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之前,先问大伙个问题啊:

如果今年要换新机的话,你会选择折叠屏手机吗?


众所周知,最近折叠屏市场竞争,还蛮激烈的。

蓝厂一马当先,vivo X Fold5 在保持电池、影像不缩水的情况下。

把重量做到了 217g。

打破上代记录,成了全球最轻的大折叠手机。


紧接着,荣耀 Magic V5 发布。

搭载满血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同样把重量做到了最轻 217g。


阿蓝的最轻大折叠名号。

才戴了一周,就得加上个“之一”了。


接下来,还有一款主打「超轻薄」的大折叠华为 Mate X7,预计 Q4 发布。

不多哔哔,咱们先看配置——

华为 Mate X7

既然是大折叠,重点,肯定在这块内屏上。

上代华为 Mate X6 用上了一块 7.93 英寸内屏,折痕控制也算到位。


只不过。

那会儿华子依然没舍得给 Mate X6,安排上超凡大师同款 UTG 超薄玻璃。

还是用的 CPI 塑料膜。

手感偏软不说,也更容易留下划痕。

不高端,一点也不高端。


好消息是,接下来的 Mate X7 终于用上了。

内屏进一步增大到 7.95 英寸,采用 2K COE LTPO 屏幕。

并且换上国产 UTG 超薄保护玻璃。


除了内屏以外。

机身重量尺寸也挺影响使用体验。

毕竟不是谁都能跟六号线彦祖我一样,每天抱着个 250g+ 的大板砖到处走都不带累的。


华为 Mate X6 那会儿就已经瘦身成功,从 11.08mm,减薄到 9.85mm。

但是,机哥的但是来了。

薄,确实是薄了,但重量却减轻多少。

去掉内屏膜都有 239g,合起来拿在手上,感知还是有点过于明显。


而这次的 Mate X7 主打超轻薄。

重量,应该能进一步减轻到 220g±。

虽说没荣耀、OPPO 那么极致,但至少合盖拿起来不会那么坠手了。


核心配置上。

Mate X7 搭载麒麟 9030 处理器,也就是 Mate 80 系列同款,性能方面有代际提升。

后置影像升级不算大。

除了上代就有的物理可变光圈、红枫原色摄像头、5000 万像素物理长焦微距以外。

目前还在测试 1/1.56 or 1/1.3 英寸大底主摄。

不管选哪个,这套影像配置对于折叠屏来说,都算够用。


此外满级防尘防水、昆仑玻璃也不会落下。

典藏版独享第二代玄武钢化昆仑玻璃、三网卫星通信。


价格方面。

参考上代,估计还是 12+256GB 起步,售价 12999 元

然后每上一档,加多一千块。

典藏版 16+512GB 14999 元起步,1TB 版本 15999 元…


总结一下。

就是价格不变,但性能迭代,补齐 UTG,并且更轻薄。


不过看到这儿,估计有机友要说了。

折叠屏手机出现也有些年头了,大折叠的价格,咋还没被卷下来啊?


Emmm…的确。

都不说一万三打底的华为了,其他家的大折叠,也都算不上便宜。

用旗舰芯片的,普遍卖到 8999 元。

就算是用老芯片的,也得 7000 块钱起步。


贵吗。

和直板机相比,确实贵。


但…

其实你嫌贵。

厂商还嫌太便宜了呢。


戏说不是胡说。

根据站哥爆料,目前国内只有华为一家,做折叠屏手机盈利了。

也就是说,其他家都是亏本在造折叠屏。


OPPO、vivo、荣耀、小米:

明明卖这价都收不回成本,还要被骂贵…


原因其实也不难猜。

折叠屏的硬件 BOM 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像是内屏,高分辨率内屏基材,本就不便宜。

还得加上 UTG 玻璃盖板、OCA 光学胶、AR 抗反射抗冲击膜…


一台卖九千块的折叠屏,光是内屏成本,可能就得三五千。


如果说屏幕是折叠屏的面子.

那「铰链」就是里子,铰链设计不到位,分分钟把几千块的屏幕戳漏液。

像是华为 Mate X5 的铰链,据说成本在 500 元左右。

Find N5 那种钛合金 3D 打印出来的铰链,成本可能还会更贵些。


除开每台机子都有的 BOM 成本。

还有总的研发费用呢。

大伙估计还记得,之前有消息爆出,小米 SU7 卖一辆亏好几万。

主要原因就是初期销量还没发覆盖研发、建设成本。


而折叠屏这边。

根据荣耀…前 CEO 的描述——

做一款折叠机要十亿元的投入


还没开卖,这个钱就已经实打实花出去了。

没办法用百万级别的销量,分摊研发费用的话,亏损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所以小米前几代大折叠的销量…

是吧!

小米今年暂停大折叠产线,等到明年再出。

确实是个正确的决定。


鹅且,折叠屏结构复杂。

本就比直板机容易损坏不说,厂商得额外培训专业的维修人员。

(via:微机分)

再加上很多厂商,都会在首销的时候送,或者优惠价购买内屏保。

内屏坏了可以免费,或者付少量费用维修……

嗯,又是一笔不小的售后成本。



如此看来。

目前,国内确实也只有华为,能靠销量和售价收回成本并且盈利。

图片

至于说,为啥别的手机厂商,要亏钱做大折叠嘛…

机哥感觉。

目前除了站稳高端的苹果华为之外。

其他厂商,都没能力光靠自身品牌溢价,把手机卖到一万块。

只能在堆料更多的折叠屏品类上,才有可能实现。

而且可以秀肌肉,营造品牌高端形象。


当然,对于咱们来说不用考虑那么多。

未来,还会有更多更轻薄、屏幕利用率更高的折叠手机出现。


不知道这种机子,能否吸引机友们换机呢。

图片来自网络

现阶段确实有点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