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达给PM的灵魂拷问:数据说了算,还是你说了算?别再迷信数据驱动,顶尖PM靠的是「心智模型」
- 2025-07-22 14:38:21
编者按:吴恩达老师此文,深刻揭示了 AI 时代构建者面临的新瓶颈。文中关于产品决策与心智模型的洞见,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朋友们,
现代书写工具的发明,让写作本身变得轻而易举,但也催生了写作障碍——写什么,成了新的难题。
今天,代理式编码助手的出现也带来了类似的困境,我称之为构建者障碍——做什么,成了新的瓶颈。
这背后,正是产品管理的瓶颈。
产品管理,本质上是决定「做什么」的艺术与科学。
当代理式编码能极速完成软件开发,产品决策的速度就必须跟上编码的速度。否则,整个进度就会被产品决策拖慢。
因此,我愈发珍视那些能深刻共情用户、并能果断决策的产品经理。
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能依靠精准的直觉做判断,且十有八九是正确的。
他们的直觉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一个不断迭代优化的心智模型。
当新信息、新数据涌入时,他们会迅速吸收,用以修正自己对用户喜好的认知,从而让直觉变得愈发敏锐,决策质量也持续提升。
获取用户认知和数据的策略有很多,比如用户访谈、焦点小组、问卷调查,或是在成熟产品上做A/B测试。
但若想跟上生成式AI时代的速度,我发现,最高效的方式,是将所有这些信息源内化为产品经理的直觉,并以此驱动前行。
举个例子。我的团队曾为四个功能争执不下,想知道用户到底喜欢哪一个。虽然我有直觉,但谁都拿不准。
我们因此调研了近千名用户,结果却和我的直觉完全相反。我错了。
那么,这时候该怎么做?
听数据的:既然用户用问卷清晰地表达了偏好,那就直接按调查结果去开发。
听自己的:深入研究数据,看它如何挑战并重塑我对用户的认知。然后,用这个升级后的心智模型,来做出最终决策。
尽管选项一看起来是标准的数据驱动,但我认为,在多数项目中,这反而是个次等的选择。
问卷本身可能有偏差,更重要的是,凡事都等调研结果,会让决策节奏变得异常缓慢。
相比之下,选项二的价值则要深远得多。
调查数据不仅帮助我修正了当下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它优化了我的心智模型。这个模型一旦建立,就能指导未来无数个决策。
它让我能将一次调研、几次用户访谈、市场报告和行为观察等所有信息融会贯通,形成对用户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最终,是这个不断进化的心智模型,在驱动我所有的产品决策。
当然,这个方法并非万能。
在程序化广告这类需要海量、高频决策的领域,AI系统可以并行运行成千上万的实验,其收集数据的规模和速度,远非人力所及。
在那种场景下,依赖人的直觉和心智模型是行不通的。
但是,在大多数产品开发场景中,团队的核心任务是做对少数几个关键决策,比如下一个核心功能是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用数据来构建一个高质量的用户心智模型,再依据这个模型快速决策,依旧是突破产品管理瓶颈、实现快速迭代的最佳路径。
持续构建!
吴恩达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