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一个万亿级市场正迸发出强劲的就业吸纳力
- 2025-07-09 22:19:53

随着低空经济这一新兴产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万亿级市场正迸发出强劲的就业吸纳力。
01 经济新引擎,低空经济为何能担重任?
当全球竞争格局因“三维空间开发”重新洗牌,低空经济成为大国竞逐的新赛道。这片真高1000米以下的空域,蕴藏着改变经济版图的巨大能量。
据赛迪研究院预测,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3.5万亿元,撬动12万亿级关联市场。这一体量足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新支柱。
增长曲线已清晰可见:2023年产业规模达5059.5亿元,2024年突破6700亿元,2025年预计超过8500亿元甚至可能冲击1万亿元大关。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技术突破与资本涌入形成合力。亿航EH216-S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完成全球首飞,成为“三证齐全”的行业标杆。2024年,eVTOL领域B轮和Pre-B轮融资活跃,形成“民企创新+国企托底”的双轮驱动格局。
各地政府争相布局试点。深圳凭借大疆等龙头企业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市场份额;广州集聚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eVTOL制造商;新疆则依托广阔空域资源,计划到2035年建成98个A2级以上通用机场。
低空经济展现出立体性、融合性和高附加值的核心特征,正在重构产业生态。清华大学兰旭东研究员指出,其终极图景是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通过飞行器实时采集气象、交通、地理数据赋能智慧城市大脑,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管理平台。

02 产业链全景,三维空间带动多领域就业
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延展性,决定了其对就业的强劲吸纳能力。这条纵贯上中下游的产业链,正创造多元化的就业岗位。
产业链上游是技术攻坚的主战场。动力系统(电池、电机、电控)被誉为飞行器的“心脏”,飞控系统和航电系统则是“大脑”和“感官”。这些领域需要大量材料科学家、电子工程师和软件开发者。当前,高性能轻量化材料、航空级高速轴承、特种芯片等关键元器件仍有较大国产替代空间,创造大量高薪技术岗位。
中游制造环节呈现群雄逐鹿局面。无人机领域,大疆主导消费级市场,航天彩虹、纵横股份等领跑工业级应用。eVTOL赛道,亿航智能、峰飞航空等创新企业与吉利、广汽等跨界车企同台竞技。传统通航领域,中直股份、中信海直等企业加速绿色化转型。整机制造工厂需要大量航空制造工程师、装配技师和质量控制专家。
下游运营服务直接面向大众生活,就业门槛更为多元。顺丰、京东、美团在多地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深圳-中山跨海航线实现40分钟点对点配送。云南顺丰的“无人机+全货机”模式,让松茸等生鲜产品快速出滇。
文旅领域,桂林、张家界景区推出直升机观光项目,重庆至广安开通红色旅游低空航线。公共服务中,无人机农业植保使新疆棉田作业效率提升85%,应急救援实现跨海医疗物资运输。
支撑这些场景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创造大量就业。深圳计划2025年建成1200个起降点,浙江绍兴投资20.5亿元打造“全域低空新基建”项目。中建、中交等央企加速通用机场建设,需要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和运维管理人员。

03 人才培育革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面对复合型人才缺口的挑战,教育体系正快速响应。2025年,教育部更新本科专业目录,突破性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所高校成为首批布点院校,2025年高考生可直接报考这一新兴专业。
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蒙志君教授介绍:“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低空飞行器设计制造、低空导航与控制、低空交通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知识。”核心课程包括低空飞行器总体设计、人工智能航空应用等理论课,以及项目认知实践、综合实践等强调动手能力的环节。
更具创新性的是教育部推出的“微专业”计划。围绕低空经济等12个急需领域,全国高校设置2654个“微专业”,7.4万名毕业生参与修读。超过80%的参与者表示,这些课程提升了个人技能,为就业提供了有效帮助。
产教融合共同体成为人才培养新模式。7月初,全国低空经济无人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哈尔滨成立,汇聚103家企业和63所院校。黑龙江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丁哲学强调,要“紧扣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和前沿技术发展,发挥企业与院校双主体作用”。
几天后,苏州成立全国数字低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118家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张启钱阐释其理念:“实现教育、人才与产业、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地方实践同样精彩。余杭区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打造“30分钟技能培训圈”。该区联动270余家人力资源机构、11家零工市场和16家培训机构,将无人机驾驶等培训送到“家门、厂门、村门”。2025年以来,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9093人。
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不断加深。余杭支持区内企业与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合作,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订单班”“冠名班”的企业招用率达到100%。区内61家企业创建技能型企业,通过内训和技能传承赋能人才成长。

04 未来图景,数字技术赋能立体交通革命
低空经济的发展正从探索阶段进入规范发展阶段。2025数字低空大会上传出强烈信号:数字低空已成为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
“把低空经济和数字治理结合起来发展,才能真正释放它的潜力。”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毕奇在会上强调。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已成立数字低空工作组,提出“通过我国领先的ICT技术链带动和赋能低空经济发展”。
技术标准建设快步跟上。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建议:“以5G-A发展为起点,推进通感一体化在低空经济中的标准体系建设。”同时加快开展面向低空应用的6G前沿通信技术研究。
安全监管体系创新突破。在合肥举行的2025空天信息大会上,中科星图发布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全域赋能平台。总裁邵宗有介绍:“基于星图云构建低空全息网格,把空域分成网格并装入飞行相关数据及算法;同时将低空运行规则内置在产品体系中。”

应用场景持续拓展。短期看,无人机巡检、救援、植保等场景加速落地;中期看,低空文旅观光、无人机物流打开广阔空间;长期看,可能颠覆传统交通方式。苏州市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正大力推动“低空+交通”“低空+旅游”“低空+教育”“低空+服务”等场景落地。
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全产业链整合;长三角强化技术创新;中西部地区依托空域资源优势加速追赶。新疆规划到2035年建成98个A2级以上通用机场,覆盖80%以上县域。
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从本科专业到微专业,从产教共同体到企业订单班,多层次人才供给网络逐步形成。余杭区对无人机装调检修高级技师给予连续3年每月1000元的补贴,新认定的低空经济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可获得10万元资助。
遥望2035年,当3.5万亿产业规模成为现实,低空经济将重塑我们的天空。无人机物流网络覆盖城乡,空中出租车成为日常通勤选择,农业植保实现全自动作业……这片曾经寂静的空域,将变成技术、资本与人才共舞的立体舞台。

低空经济盈利密码:无人机配送 + 文旅 + 数据变现,这 5 种模式正在颠覆传统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