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座驾、国产车“教父”!入华40年败给电动机,三菱正式退出中国…
- 2025-07-23 22:34:07

曾经被称为“国产车教父”的三菱,最终还是败给了电动车。
7月22日,三菱汽车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公司的合资关系,并且退出“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项目,正式告别中国市场。
官方给出的理由是,中国汽车产业现在迅速转向电动汽车,他们觉得在这个大环境下,得重新评估自己在中国的战略,所以决定退出。
这家成立于1997年的合资企业,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汽车品牌之一,也曾辉煌一时。
尤其是三菱发动机,十几年前大部分合资或者自主车型都在抢着要,直到现在中国许多皮卡车还仍在用。
如今却从“先驱”变成了“先烈”,结局难免令人唏嘘,那么三菱到底经历了什么?

上世纪80年代,国内汽车工业尚处起步阶段,车企在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上极度匮乏,能自主生产发动机的工厂寥寥无几。
而就在这时,三菱汽车采取“先零部件后整车”的思路,带着发动机技术踏入中国市场,成了当时的救命稻草。
长城、比亚迪、奇瑞这些如今叱咤风云的品牌,早年都靠三菱的4G6系列发动机撑场面。
毫不夸张的说,当时30%国产车里都装着三菱的“心脏”。
不光技术好用,三菱的名气也因为成龙1995年的电影《霹雳火》开始名声大噪。
后来成龙还与三菱合作推出的全球限量版Lancer Evolution VIII,几乎有成龙电影的地方就会有三菱汽车。
在当时的一些偏远地区,道路状况恶劣,普通车辆难以通行。
而三菱帕杰罗凭借出色的四驱系统、高离地间隙和可靠的机械性能,一跃成为公务车标配车型。
2003年,三菱在华销量达15万辆,登顶日系品牌榜首。
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三菱汽车都秉持“只卖技术不参与经营”的合作理念,直至2012年,才与广汽集团、三菱汽车和三菱商事合资成立了广汽三菱。
在欧蓝德、劲炫等热门车型正式国产后,广汽三菱迎来了最高光时刻。
在2017-2019年期间,其年销量分别达到11.73万辆、14.4万辆、13.3万辆 。
尤其是2018年,欧蓝德成为广汽三菱的爆款车型,月均销量过万,在紧凑型SUV市场中占据了头牌位置,彼时春光无限。

然而本该大好的势头,却随着内部斗争戛然而止。
2018年由于中国区业务缺乏独立决策权,三菱在国内整整6年未推出全新车型,而这恰是中国新能源渗透率从5%飙升至50%的关键阶段。
与此同时,三菱汽车原本的爆款车型也开始卖不动了,以主力车型帕杰罗为例,核心部件长达十年未更新,发动机技术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
其实三菱也不是没想过转型,广汽三菱高管曾透露,电动化车型研发需日本总部审批,但三菱本土电动平台(如eK X EV)未适配中国需求。
就这么拖拖拉拉的错过了关键时机,直到2022年长沙工厂产能利用率跌至16%。
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年销量从峰值80万台暴跌至20万台,客户仅剩众泰等边缘车企。
三菱汽车在国内推出的最后一款新车是2023款全新欧蓝德,1-8月累计仅售出8895台,随后一落千丈。
再后来的事大家也知道了,2023年3月,广汽三菱就此解体,重组成为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长沙工厂则被广汽埃安以1元象征价接盘。

回顾三菱汽车在中国的40年,它既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蹒跚起步到逐步崛起的全过程,也做出过重大贡献。
不过三菱汽车在其他地方卖得还不错,比如在印尼,刚推出了新车2025款三菱Destinator,是一款7座的中型SUV。
整个2024财年,三菱的全球全球产量94万4708辆,销量为84.2万辆,同比增长了3%。
并且三菱的离开也并不孤单,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已有5个合资品牌退出中国市场,而存活下来的日系品牌,也在想办法转型。
去年秋天,本田宣布将中国首款纯电动车型的生产放在了武汉,日产则在广州建起了电驱化中心。
这些动作都在证明,合资车型在努力适应本土化。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三菱的离开只是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如今的中国汽车早已不再需要“教父”的庇护。
那么你觉得三菱的离开可惜吗?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