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城不只是想象,在东莞、自贡、广州等先行城市,无人机群已编织出城市运行的空中经纬,一场政企协同的云端革命正在上演。

清晨七点,东莞松山湖景区上空,搭载智能巡检系统的无人机群已开始工作。它们捕捉着人工难以触及的细节,实时回传的数据让园区安全隐患无所遁形——效率比传统巡检提升10倍。

同一时刻,四川自贡市中心血站的血液标本正由无人机送往市第三人民医院,5.7公里路程仅耗时8分钟。而在广州黄埔区,86个起降点构成的“15分钟送达圈”正迎接一天的物流高峰,京东、顺丰等企业日均配送超1.2万单。

这些场景并非科幻电影画面,而是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示范区的日常图景。


01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的低空经济起航

2025年被业界誉为“低空经济元年”,这场变革的起点源于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撑。今年初,“低空经济”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在政策破冰层面,地方政府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改革锐气。广州黄埔区推出全国首个“空域数字化治理平台”,依托5G+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将300米以下空域分层分级动态管理,开放空域面积达580平方公里。

四川则拿出“真金白银”的省级支持:每年统筹安排3亿元专项基金,对示范应用场景最高补助60%,并设立总规模30亿元(首期10亿元)的低空经济专项基金。

资本市场的嗅觉同样敏锐。2025年新成立的LAE中国低空经济投资平台,由中国与香港两地政府联合发起,引入“普惠共建”机制,计划三年内在全国50个城市布局低空应用节点。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我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已达15008家,其中无人机企业11439家。仅2025年新增注册的无人机企业就达965家。


02 场景化运营,破解“飞起来”到“用起来”的困局

从“能飞”到“有用”,是低空经济商业化的核心挑战。先行城市探索出一条“以场景育产业”的突围路径。

东莞的实践尤为典型。这座制造业强市发布《2025年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包含37个具体场景,实施“百场景计划”——未来一年打造不少于100个示范应用场景。

最具突破性的是“穗莞跨城低空物流配送航线”项目:打通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至东莞水乡的空中通道,使80公里的陆运距离缩短至20分钟空中运输。

在四川自贡,“川协5号”空域试点实现颠覆性突破。作为四川面积最大、高度最高的试点空域,企业只需提前一小时报备就能“想飞就飞”。更令人惊叹的是,园区能做到无人机和有人机在无高度差情况下的融合飞行,横向间隔最小缩至3公里,空域使用效率提升20%以上。

德州则创新构建“无人机巡视、部门联动”机制。其低空产业综合运营管理平台深度融合5G+A基站、人工智能与“中移凌云”系统,已布局六大应用场景,使城市管理效率提升60%。


03 技术底座,支撑规模化运营的关键支柱

当应用场景遍地开花,数字化基础设施成为决定运营成败的“看不见的战场”。

在东莞植物园,无人机实时监测道路车流、交通信号灯状态及行人流量,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背后的低空智慧公共服务平台已形成稳定的数据采集、处理、分发机制,为低空政务服务的标准化筑牢数据安全基石。

数字政通的“星揆平台”则构建起城市“全空域覆盖、全流程管控、全要素协同”的低空智能服务运营体系。该平台具备建设低空经济“四张网”的能力:

硬件设施网:对接多种无人机设备

航路网: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建立三维空域管理系统

空联网:实现对低空飞行的全面感知与精准控制

服务网:提供飞行服务一站式管理

通信保障方面,中国移动在德州部署的5G-A技术多基站组网,首次应用于地级市全域低空监管服务场景。而广州黄埔区由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共同支持,确保海量飞行器的实时通信能力。


04 生态协同,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网络

低空经济绝非单打独斗的游戏,政产学研的深度协同正在重塑产业生态。

东莞的六方签约模式勾勒出创新图谱:东莞理工学院与中国AOPA合作培养专业飞手;东莞交控集团与IDEA低空经济分院聚焦“低空+高速巡检”场景开发;市低空经济公司与东莞联通则瞄准5G-A通信技术在低空领域的应用。

国企平台公司在生态中扮演关键角色。东莞交控集团于2024年12月组建市低空经济公司,明确“四个角色”定位:低空应用场景开拓者、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者、低空管服平台运营者、低空产业招商协同者。

在高速巡检场景中,该公司创新“飞机换人”模式。如在沙田东站,传统巡检需人员开车沿路巡检,横跨南沙大桥在番禺掉头;无人机替代后,大幅降低人力物力成本,提升效率。

自贡则通过产业基金撬动生态建设。成立四川首支通航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2024年已引进8个低空经济项目。园区集聚上下游企业27家,涵盖整机制造、飞控系统、运营服务全链条,本地配套率超50%。


05 未来蓝图,从示范走向普惠的挑战与突破

站在商业化元年的起点,先行城市已擘画出清晰的发展蓝图,但规模化推广仍面临三重挑战。

技术瓶颈首当其冲。当前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续航仅半小时,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需从当前水平提升至500Wh/kg以上。亿航智能联合深圳欣界能源完成全球首次eVTOL搭载固态电池飞行测试,续航提升90%至48分钟,但距离商业化需求仍有差距。

公众接受度是另一道坎。针对公众对低空安全的担忧,广州黄埔区推出“低空经济体验中心”,通过试飞体验与保险配套增强信任。同时联合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推动“低空交通一张网”标准制定,加速网络互联与飞行保障体系化。

最关键的突破在于空域管理改革。自贡的经验表明:通过“有人机/无人机融合运行项目研究室”的创新,将轻小型无人机和有人机的横向间隔最小缩小至3公里,空域资源的使用效率可提升20%以上。

基础设施布局也在加速。自贡编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起降点布局规划》,共布局97个起降点,聚焦观光旅游、商务飞行、医疗救护三大场景。而广州黄埔区投资25亿元建设“云翼”低空智能基础设施,打造全国首个“低空高速公路”。

当晨光初现,数百架无人机从黄埔港腾空而起,编织出城市运行的空中经纬;当自贡的医疗无人机8分钟内穿越城市楼宇,将急救血液送达手术室;当东莞的物流无人机群穿梭于粤港澳大湾区,将80公里的陆运距离压缩为20分钟空中走廊——这些画面已不再是未来构想。

民航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而先行城市的实践揭示了一条黄金法则:唯有政企深度协同,才能让飞行器合规飞起来、安全飞起来、持续飞下去。

天空之城的时代已经到来,你准备好起飞了吗?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数据、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精选推荐

掘金千亿蓝海:低空经济三大盈利模式全解析
低空经济创富指南:普通人抢占万亿风口的实战策略
低空经济产业公司发展规划与组织架构体系方案
低空经济产业链全拆解:千亿市场如何从“图纸”飞入现实?
深度解读低空经济:万亿级新蓝海,如何重构城市天空与产业未来?
百万人才缺口下的机遇:低空经济公司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低空经济:国家为何全力布局这一战略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