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作者:李宁远
物联网智库 原创

从去年年末到现在,我们看到了端侧AI应用在越来越多场景出现,端侧AI将传统AIoT应用里的“感知-通信-决策-执行”闭环压缩到一台终端设备之内,让AIoT第一次拥有了“现场决策权”,这是以往产业不曾有过的决策权下沉现象。

从IoT阶段的“连接”到AIoT阶段的“智能”,端侧AI的出现让AIoT终端节点开始能够享受AI技术红利,将整个产业的智能程度领向更高的层级。端侧AI的崛起固然可以归因于解决了“时延、隐私、带宽”三大痛点,却容易让我们忽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AI技术红利也只有向边缘端侧节点全面渗透,AIoT才能跳出“物联网+云端AI”简单的加法逻辑,催生出新的产业逻辑。

端侧AI,给AIoT产业带来的,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彻底的产业逻辑重构与价值链再分配。端侧AI的落地将使AIoT从“数据回传—云端决策—指令下发”的线性流程,升级为“现场感知—实时决策—智能服务”的闭环系统,从而触发设备形态、商业模式、产业分工和价值分配的重构。

  • 设备形态重构:从“传感+通信”设备形态到“自主决策”智能设备角色

  • 商业模式重构:从“卖硬件+云平台”到“场景定义硬件下的智能服务订阅”模式

  • 产业分工重构:从“芯片-模组-终端-云”链式分工到“端云协同、软硬一体”网状生态

  • 价值分配重构:利润中心从云端向边缘侧和终端侧迁移

AIoT产业正站在AI技术推动下的新节点上,端侧AI是AIoT深化AI概念、完成蜕变的关键钥匙。本文将从这四个重构出发,通过四个追问把“四重重构”抽丝剥茧,看看端侧AI崛起背景下AIoT产业变革真正的深水区在哪里。

硬件角色重构,智能决策权下沉的背后逻辑

我们可以将IoT的核心理解为连接,解决万物相连的底层通信传输问题,即通过传感器、RFID、通信模组等技术,将物理世界的设备、环境、数据接入网络,实现感知到通信传输的基础闭环。但此时的物联网仅仅是“数据管道”,价值局限于“连接+指令传输”。众多终端设备形态在这里被定义为“单一的数据采集节点”。

AIoT是传统物联网的“智能升级”,在此前升级阶段,云端AI技术的引入让物联网具备了数据解读能力,能对物联网设备上传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决策。但这一阶段的AIoT依赖云端算力,实时性差、带宽成本高、隐私风险大。终端设备形态仍然固定在“数据采集节点”角色里,是一套“采集节点+物联网传输底座+云端AI”简单的AIoT加法逻辑。

端侧AI的落地,让传感器、执行器等终端侧的设备形态不再局限于数据入口这一角色,这些物联网设备硬件不断升级以支持端侧AI模型运行。算力升级带来的处理能力提升与端侧模型给予的智能决策权下沉让这些原本定位单一的物联网设备从“被动观察者”变为“主动决策者”,设备形态在这一阶段终于发生变化,迎来重构。这种设备形态与意义的重构,让数据在端侧的价值被持续挖掘,在模型的配合下,AIoT从感知环节开始就实现了智能化,这是设备形态重构带来的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定位与意义。

不论是模型下沉后的算法加持,还是本地处理能力的跃升,算力的突破实实在在带来了新格局,这里抛出第一个追问:端侧AI时代设备形态的重构,为什么突破点不是“算力”,或者说不仅仅只是算力? 个人认为,端侧AI的核心需求是“精准完成特定任务”,用恰当的算力恰当的功耗以最具性价比的方式完成特定功能,而非追求通用算力。对于AIoT设备来说,也是如此,表面看,芯片TOPS数年年翻番,实质上AIoT设备对功耗的敏感度呈指数级上升——1 mA的差异就能让续航天差地别,功耗-算力比的突破才是设备形态重构的真正推力。

以端侧AI为代表的AIoT场景,绝大部分都存在物理定律与场景刚需的双重制约,在能量约束场景束缚下最大化有效智能才是设备形态重构追求的目标,当电池容量、散热空间、法规安全限值全部卡死的时候,功耗-算力比是唯一可优化的自由度。所以说能效预算才是真正的硬预算,算力只是可支配变量。

设备形态与定位的重构,意味着谁在这条能效曲线上多挤出一点优势,谁就获得“定义场景设备”的优先权,也能提前锁定未来的设备形态。可以说,“功耗-算力比”既是技术参数,也是终端智能权力的前置条款。

随着AIoT载体的变化,以及模型赋能下服务功能的多元化,深度绑定应用场景的端侧设备在垂类模型的赋能下,能提供长期定制化的持续智能服务,过去企业靠一次性售卖传感+通信等设备,加上云平台的服务盈利,向“场景定义硬件下的智能服务订阅”模式改变。

这里抛出第二个追问:商业模式重构到底重构出了怎样的盈利逻辑?

端侧AI让AI下沉,让算法在终端内具备了“可计价性”,终端在传统盈利模式中的“硬件溢价”不再是主要的盈利手段。正如《 重新定义”终端”:端侧AI硬件为何是大模型之后的第二战场?》中所言,如果说大模型是新一代智能的“大脑”,那么硬件就是它们的“身体”与“接口”。谁掌握了用户的入口,谁就掌握了数据、反馈、互动与生态构建的主动权。端侧AI硬件,正站在技术演化与人机关系重构的交汇点,成为AI产业链的“新入口”、数据循环的“新起点”、以及平台生态的“物理锚点”。

随着端侧AI的发展,AIoT逐步转向场景定义硬件时代,硬件可能以接近成本价销售,甚至订阅服务送终端硬件,盈利重心转移到“可计价性”的智能服务上。绝大多数用户也会更愿意为享受智能服务的“结果”而非AIoT场景“物料”付费。

资讯配图

“场景定义硬件下的智能服务订阅”模式是持续性的,这种重构把传统一次性交易变成长尾收入,通过技术不断复利。同时个性化的数据资产,在隐私安全合规的前提下也能让用户生态壁垒更加牢固。

产业分工与价值重组,AIoT变革深水区即是转折点

过去AIoT产业链是一条偏向于单向价值传递的链条,每一产业链环节只需对下游负责,各司其职边界清晰。端侧AI崛起后,场景数据在设备端实时闭环,算法必须随硬件协同进化,于是原本垂直的产业链被拉成一个“端云协同、软硬一体”的网状生态。

这里抛出第三个追问:产业分工从链式到网状,阻力与突破点在哪里?

链式分工中产业链各环节各司其职,角色是相对固定的,其利润分配也按照产业链位置相对固化,而网状生态中,边缘侧和终端侧价值的提升冲击了原有格局。阻力正是来源于旧格局与新格局重构过渡中的各个角色分工的重新拟定与利益分配的再谈判成本。

传统产业链上的企业多为专精向的,如模组厂商擅长硬件集成,云厂商擅长算力调度,但网状生态要求企业具备“软硬协同”能力,模组厂商需要布局AI模型优化与工程化设计,芯片厂商需面向场景需求进行参考设计,终端厂商也需要根据落地方案定义具体模型功能与硬件标准。这种协同是必然趋势,在AIoT的新阶段里当智能下沉现场决策成为核心,数据、算力、算法三者必须在同一迭代周期内协同优化,任何层级的滞后都会拉长落地应用周期,导致产业链角色竞争力丧失。

阻力来源也正是产业链上下游需锚定的突破点,既然产业分工从“按上下游固定分配”转向“围绕场景应用的协同”,那么谁能把端侧AI四要素“芯、模、端、智”耦合成最小最具效率的迭代单元,那谁就能在这场谈判中占据主动。

上述三个重构方向让价值分配的重构路线清晰可见,AIoT产业在端侧AI的带动下其价值中心从云端向边缘侧和终端侧迁移。这里抛出第四个追问:当价值分配向边缘侧迁移,谁将成为现阶段新生态“受益者”?

在端侧 AI 崛起前,AIoT的价值创造依赖 “云端算力 + 数据集中处理”,硬件不占据主导权,价值分配向云端倾斜。端侧AI的突破,让硬件成为智能生态的物理入口,成为智能体的物理载体,,首当其冲的AI硬件正成为连接算法与人、链接模型与生态的下一场决战前线,是各方争夺的核心。掌握硬件定义权,就能锁定细分场景下的高价值数据入口,硬件定义者成为价值迁移后的首要受益者。

资讯配图

细分到具体场景具体应用的垂类模型能力厂商也将获得新生态的青睐,凭借专属场景的智能封装能力,对行业Know-how被转化为轻量化AI模型,同时场景专属的高质量数据让这些模型价值进一步提升,既解决通用大模型在终端场景的能力过剩,又能弥补通用模型在场景精度上的不足。垂直领域的智能能力供应商在新生态里的机会窗口也相当明确。

写在最后

端侧AI带来的颠覆,远不止在于让终端设备更聪明这一表象,它让智能决策权下沉,让智能可以被私有、被量化、被计价。传统AIoT在这一颠覆性变革下终于跳出“物联网+云端AI”简单加法逻辑,催生出新的智能应用范式。而这一变革过程中,设备形态、商业模式、产业分工和价值分配重构里的深水区,亦是行业逻辑重塑的关键转折点。


资讯配图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