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定调:低空经济的“安全红线”与“万亿野心”
- 2025-06-28 07:00:00

低空经济,这个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重塑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无人机送咖啡、空中出租车跨江、载人飞艇游览景区……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的场景,如今已悄然走进现实。据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8591.7亿元,2035年更将飙升至6万亿元。然而,在这片万亿级“蓝海”背后,一场关于安全与野心的平衡术正悄然上演。
🛑 一、18字方针:安全至上的发展逻辑
2025年5月,国家发改委的新闻发布会掷地有声:“无安全,不低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用18字方针为行业划出清晰的安全边界:
“先载货后载人”——技术验证从货物运输起步,积累百万公里级数据,待体系成熟可靠再拓展载人,这是对生命的敬畏。
“先隔离后融合”——在专用空域内验证避障、通信性能,避免与民航航线冲突或电磁干扰,再逐步融入公共空域。
“先远郊后城区”——远郊人口密度低、电磁环境单纯,是新技术试验场;城区则需待技术完全成熟后方可进入。
这一方针背后,是血的教训:云南大理古塔无人机“炸机”、福建泉州千架无人机表演失控、机场因“黑飞”延误数小时……安全失控的代价,产业无法承受。
🚀 二、野心的翅膀: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
尽管安全红线高悬,低空经济的扩张步伐却未减速。国家正通过立法破局与技术攻坚,为野心铺路:
立法护航:2025年6月,《民航法》修订草案二审稿明确要求优化低空空域资源配置,建立适航审定、飞行管理的国家级平台。深圳更先行一步,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地方法规,探索跨境直升机飞行试点。
技术突围:
华为联合中国电科发布“天翼”5G-A通感基站,实现厘米级定位与每平方公里千架无人机协同作业;
雄安新区部署空管监视防护系统,可秒级锁定“黑飞”无人机并反向接管;
固态电池企业突破400Wh/kg高能量密度技术,为eVTOL商业化扫清续航障碍。
产业爆发力已初现端倪:深圳2023年低空经济产值超900亿元,开通航线77条,载货无人机飞行量60万架次,居全国首位;沃飞长空获民航局运行合格证,京东物流在渝航线运输时间缩短70%。

⚖️ 三、平衡之道:安全与发展的动态博弈
万亿赛道竞速中,如何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国家正从三方面构建动态平衡机制:
监管创新:
推行“数字围栏+AI监测”管控重点区域,建立低空威胁数据库和行业黑名单;
试点飞行数据确权与交易,深圳、杭州探索航线热力图等数据产品化,释放超30亿元价值。
基础设施先行:
加密“垂直起降场+充电桩+气象站”微型枢纽网络,推动社区楼顶、停车场改建标准化起降点;
沿高速公路布局“5G导航+无人机巢”物流通道,减少通信盲区风险。
生态协同:
中信海直与峰飞航空签订100架eVTOL采购协议,探索观光、医疗物资投送场景;
行业协会推动“一网通办”空域许可,协办珠海航展等平台强化产业链合作。

🔮 四、未来已来:低空经济的“中国方案”
低空经济的终局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治理能力的全球示范。国家发改委的18字方针,正在为世界贡献安全与发展平衡的“中国方案”:
城市空中交通(UAM):深圳梧桐山景区计划2026年开通eVTOL观光航线,成都申请600米以下空域自主管理权,打造10分钟通勤圈;
低空数据经济:飞行数据资产证券化试点启动,为保险定价、航线优化提供支撑;
绿色革命:氢燃料电池无人机完成跨境首飞,运输成本降低40%,内蒙古规划33个氢燃料补给机场。
💎 结语:在安全的基石上腾飞
低空经济的风口正劲,但决定其高度的,始终是那些默默夯实安全地基的力量。正如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理事长张峰所言:“必须处理好‘飞起来’和‘保安全’的关系,让低空经济飞得快,更要飞得稳。”
国家发改委的18字方针,既是紧箍咒,也是登云梯——唯有守住安全红线,万亿野心才能振翅九霄。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