的语音伴侣;Suki,领先的医疗语音工具,可转录医生问诊内容并生成报告,与Sesame AI不同,Suki目前已收到收购意向,但暂时明确表示不会将公司出售。
综上,目前全球人工智能行业生态正通过各大科技巨头的资本入局进行产业革新。不管是从针对性的地缘产业封锁,还是人才及团队的资本博弈,AI的全球蛋糕将做多大、如何划分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确定的是华人团队在这个领域已明确了自己的重要性,同时,希望不要有更多像Alexandr Wang这种喜欢搞国际技术对立的香蕉人的出现,对于行业的整体发展不会是积极的因素。
而国内产业资本及科技巨头也已在各个AI相关应用领域布局(后续科技区角团队将单独梳理相关报告),而这场由美方挑起的产业技术竞赛,或许将在近两年进入洗牌阶段,相信中国将会在某些应用领域全面胜出,让我们拭目以待。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