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安全警报:城市监控盲区达60%,如何管住“黑飞”?
- 2025-06-26 07:00:00

无人机“黑飞”事件频发背后,城市低空监控网络存在大量空白,安全防线面临严峻挑战。
2025年初,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一架无人机突然穿越南小塔七层北卷洞,失控悬停于塔内。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确设有禁飞标识,但操作者仍擅自飞行,引发公众对文物安全的担忧。
几乎同一时间,广东韶关丹霞机场上空发现“黑飞”无人机,导致一架航班被迫延误17分钟起飞,两名操作者最终被行政拘留10日。
这些事件只是无人机“黑飞”现象的冰山一角。从机场到核电站,从铁路沿线到军事禁区,未经授权的无人机飞行正成为城市安全的新威胁。
01 低空警报,失控的“黑飞”现象
低空经济蓬勃发展之际,无人机“黑飞”事件呈现爆发态势。所谓“黑飞”,即飞行前未经批准、未实名登记或在适飞区域外飞行的违规行为。
2025年5月,北京大兴警方查处一起典型案件:操作者未经批准在机场净空保护区内航拍娱乐,最终被没收无人机并处千元罚款。类似事件在四川仁寿、河北保定、山西晋中多地频发。
更令人忧心的是,在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这样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无人机擅自飞行现象时有发生。

2024年1月实施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机场、铁路沿线、军事设施等区域上空均为管制空域。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甚至详细划定了东至翔安区、南至筼筜湖、西至海沧码头、北至同安后田村的禁飞范围。
然而法规落地遇阻。深圳去年共发生11起“黑飞”案件,仅1起能按飞行条款处理,一线执法常遭遇“无法可依”的尴尬。
02 多重威胁,“黑飞”引发的安全危机
无人机“黑飞”带来的安全隐患远超公众想象。
最直接的威胁是航空安全。当无人机闯入机场净空保护区,可能干扰飞行员视线,增加操作风险,甚至引发碰撞事故。今年1月发生在广东韶关丹霞机场的“黑飞”事件,直接导致航班延误17分钟。
铁路安全同样受到挑战。在河北保定东站,自媒体工作者张某为拍摄素材,在未持执照、未报备情况下于高铁线路旁放飞无人机,最终被铁路警方罚款500元。
更令人警惕的是国家安全层面的风险。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披露的一起案例中,某测绘公司安排无资质人员在军事设施附近“黑飞”,被军队监测为异常空情。处置行动消耗战备资源价值超12万元,最终公司被判赔偿并公开道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家王亚男警示:“无人机违规采集影像危害国家安全,‘黑飞’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经济损失。”
03 监管困境,60%监控盲区何处来
面对日益严峻的“黑飞”现象,城市低空监控能力明显不足。业内专家估计,城市低空监控覆盖率不足40%,存在大量监测盲区。
技术瓶颈首当其冲。广州辰创科技联合创始人曹祥元指出三大短板:“低空空管规划缺失、航道监测技术不足、飞行器自身感知能力弱。”多数无人机未装载防撞雷达,严重影响避障能力。
执法体系尚未完善。虽然《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已明确处罚标准——轻则责令停飞、罚款500元,重则没收无人机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但深圳公安坦言,全市无人机生产企业中仅38%支持后台监管技术,若算上自组机器比例更低。
用户合规意识同样薄弱。在深圳这样拥有无人机飞行管理试点政策的城市,2017年全年经正常申请备案的无人机飞行活动竟不足5宗。
“个人申请者难以达到准许条件,往往会选择‘黑飞’。”深圳公安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核心。

04 技术破局,创新方案填补安防短板
应对“黑飞”威胁,技术创新成为关键突破口。一批企业正研发针对性解决方案,填补城市低空监控盲区。
中国联通推出的 “极目无人机监管平台” 在哈尔滨亚冬会测试中表现出色。该平台通过控制面接口控制感知设备,利用黑飞识别算法完成判定,实现低空空域无人机识别的闭环处理。
南京企业“云上筋斗”开发的便携式干扰设备,可精准切断无人机通讯图传电路。“当黑飞无人机被侦测到,我们能在地图显示坐标,切断信号使其迫降。”公司副总熊雨翔介绍。
西安知语云智能科技则推出 “多维多波段协同探测系统” ,融合雷达、光电、无线侦测等尖端技术。系统首先尝试无线干扰迫降目标;无效时启动激光毁伤功能,以非接触方式精准摧毁。
这些创新技术已在重大场合验证价值。“云上筋斗”先后完成中亚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等活动的低空保障项目;中国联通系统将为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提供关键安防保障。
05 体系作战,如何构建全方位防护网
根治“黑飞”顽疾,需构建技术、法规、产业协同的全方位防护体系。
技术层面正走向智能化协同防御。赛迪顾问《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反无人机技术将向AI赋能、多域协同演进。深度学习算法实现行为预测,海陆空一体化防御网络提升复杂环境应对能力。
法规体系加速完善。继《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后,南京近期审议《南京市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办法(试行)》,探索为低空飞行“建章立制”。条例明确要求无人机实名登记、设置唯一识别码。
产业生态建设成关键。低空经济存在 “三层万亿”发展空间:飞行器制造、基础设施投资、服务模式延展。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小峰建议:“打造无人机特色产业集群,推进无人化智能化融合,形成龙头企业。”
市场反应已现端倪。上海特金无线创始人姜化京透露:“今年前5个月产品销量是去年同期的4倍多。”客户来自公安、机场、能源等各行业。
低空安防企业订单暴涨印证了市场需求的紧迫性。上海特金公司2025年前五个月无人机侦测反制设备销量达去年同期4倍,客户涵盖公安、机场、能源等关键领域。

随着深圳、广州等城市加速部署低空雷达网,北京低空安全研究院开发的“执法无人机”系统正与地面车载设备联动,编织城市立体防护网络。
技术、法规、产业的三重合力正在填补监控盲区。当最后一处空白被消除,低空经济才能真正展翅高飞。
低空经济盈利密码:无人机配送 + 文旅 + 数据变现,这 5 种模式正在颠覆传统
共享经济 2.0:低空交通分时租赁的商业逻辑与成都市集实战案例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