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规划设计方案(仅供参考)
- 2025-07-03 07:00:00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速重塑城市交通体系。本方案基于国内外前沿实践与技术趋势,构建“设施-空域-产业-制度”四位一体的建设框架,助力低空交通网络高效落地。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政策驱动加速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要》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战略,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明确要求“保障低空经济发展对空域利用的合理需求”。广州等先行城市已建成10个备案通用机场、38个起降点,55个5G-A通感基站投入试点。
市场需求爆发
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1500亿元,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空中通勤成为核心场景。广州飞行汽车实现市中心至机场20分钟直达,亿航载人无人机获全球首张适航三证。
技术瓶颈待突破
空域管理技术成熟度不足,仅30%企业具备全流程自主飞行能力;基础设施覆盖率不足(每万平方公里仅2.5个起降点),制约商业化应用。
二、规划目标与设计原则
(一)总体目标
构建“四层三维”低空交通网络:
四层架构:基础设施层(起降点/机场)、空域层(飞行通道)、技术层(通感网络)、应用层(物流/客运)
三维融合:空天地一体化调度、多交通方式衔接、产业-城市协同发展
(二)分阶段目标

(三)设计原则
安全冗余:飞行器动力系统双重备份(单点失效仍可安全降落)
绿色低碳:推广氢动力无人机、光伏充电桩,新建设施100%符合绿色建筑标准
弹性适配:模块化设计起降平台,兼容无人机/飞行汽车/eVTOL等多机型
三、核心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一)空域管理体系建设
·动态空域划分
设立垂直分层:0-120m(物流无人机)、120-300m(载人飞行器)、300-1000m(应急救援)
智能划区管理:基于GIS系统动态调整禁飞区(学校/医院)、限飞区(商圈)、自由飞行区(郊野)
·通感一体化网络
部署5G-A通感基站:实现厘米级定位与毫秒级时延,每平方公里≥3个节点
建设低空智联网:融合雷达、卫星定位、物联网终端,构建全域实时监控网络
(二)地面设施规划
多层次起降网络

新型交通节点
立体换乘中心:在高铁站/地铁上盖建设飞行器起降平台,实现“15分钟空铁联运”
共享补能底盘:飞行汽车可分离式底盘,自动返回充电站续航
(三)智能支撑系统
低空交通管理云平台
整合空域申请、航线规划、实时监控、应急调度功能,政府/企业数据分级共享。
数字孪生系统
基于BIM+GIS构建城市三维模型,模拟风洞环境(如广天院4.5米量级风洞)优化飞行器设计。
四、实施路径与资源保障
(一)政策与资金
制度创新
设立低空经济示范区(参考广州黄埔区),简化适航认证流程
推行空域使用负面清单,非禁即飞
多元融资
政府设立低空产业基金(首期≥50亿元)
探索REITs模式盘活基础设施资产
(二)技术标准体系
硬件标准:起降坪抗风等级≥8级,载人飞行器冗余动力系统
数据协议:统一无人机通信协议(如NR-Uu+UU接口),避免信号干扰
(三)人才与产业生态
人才梯队建设
校企共建低空科技学院(培养飞行控制、空管人才)
支持民办机构开展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认证(黄埔飞校月培训量达60人)
产业链招商
重点引进:
整机制造商(如亿航、广汽高域)
运营服务商(物流/旅游/巡检)
数据服务商(飞行数据分析、AI调度)
五、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安全风险防控
部署雷达+光学+声波三重探测系统,反制非法无人机
建立事故熔断机制:单区域事故超2起/月自动停飞整改
生态兼容策略
降噪设计:飞行器噪声≤65dB(距起降点100米实测)
碳足迹追踪:全生命周期监测碳排放,配套碳积分交易
社会协同治理
开通公众低空信息平台,实时发布飞行航线
设立低空扰民补偿基金,化解邻避效应
六、案例参考与实施建议
广州模式:依托汽车产业基础转型,4年实现飞行汽车量产,构建“制造-测试-运营”全链条
成都路径:结合旅游资源开发空中观光航线,单线年载客量超12万人次
实施建议:
试点先行:优先在产业新城(无密集高楼区)建设起降枢纽
立法突破:推动地方出台《低空交通管理条例》,明确权责边界
生态联盟:组建“低空经济生态圈”,共享技术专利与空域数据

低空经济盈利密码:无人机配送 + 文旅 + 数据变现,这 5 种模式正在颠覆传统
低空经济风口已至!加入「低空产业圈」,免费展示、共创项目、链接无限商机!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