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包入驻” 时代?探秘现代化低空产业园的硬核配套
- 2025-06-20 07:00:00

在低空经济被写入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现代化低空产业园正成为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核心载体。从天津宁河区到广东东莞,从山东青岛到江苏苏州,各地产业园通过 “硬核配套” 构建起 “拎包入驻” 的产业生态,推动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规模化落地。本文将结合政策、案例与数据,深度解析这些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
一、政策赋能:从 “空中楼阁” 到 “政策高地”
低空经济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政策体系的完善。2021 年,“低空经济” 首次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标志着这一领域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视野。截至 2025 年,全国已有超 30 个省市将低空经济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并推出专项政策。例如,苏州出台《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从人才引进、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提供 15 项具体支持;湖北荆门于 2025 年 6 月推出 13 条扶持措施,重点支持无人机物流和城市空中交通(UAM)项目。
在地方实践中,天津宁河区创新 “政府 + 高校 + 企业” 运营模式,成立低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立 4 亿元 “中航大基金”,形成 “设施 + 资金” 的双轮驱动。东莞水乡科创中心则依托《东莞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 年)》,打造 “研发 - 制造 - 应用 - 培训” 垂直生态圈,吸引极飞科技、普度航空等龙头企业集聚。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企业入驻门槛,更通过 “绿色通道” 解决人才落户、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成为吸引企业的关键筹码。

二、基础设施:从 “单点突破” 到 “全域覆盖”
低空产业园的硬核配套首先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前瞻性布局。以青岛平度市为例,依托慈航机场获批全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已建成 8 条无人机医疗配送航线、424 公里国省道巡检航线,覆盖物流、医疗、环保等多个领域。苏州工业园区则计划投资 50 亿元建设低空基金,并布局 7 个先导产业园,打造 “场景展厅 - 研发中心 - 测试中心” 全链条生态。
1. 空域管理与起降网络
空域开放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提。绍兴市于 2025 年 6 月施行全省首个地市级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办法,明确数字化管理系统构建及应急救援体系,预计带动产业链投资超 10 亿元。深圳、合肥等地计划在 2025 年底前完成 1000 个起降场建设,形成 “生产 - 测试 - 运营” 闭环。天津宁河区已开通 9 条低空物流常态化配送航线,累计飞行 600 余次、配送快递 7000 余件,验证了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应用潜力。
2. 智慧化管理系统
青岛联合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直升机智能起降系统,通过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实现全铝制结构的轻量化与智能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科星图的 “数智低空大脑” 则整合空域划设、航线规划、风险评估等功能,为低空飞行提供精细化管控。这些系统不仅提升了安全性,更通过数据驱动优化资源配置,例如青岛市分公司的 “空天地网” 立体化管理模式,将政务无人机日均飞行航线提升至 200 条。

三、产业链整合:从 “单打独斗” 到 “生态协同”
低空产业园的竞争力在于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苏州科栖产业园通过 “工业上楼” 模式,吸引璞睿生命科技、江苏西励科技等 22 家企业入驻,形成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的产业集群。东莞水乡科创中心则联动百度智能云、大湾区智能物流枢纽,打造 “技术研发 - 场景验证 - 商业化落地” 闭环,其标杆企业鲲鹏昊飞依托 AOPA 认证培训基地,实现无人机驾驶员培训与技术研发的双向赋能。
1. 技术协同与产学研融合
西北工业大学旋转机翼无人机研发中心、广州新华学院空中物流与无人机应用联合实验室等机构,通过 “高校 + 企业” 模式加速技术转化。内蒙古计划到 2027 年培养高层次科研型人才 100 名、应用型人才 1000 名,通过人才储备支撑产业升级。苏州工业园区更与空客直升机授权维修中心等 7 个创新机构合作,形成技术攻坚合力。
2. 场景驱动与商业模式创新
青岛平度市引入迅蚁科技建设全省首个常态化无人机外卖运输航线,日均配送 2000 单;苏州开通江阴至无锡硕放机场的 “空中巴士”,将通行时间从 1.5 小时压缩至 18 分钟。这些场景不仅验证了技术可行性,更探索出 “政策补贴 + 商业运营” 的可持续模式。例如,云南计划在 2025 年 8 月开通丽江 - 大理低空观光航线,配套发放航空体育消费券,推动 “低空 + 文旅” 融合。
四、拎包入驻:从 “物理空间” 到 “价值共生”

现代化低空产业园的终极目标是让企业 “拎包入驻、快速投产”。苏州科栖产业园通过 “签约即入驻” 机制,企业从装修到投产仅需 9 个月,且提供技术孵化、融资对接等增值服务。东莞水乡科创中心的 “一站式服务中心” 涵盖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人才对接等全流程,甚至为企业提供低空场景合作对接。
1. 硬件配套与软性服务
产业园不仅提供标准化厂房,更整合共性技术平台。例如,天津宁河区建设办公厂房及配套设施,并设立 4 亿元基金,降低企业初期投入;青岛平度市引入钢研制造、锐翔航空等 22 家头部企业,覆盖材料研发、零部件生产等全产业链。软性服务方面,苏州工业园区通过 “产业基金 + 定制化金融产品” 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无锡则通过立法推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明确权责边界。
2. 案例实证:科栖产业园的加速度
苏州科栖产业园在 8 个月内实现 6 幢厂房 100% 入驻,其秘诀在于 “拿地即招商” 的超前布局。入驻企业江苏西励科技将总部落户于此,依托园区的区位优势与产业生态,成功举办第三届产品交流会,吸引全国合作伙伴;川菱电子通过 “边装修边生产” 模式,在园区支持下如期交付订单。这种 “时间换空间” 的策略,正是拎包入驻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五、未来展望:从 “试验田” 到 “万亿市场”
根据赛迪智库预测,2025 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 8591.7 亿元,2035 年有望突破 3.5 万亿元。随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实施细则》等政策落地,空域划设、适航认证等瓶颈将逐步突破。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作为载人场景的核心载体,预计 2030 年左右进入千家万户,而低空物流将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
在全球竞争中,美国硅谷无人机创新中心、欧洲无人机创新与发展中心等已形成成熟生态,我国需在技术研发(如氢燃料电池无人机)、标准制定(如低空数据安全管理)等领域加速追赶。同时,需警惕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例如全国规划建设的 500 个低空产业园需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

结语
现代化低空产业园正通过政策、基建、生态的三重赋能,开启 “拎包入驻” 的产业新时代。从天津宁河区的 “设施 + 资金” 保障,到苏州科栖产业园的 “产业链闭环”,再到青岛平度市的 “场景规模化”,这些案例不仅验证了低空经济的可行性,更勾勒出未来城市空中交通的蓝图。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与技术迭代加速,低空产业园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推动经济增长从 “平面扩张” 向 “立体跃升”。
低空产业园运营:如何做到 “引得来,留得住”?—— 以呼和浩特、苏州、丰台为例的全产业链实践
低空服务商崛起!普通人如何分食万亿市场蛋糕?——无人机维修、数据中介…轻资产创业指南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