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莫婷婷)2025年,GPU行业依然站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今年以来,GPU领域持续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多家GPU企业相继获得新一轮融资,其中包括摩尔、象帝先等。与此同时,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也已正式提交上市申请。就在近期,壁仞和曦望也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进一步推动行业热度攀升。

然而,GPU作为典型的“烧钱”行业,其研发过程涉及芯片架构设计、流片试产、软件生态构建等多个高成本环节,而摩尔线程、沐曦在报告期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居高不下,这场以“烧钱”为代价的技术马拉松,正改写全球算力竞争格局。

商汤走出GPU新星,曦望、壁仞再融数十亿

7月18日,曦望Sunrise官宣完成近10亿元人民币的最新一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三一集团旗下华胥基金、第四范式、游族网络、北京利尔、松禾资本、海通开元等知名投资机构共同参与。

曦望Sunrise是一家全栈自研人工智能算力芯片企业,专注于高性能GPU及多模态场景推理芯片的研发与商业化。

官方介绍,公司已经形成涵盖硬件产品、软件栈、算法优化和落地部署的完整 A| 解决方案体系,从芯片到系统,全面赋能客户。在硬件产品方面,公司推出推理计算加速卡、服务器、大模型一体机。在算法能力方面,其大模型适配优化、AI 算法平台、场景定制算法。同时公司自研 AI 软件栈、CUDA 兼容生态、主流框架支持。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曦望Sunrise前身为商汤大芯片部门,核心技术团队多数来自AMD、百度、阿里、商汤等知名企业。公司董事长为前商汤执行董事徐冰,两位联席CEO分别为王湛、王勇。王湛是百度创始员工、前百度集团法人代表、“凤巢之父”;王勇是前AMD、昆仑芯芯片资深专家,2020年加入商汤担任芯片研发负责人。

左图为王湛,右图为王勇(图源:曦望Sunrise
这家脱胎于商汤半导体事业部的初创公司,在市场首秀中便交出可直接商业化落地的成熟解决方案。公司在五年来成功点亮S1和S2两代芯片,均实现一次流片成功。目前,公司已经推出高性能自研GPU产品线,形成完整的产品矩阵:曦望S1、曦望S2、曦望S3。

其中曦望S1是云边视觉推理专用芯片,专为视频分析模型推理设计,已实现量产并出货超2万片。曦望S2是大模型推理GPGPU,完全兼容CUDA生态,性能对标英伟达A100,已实现量产。曦望S3则聚焦多模态大模型推理,产品还处于研发阶段,计划在2026年量产。

从左至右为:曦望S1、曦望S2-M1、曦望S2-X1(图源:曦望Sunrise
企查查的数据显示,曦望Sunrise在今年1月完成了A轮融资。

曦望Sunrise融资情况(图源企查查)
另一家GPU企业壁仞科技在今年6月也完成新一轮融资。外媒消息指出,壁仞科技完成 15 亿元的新一轮融资,投前估值约 140 亿元,由广东省基金和上海市政府基金等政府背景投资者领投。

壁仞科技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研发高性能通用GPU。官方介绍,首代壁仞科技通用GPU产品基于原创训推一体芯片架构,已在多地智算中心落地,壁仞科技实现中国首个四种及以上异构芯片混训技术落地,突破了算力孤岛难题。

根据企查查的公开数据,公司已经完成8轮融资,最新的披露时间停留在今年5月15日,为D轮融资,由上海国投、海通开源、中国保险投资基金等投资机构参与。

壁仞科技融资情况(图源企查查)
从融资时间轴来看,壁仞科技保持着平均一年一次的融资节奏,尤其在2021年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后,公司成立仅一年多时间便以累计融资超47亿元的刷新融资纪录的成绩。这一系列资本动作不仅彰显了资本市场对其技术实力的高度认可,未来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巨额投资再出发,单个项目投入近20亿

GPU行业是典型的"烧钱"行业,包括芯片架构设计、流片试产、软件生态建设,另外还需要采购IP授权、EDA工具软件、研发专用软件等,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要保持技术领先,就是每1到2年持续迭代产品,这就形成"研发-流片-迭代"的资本循环链

根据沐曦、摩尔线程公开的IPO招股书可以看到,这两家企业在2022年、2023年、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期”)都出现了不同的亏损情况。

沐曦的招股书显示,公司在报告期的净亏损分别为7.77亿元、8.71亿元、14亿元,平均一年亏损10.16亿元;同期研发投入分别为6.478亿元、6.99亿元和9亿元,三年累计投入22亿元,分别占营收比例约为151857.63%、1317.63%、121.24%。

摩尔线程报告期内的净亏损分别为18.4亿元、16.73亿元、14.92亿元,平均一年亏损16.83.亿元同期研发费用分别为11.16亿元、13.34亿元、13.59亿元,三年累计投入38亿元,分别占营收比例约为2422.51%、1076.31%、309.88%

可以看到随着研发支出的增长,沐曦、摩尔线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此次IPO,沐曦、摩尔线程分别计划募资39亿元、80亿元。

沐曦招股书显示,在GPU芯片研发过程中,软件购置、IP授权费用合计占总项目支出的5%到8%不等,例如沐曦的第三代高性能通用GPU芯片(C700)研发项目中,总投资金额为20.4亿元,其中软件购置占3.76%,投资金额为7671.56万元,IP授权费用占4.29%,投资金额为8750万元,两者合计需投入1.64亿元。该项目于2025年4月立项,计划建设期为3年。

沐曦第三代高性能通用GPU芯片(C700)研发项目(图源:沐曦招股书)
在投入尚未变成真金白银的过渡期,持续性的外部资本注入已构成GPU企业维持研发体系运转的必备条件。此前,国产GPU厂商象帝先就曾因为融资受阻传出“解散”的消息,好在今年2月,公司成功完成数亿元新一轮战略融资,并引入安孚科技及多家知名创投机构的战略合作,成功“复活”。

小结

在AI浪潮的大国博弈中,AI已成为国家战略竞争力的核心支撑,而GPU成为关键环节,是AI发展的算力底座,不仅关乎算力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也直接影响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高性能计算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与竞争力提升。

当行业仍处于"投入-产出"的时间差困境时,壁仞科技与曦望科技接连斩获新一轮融资的消息,不仅为行业注入了新的信心,也为国产GPU技术的持续突破提供了资金保障。这一系列融资动作表明,国产GPU赛道依然备受资本市场青睐,未来有望在AI与高性能计算浪潮中抓住更多发展机遇,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

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


更多热点文章阅读


点击关注 星标我们



将我们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次更新!

喜欢就奖励一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