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穿梭于城市天际线,空中出租车在摩天大楼间起降,快递自动送达阳台——这一切不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正在2025年中国发生的现实。

清晨七点,一架载着急诊器官的无人机降落在武汉协和医院顶楼停机坪,全程仅用12分钟完成跨江配送。与此同时,深圳福田区的上班族通过手机预约“空中的士”,避开早高峰拥堵,8分钟抵达宝安办公区。

低空经济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截至2025年6月,我国低空经济规模预计突破8500亿元,部分机构预测年内可达1.5万亿元。这片新蓝海被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5下半年将成为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转折点。

01 政策引擎,空域开放的制度性突破

2025年低空经济的爆发非一日之功。政策制定者已构建起多层次制度框架,为产业发展扫清障碍。在国家层面,空域管理改革按下快进键。全国范围内低空空域分类管理全面铺开,“管制、监视、报告”三区划设释放更多空域资源。

审批流程简化至“一站式”平台操作,效率提升50%以上

更关键的是,《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全面落地,明确适航认证、飞行规则及数据安全标准。国家发改委新设低空经济发展司统筹规划,标志着管理架构的重大升级。

地方政府则上演政策创新竞赛。四川省4月发布的“低空经济16条”极具代表性:对新建通用机场最高补助3500万元,eVTOL整机研发支持2000万元,设立低空经济子基金。

大连市更推出“真金白银”措施:货运无人机按30元/架次补贴,eVTOL载人飞行按100元/架次补助。单项补助高达千万级,力度空前。

表:2025年主要地方低空经济支持政策比较

政策制定呈现精准化趋势。发改委明确“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渐进原则,为产业发展规划清晰路径。这种审慎而务实的策略,有效平衡创新与安全。

7月23日,上海将迎来首届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发布《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体系框架研究报告》。这个全球性平台将成为政策与产业对话的重要场域,加速标准制定和商业转化。

02 资金动脉,千亿专项债与社会资本的共振

产业爆发需要真金白银。2025年低空经济迎来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其中专项债成为主力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将专项债用作资本金比例上限从25%提至30%,为低空基建注入强心针。

截至2024年末,全国发行低空经济专项债项目26个,总规模53.95亿元。2025年这一数字呈几何级增长,项目包装思路也更为成熟。

成功案例揭示专项债申报的“通关秘籍”:湖南低空经济产业园获得13.2亿元债券资金,其核心经验是采用“场景深耕+收益复合”模式。该项目将收益分为三层:基础收益(场地租赁占40-60%)、增值服务(数据服务占20-30%)、政策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占10-20%)。

表:低空专项债项目收益结构设计模型

专项债之外,社会资本正大举涌入。2025年预计行业融资额达300亿元,涌现超10家独角兽企业。四川省在先进制造综合基金下设低空经济子基金,大连市研究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政府引导的杠杆效应愈发显著。

金融创新也在突破。保险公司开发出针对物流、载人等低空商业应用的专属险种,金融机构提供分期付款等特色产品。这些举措有效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提升商业可持续性。

03 产业爆发,三维度构建经济新生态

随着政策与资金到位,2025下半年产业落地将呈现基础设施、装备制造、应用场景的三维突破。

基础设施:低空天路加速织网

“要想富先修路”的定律在低空领域同样适用。深圳市计划2025年前建成1200个起降点,浙江绍兴投资20.5亿元打造“全域低空新基建”。但全国可用起降点仍不足500个,供需缺口巨大。

贵州低空大数据中心(9.6亿投资)通过“数据存储+AI分析”服务实现年收益8000万元,成为新基建盈利样本。这类项目融合5G、北斗、云计算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网络。

装备制造:国产化突破成本瓶颈

核心技术领域捷报频传。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突破80%,成本较2023年下降30%-40%。亿航EH216-S成为全球首个“三证齐全”的eVTOL机型,峰飞航空V2000CG货运无人机获适航认证。

军工技术转化提速。反无人机系统(激光武器、微波干扰)进入实战阶段并出口中东,成都、自贡等地的无人机产业园区形成“制造-测试-应用”闭环生态。

应用场景:商业化拐点来临

物流领域率先破局。美团第四代无人机获全国首张低空物流全境覆盖运营合格证,武汉“汉商低空港”近期投入运营,构建起10条航线+22个停机坪的配送网络,主要服务高附加值商品。

更令人振奋的是载人航线的突破:

  • 合肥开通eVTOL观光航线,政府给予600万元/年运营补贴

  • 深圳“空中的士”项目实现主城区15分钟交通圈

成都试点无人机医疗急救网络,响应时间缩短70%

农业领域创新同样亮眼。丘陵山区低空飞行农业装备在四川获得政策支持,新疆棉田应用无人机作业效率提升85%,精准农业从概念走向田间地头。

04 发展建议,突破瓶颈的战略选择

尽管前景光明,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三重挑战:安全监管体系尚不成熟,全国性《低空经济促进法》缺位;基础设施存在供需错配,东部地区占全国市场份额65%;复合型人才缺口突出。

针对这些痛点,2025下半年需重点突破:

安全为本构建防护网。推广数字孪生低空安全监管平台,杭州亚运会验证的智能反制系统值得借鉴。军工技术民用化加速,无人机导航诱骗系统等装备研发获得政策倾斜。

区域协同避免同质化。东部沿海聚焦eVTOL商业化与跨境物流(如深圳-云南走廊),中西部深耕农林植保(新疆棉田监测)、高原救援(甘肃项目)。成渝地区可发挥“低空+文旅”特色,打造差异化优势。

人才培养补短板。高校急需增设低空经济交叉学科,大连市已将无人机相关职种纳入政府补贴培训目录。企业联合科研院所的模式更具实效,如自贡航空产业园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场景创新拓市场。探索“低空经济+”融合模式:

  • 珠海试点“海岛无人机快递+旅游观光”组合产品

  • 绍兴结合黄酒文化节开发低空游览线路

  • 国家公园引入静音无人机生态监测


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创新正在重塑我们的天空。当无人机在武汉三镇建立起10条物流航线,当深圳的空中出租车成为通勤选择,当四川的丘陵农用飞行器开始作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进步,更是一种全新经济形态的崛起。

2035年3.5万亿元市场的预测或许保守——因为每个突破空域限制的飞行器,都在拓展人类活动的三维空间,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未来半年的落地成果将决定谁能在低空经济浪潮中成为真正的领航者。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精选推荐

低空产业圈|低空链招募

低空经济崛起:这五类人才,正在成为万亿赛道的“抢手货”

低空经济无人机这个六大商业盈利模式你了解吗?

一份低空经济项目商业计划书都需要包含哪些内容

低空经济风口已至!加入「低空产业圈」,免费展示、共创项目、链接无限商机!

空域管理技巧:企业如何高效申请飞行许可?成都低空消费市集的经验分享

2025全国低空经济高考A卷(战略级)

五个低空经济逆向思维赚钱方式

县域经济新机遇:通用机场补贴40%,要不要抢这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