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 / 吴子鹏)电气化、智能化与软件定义汽车(SDV)的融合,正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引领全球创新的核心逻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 3128.2 万辆和 3143.6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7% 和 4.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 1288.8 万辆和 1286.6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4.4% 和 35.5%;2025 年 6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 53%。

在恩智浦 2025 年汽车领导力媒体开放日期间,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中国事业部总经理李晓鹤表示:“恩智浦深耕中国已经有 39 年的历史,中国市场占据了公司三分之一的销售额。在汽车工业领域,中国的汽车工业代表了全球领先的技术,我们立志在中国打造强有力的产品和服务体系,以保障我们的全球竞争力。”

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中国事业部总经理李晓鹤

汽车产业变革下的半导体技术驱动力

恩智浦在媒体日上分享的数据显示,2030 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突破 1.3 万亿美元,其中智能网联汽车、云端 AI 和边缘设备等将成为核心增长极。如上所述,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过程中,电气化、智能化与软件定义汽车将重新定义当下和未来的汽车。

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高级模拟与汽车嵌入式系统业务总经理 Jens Hinrichsen 指出,超过 50% 的新能源渗透率,真实地展现了中国汽车市场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创新实力。所以在过去几年里,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已经形成。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让中国汽车制造商能够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快地将新型创新技术推向市场,开发新平台和推出新技术只需要大约一年时间。

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高级模拟与汽车嵌入式系统业务总经理 Jens Hinrichsen
作为半导体供应商,恩智浦认为,保持创新步伐不断向前至关重要。同时,这种创新也需要具备可扩展性,硬件和软件功能需要能够在多个品牌间扩展,并满足汽车制造商不同车型的需求。

Jens Hinrichsen 在分享中提到,要保持成本竞争力并推动未来更快的创新速度,就需要非常创新且高效的生产方式。其中,一个有效的方式是将功能与硬件分离,通过软件定义功能,然后在强大的车载计算平台上集中管理这些功能,也就是软件定义汽车。恩智浦正在投入大量精力,赋能客户将这种数字化愿景变为现实。

在恩智浦 “在中国、为中国、为全球” 战略下,该公司致力于为中国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更快的创新周期、更好的产品优化以及更的研发效率,在中国打造强有力的产品和服务体系,以保障其全球竞争力。其中,为赋能中国电动汽车发展,恩智浦在中国建立了 ECEC—— 电气化客户赋能中心,不仅帮助恩智浦自身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还赋能于该公司的客户,帮助他们在建立新生产线时提高生产线样品的质量。

同时,随着这些创新投入和资源匹配,恩智浦在中国市场也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圈。比如,就在恩智浦 2025 年汽车领导力媒体开放日期间,该公司官宣和深蓝汽车、长城汽车进一步深化合作,并宣布零跑全新的LEAP 3.5中央集成电子电气架构中采用恩智浦S32K388,助力其实现中央域控集成进一步升级。恩智浦半导体全球市场与销售副总裁、大中华区汽车电子总经理刘芳在演讲中说:“对于汽车产业而言,不变的一点是:车还是车。恩智浦对于车安全性的考量、对于汽车以人为本、需求为先的服务理念,是我们对于客户和业态的承诺,对于合作伙伴共同创新发展,开放合作的生态理念,这些都不会因为技术上的迭代,创新性的革命所变化,这是我们的初心。”

恩智浦半导体全球市场与销售副总裁、大中华区汽车电子总经理刘芳

软件定义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革新

在恩智浦 2025 年汽车领导力媒体开放日期间,除了公司战略布局的解读,前沿技术的分享也是一大亮点。首先是软件定义汽车,其核心思想是将汽车的各个功能、控制和驾驶体验通过软件来实现和管理,从而提供更高的灵活性、可定制性和智能化。恩智浦半导体资深副总裁兼汽车微控制器总经理 Manuel Alves 重点分享了 CoreRide 平台如何赋能软件定义汽车,以及全新 S32K5 MCU 家族如何在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下赋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升级。

恩智浦半导体资深副总裁兼汽车微控制器总经理 Manuel Alves
2024 年,恩智浦对外发布首个全新集成且可扩展的解决方案 ——CoreRide 开放平台,有效地简化开发过程的复杂性,并为新一代汽车提供必要的构建模块。该平台的设计允许在各种车型之间进行无缝扩展,无论是紧凑型汽车还是 SUV,从域架构到完全集中式架构,都能提供灵活的适应性。

从硬件构成来看,CoreRide 开放平台主要包含了 S32 处理计算、网络和系统电源管理。2025 年 3 月,恩智浦正式发布全新一代 S32K5 MCU 系列,扩展恩智浦 CoreRide 平台,为可扩展的软件定义汽车(SDV)架构提供预集成的区域控制和电气化系统解决方案。Manuel Alves 表示:“全新一代 S32K5 系列突破了 MCU 性能的界限,同时又兼顾了区域控制解决方案所必需的安全性、高效率和隔离功能。采用 S32K5 的恩智浦 CoreRide 平台将帮助汽车制造商和一级供应商加速区域控制架构的开发,为软件驱动的创新提供可扩展的基础。”

据介绍,S32K5 MCU 系列搭载 Arm Cortex-M7 和 Cortex-R52 内核,运行频率为 200-800MHz,提供单核、多核或锁步内核配置,配备以太网、CAN FD。值得注意的是,S32K5 MCU 系列是业界首个采用 16 纳米 FinFET 工艺,并集成 MRAM(磁性随机存储器)的产品。其 MRAM 容量高达 41MB,具有非常高的持续性,可以反复多次地对程序进行擦写。这些特性能够在软件定义汽车中大显身手,提供可扩展的设置,支持从 IO 聚合器到车身、舒适或底盘、区域控制器应用的开发。

同时,Manuel Alves 强调:“对于下一代智能网联汽车而言,可能会出现黑客攻击或其他情况,在电子控制单元(ECU)进行软件更新时,要能够非常安全地存储内容。因此最为重要的就是速度 —— 编程速度和更新存储速度,这也是 S32K5 MCU 系列上 MRAM 的价值。另外,作为恩智浦 CoreRide 平台的扩展和延伸,S32K5 MCU 系列也能够帮助设计人员更好地应对软件定义汽车过程中软件的复杂性挑战。”

智能化:4D 成像雷达的性能突破

智能化对汽车发展的重要性,可以类比为 “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 的颠覆性革命。它不仅改变了汽车的功能属性,更重塑了整个产业的底层逻辑。

在智能化方面,恩智浦 ADAS 市场总监顾环宇重点介绍了第三代 4D 成像雷达旗舰处理器 ——S32R47。4D 成像雷达的核心价值是能够为高阶自动驾驶提供 “全天候、全天时、远距离、高精度” 的环境感知能力,以及为系统提供关键冗余。因此,其已成为高阶自动驾驶落地的关键传感器,推动 L3 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恩智浦 ADAS 市场总监顾环宇
S32R47 雷达应用微处理器单元 (MPU),支持新一代成像雷达传感器,适用于从 ADAS L2 + 到 L4 应用,实现更高分辨率的感知能力,对弱势道路使用者(VRU)和道路遗撒货物检测等高级用例至关重要。S32R47 能够支持高性能计算,搭载 4 个 Arm® Cortex®-A53 内核 @1200MHz,带有 Neon 和 FPU;还有 3 个 Arm Cortex-M7 内核 @400MHz,采用锁步安全内核配置,并配备 FPU。能够至少处理 24×24(576)个雷达通道,通过两个 SPT 3.8@600MHz、两个 BBE32EP@600MHz 和两个后处理加速器 (KQ8PPA 1 和 KQ8PPA 2),提供雷达处理加速功能。

顾环宇指出,目前 4D 成像雷达市场呈现分化的情况。其一是以性能为重的 4D 成像雷达市场,以欧美市场为主,恩智浦 S32R45 处理器加上 4 颗雷达收发器组成的 12 发 16 收方案是这一市场中的代表性产品;其二是以性价比为重的4D 成像雷达市场以中国、韩国市场为代表,恩智浦 S32R41 处理器加上两颗 3 发 4 收雷达收发器组成的 6 发 8 收方案是这一市场的代表性产品。

图源:恩智浦
未来,中国市场的 6 发 8 收方案可能会微调为 8 发 8 收的 4D 成像雷达,欧美市场的 12 发 16 收方案也能会进一步细化为美国市场的 16 发 16 收方案,以及欧洲市场的 24 发 24 收方案。

和上一代 S32R45 处理器相比,S32R47 具有更高的浮点运算能力性能提升约 2 倍,实时高效处理3倍甚至更多的天线通道,功效提升超过 2.5 倍,封装尺寸缩小了 38%,最低的功耗降低到 18 瓦,能够有效应对 4D 成像雷达上车的关键挑战。同时,恩智浦也推出了 S32R47 处理器的衍生产品 ——S32R43 处理器,两者之间管脚对管脚兼容,满足客户的差异化创新。随着 S32R47 处理器的发布,恩智浦能够提供从入门级到性能级,再到 Performance Max 的 4D 成像雷达解决方案。

图源:恩智浦

电气化:高效与安全的电池管理革新

对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电气化的价值不仅是一次动力系统的技术升级,更是汽车产业从 “机械定义” 向 “软件定义” 跃迁的核心支点。恩智浦大中华区资深市场总监周翔在这个环节重点分享了恩智浦的 BMS 解决方案。

恩智浦大中华区资深市场总监周翔
目前汽车 BMS 设计面临很多关键挑战,比如:
  • 续航与可持续性挑战:如何通过提升测量精度延长续航与电池寿命;
  • 上市时间挑战:如何缩短每个平台的开发周期,优化制造流程;
  • 成本挑战:如何通过可扩展性与系统优化,降低架构成本;
  • 功能安全、信息安全与可靠性挑战:如何确保系统级功能安全设计,确保全生命周期测量精度;
  • 未来适应挑战:如何准确预测未来趋势。

从架构演进来看,今天恩智浦已经在向自己的客户广泛推广下一代无软件电池包,也就是 software-free 电池包——在 BMS 系统里,把 BMU (battery management unit) 模块里的 MCU 省掉,把软件算法上移;下一代电池包被称为智能边缘,也可以叫智能网关,所有采集的数据直接汇总到 HPC 中,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源:恩智浦
恩智浦不仅为 BMS 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其优势还体现在整个生命周期里的精度控制上。周翔围绕下一代 18 通道锂电池电芯控制器系列 BMx7318/7518 进行说明。恩智浦 BMx7318/7518 IC 系列采用全新的芯片架构,结合领先的大电流注入法(BCI)与电磁抗扰(EMI)性能,可减少 50% 的外部元件需求,帮助 OEM 和一级供应商显著降低成本。同时,该方案集成模拟前端、电池接线盒及网关功能于单芯片(如 I-sense 或 SPI2TPL 桥接器等),以及非常创新性地集成了 TPL、SPI 接口。

BMx7318/7518 的超长寿命、系统灵活性及生命周期的可靠性,完美适配汽车电气化的多样化需求。相关产品满足汽车 ASIL-C 功能安全等级认证,提供 25 年的使用寿命保证。

结语

在软件定义汽车浪潮席卷全球、中国汽车产业以电气化与智能化引领创新的当下,恩智浦以 “在中国、为中国、为全球” 的战略深耕本土市场,通过技术突破与生态共建,成为驱动中国汽车快速创新的关键力量。从 CoreRide 平台与 S32K5 MCU 系列赋能软件定义汽车的功能重构,到 S32R47 处理器推动 4D 成像雷达实现高阶自动驾驶的精准感知,再到 BMx7318/7518 系列破解 BMS 在续航、安全与成本上的核心难题,恩智浦不仅以全栈式技术方案回应了中国车企对快速迭代、可扩展性与安全可靠的迫切需求,更通过电气化客户赋能中心(ECEC)等本地化布局,加速创新从概念到落地的进程。

未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持续领跑全球,恩智浦将继续以 “在中国打造强有力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为支点,在软件定义、智能化感知与电气化管理的深度融合中,赋能中国车企将数字化愿景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同时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提供 “中国方案” 的范本,让创新的速度与质量在产业跃迁中同频共振。

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


更多热点文章阅读


点击关注 星标我们



将我们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次更新!

喜欢就奖励一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