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智联网安全底座落地:哪些企业将垄断千亿级市场?
- 2025-07-30 07:00:00

随着《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低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 600 米以下空域正加速开放。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 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 1.5 万亿元,其中低空智联网安全底座作为核心基础设施,将形成千亿级细分市场。这一领域涉及通信、导航、监视、安全认证等关键环节,技术壁垒高、政策依赖性强,极可能出现寡头垄断格局。本文将结合技术演进、政策导向与市场实践,剖析最具垄断潜力的企业阵营。
一、通信基建:运营商构筑 “天地一体” 网络护城河
1. 中国电信:全链条赋能的 “低空网络霸主”
中国电信自 2019 年起布局低空经济,构建了 “1+1+3+N” 核心赋能体系:一张覆盖全国的 “空地一体 5G 增强低空网络”,一个星云飞行作业平台,三个基础设施运管平台(设备管理、数据管理、业务管理),以及 N 类场景化 AI 应用。其技术优势体现在:
通信技术突破:制定《空地一体 5G 增强低空网络白皮书》,在低空通信领域突破 30 余项关键技术,解决高密度、高频次飞行的通信难题。
卫星融合能力:作为国内唯一具备卫星通信运营资质的运营商,构建 “5G + 卫星” 双模网络,在重庆、安徽等 22 个省份实现全域覆盖,支撑超 10 万架次安全飞行。
生态聚合效应:联合大疆、亿航智能等 80 余家企业成立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打通 “研发 - 制造 - 运营 - 服务” 全产业链,形成从基站建设到飞控平台的闭环服务能力。
2. 中国联通:通感一体的 “低空安全守门员”
中国联通以 “五网合一”(通信网、导航网、监视网、气象网、算力网)为核心,打造立体化低空智联网:
通感融合技术:通过 5G-A 通感一体化技术,对非合作目标(如 “黑飞” 无人机)识别准确率达 95%,同时实现异构飞行器的动态协同管理。
分层覆盖架构:采用 Sub-6GHz 与毫米波互补覆盖,在河南安阳、南京长江等测试场实现 300 米以下全域覆盖,无人机专网信号覆盖最高达 3000 米。
安全防护体系:构建零信任架构、国密标识密码等多层次防护,在实际测试中抵御各类网络攻击,满足低空业务对安全性的严苛要求。
3. 中国移动:5G-A 驱动的 “低空感知先锋”
中国移动依托 4.9GHz 授权频段和 5G-A 技术,打造低空通感一体化网络:
动态定位能力:部署 4400 个地基增强站,支持厘米级动态定位,在深圳、珠海等地完成复杂城区环境下的低空感知验证。
场景化应用:与中兴通讯合作,在湖南张家界机场实现对 RCS=0.01㎡的低空无人机实时定位,在山东泰山景区实现森林防火、黑飞识别等功能。
规模化部署:计划 2025 年完成全国 300 个城市的低空智联网覆盖,重点布局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高频场景。
二、安全防护:军工背景企业的 “空域管控堡垒”
1. 天和防务:低空安防的 “国家队”
作为陕西本土企业,天和防务深耕低空领域近 20 年,在安防与应急领域形成技术壁垒:
核心产品矩阵:
低空监视系统:“天和智航” 全域监测系统采用氮化镓有源相控阵技术,可实时追踪低空目标,在边防哨所、机场等场景实现全天时值守。
反制设备:低空多任务智能电子防御系统通过电磁干扰技术迫使无人机降落,便携式处置设备已在多个城市要地部署。
国家项目参与:作为全国首个通航服务站立项承建单位,参与国家 “十二五” 科技支撑计划,实现军地协同飞行情报交换。
2. 莱斯信息:空管系统的 “隐形冠军”
莱斯信息作为中国电科集团旗下企业,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市场份额领先:“天牧” 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系统市占率超 45%,接入飞行器超 200 万架 / 日,中标国家低空智能监管项目(23 亿元)。
技术标准制定:参与起草《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暂行条例》,为空域管理提供数字化底座,在深圳、合肥等试点城市实现空域资源精细化调度。
3. 航天科工:国家级低空防御体系构建者
航天科工依托军工技术积累,打造 “低空防御一张网”:
雷达与通信融合:将军用雷达技术转化为民用,在长三角、珠三角部署 ADS-B 监视网络,实现对低空飞行器的全时段跟踪。
应急响应能力:为武汉、宁波等城市提供低空安防解决方案,在 2024 年杭州亚运会期间保障赛事空域安全。
三、技术跨界:ICT 巨头的 “降维打击”
1. 中兴通讯:5G-A 通感的 “场景落地专家”
中兴通讯以 5G-A 通感算智一体化技术为核心,在低空领域实现多点突破:
试点覆盖广泛:在 25 个省市完成超 80 个低空通感试点,覆盖物流配送、景区安防、医疗急救等场景。例如,在绍兴新昌城区实现 11.8 平方千米空域的 5G-A 连续覆盖,与低空监管平台无缝对接。
技术融合创新:采用连续波 + 脉冲波组合感知技术,解决传统雷达远距离探测与近距离无盲区的矛盾,在南京滨江经济开发区完成业界最大规模低空组网验证。
2. 华为:通信与能源的 “双轮驱动者”
华为通过 “通信 + 能源” 双路径切入低空市场:
低空通信技术:与中国电信成立 “低空智能网联实验室”,推动 5.5G 技术在低空场景的应用,在深圳、合肥等地开展无人机编队控制测试。
能源技术突破:研发硫化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350Wh/kg,15 分钟充电恢复 80% 电量,为 eVTOL 提供长续航解决方案。
3. 大疆:无人机生态的 “隐形操控者”
大疆通过硬件 + 数据的闭环模式影响低空安全底座:
终端设备主导:消费级无人机市占率超 70%,工业级无人机在物流、巡检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飞控系统产生的飞行数据为低空监管提供基础支撑。
行业标准参与:作为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无人机分会副会长单位,推动制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等行业标准。

四、政策与资本:寡头垄断的 “催化剂”
1. 政策驱动的标准话语权争夺
地方标准示范:上海发布的《支持低空智联网服务的 5G 网络规划建设技术规范》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 14 家单位联合制定,明确 600 米以下空域的网络架构、安全要求等核心指标。该标准为全国提供 “上海方案”,强化运营商在通信基建领域的主导地位。
国家战略牵引:低空经济司成立后,计划 2025 年出台《低空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构建全国低空飞行服务调度平台,推动通信、导航、监视等基础设施的统一化部署。
2. 资本加速行业整合
头部企业融资:时的科技、峰飞航空等 eVTOL 企业近期获国际资本大额投资,例如时的科技与阿联酋 Autocraft 签署 10 亿美元订单,推动中国技术输出。
区域产业联盟:广东、江苏等地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通过 “政府引导 + 市场运作” 模式扶持本地企业。例如,广东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御风未来合作,打造 “低空经济示范样板”。
五、场景验证:垄断格局的 “试金石”
1. 苏州全域低空服务监管试点
中国电信与苏州市政府合资成立 “苏州低空科技公司”,承接全域低空空域协同、空中交通服务与低空数据运营。通过星云平台实现无人机 5G 网联飞控、高清影像传输,支撑阳澄湖大闸蟹物流、金鸡湖景区安防等场景,累计飞行超 2 万架次。
2. 自贡低空医疗物流网络
自贡市依托无人机与人工智能产业基础,构建覆盖 20 个医疗机构的低空医疗物流网络。例如,市一医院使用 “迅蚁 RA3” 无人机配送检验标本,单程时间从 40 分钟缩短至 11 分钟,累计飞行 5270 架次,应急响应效率提升 70%。
3. 上海肿瘤医院应急配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企业合作,采用 ARK 40 八旋翼无人机配送胸腰椎工具包,单程时间缩短近 50%,实现关键器械 1 小时内跨区域调配,为危重症患者抢出 “黄金救治时间”。
结论:垄断格局初现,三大阵营分食千亿市场
1. 基础设施层:运营商主导通信与导航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凭借网络覆盖与技术标准优势,将垄断低空通信与导航市场。预计到 2025 年,三大运营商在低空通信领域的市场份额将超 70%,形成 “管道 + 平台” 的盈利模式。
2. 安全防护层:军工企业与 ICT 巨头联合把控
天和防务、莱斯信息等军工背景企业在空域管理、安防设备领域占据主导,而中兴通讯、华为等 ICT 企业通过通感一体化技术渗透安全监管环节。两者合作将形成 “硬件 + 软件” 的全链条解决方案,预计占据低空安全市场 50% 以上份额。
3. 应用服务层:生态联盟决定最终话语权
大疆、亿航智能等无人机制造商通过与运营商、政府合作,在物流、文旅等场景建立先发优势。但长期来看,具备 “通信 + 数据 + 应用” 整合能力的企业(如中国电信)将通过生态联盟收割市场,预计在低空应用服务领域占据 30% 以上份额。
风险与挑战
技术迭代风险:6G、太赫兹通信等新技术可能颠覆现有网络架构,削弱运营商的先发优势。
政策不确定性:空域管理权限分散、适航认证标准不统一可能延缓市场规模化进程。
国际竞争加剧:美国 Joby、德国 Volocopter 等企业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可能在高端载人交通领域形成竞争。

低空经济盈利密码:无人机配送 + 文旅 + 数据变现,这 5 种模式正在颠覆传统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