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8,永远的丰碑
- 2025-07-28 18:56:33
1985年7月27日
歼8全天候型飞机
设计定型获批准并投产
开始交付部队使用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东南沿海的防空形势十分紧张。人民空军装备了少量的米格-21飞机,但是靠这种战斗机很难拦截U-2高空侦察机。时任国防部第六研究院院长的唐延杰提出,要研制一款比米格-21更好的战斗机,并提出了“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火力要强、看得要远”的总体要求。
1961年8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正式成立。沈阳所建所后投入了大量人员开展为期三年的歼击机设计技术研究和积累工作,为歼8飞机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4年初,航空工业开始酝酿歼8飞机设计方案。在确定歼8设计方案时,在采用单发还是双发、是机头进气还是两侧进气等关键技术问题上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主要的矛盾焦点就在研制风险与研制周期上。新技术上得多,风险就大,研制周期就长。最后,唐延杰拍板,同意采用总设计师黄志千、总体室主任王南寿等专家的双发方案。
实践证明,这是一个非常科学正确的决策,对我国能够顺利研制出当时接近国际水平的歼8飞机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当时我国的发动机技术尚不成熟,如果采用单发设计,发动机的研制周期就可能把歼8的研制进度拖垮。
机头进气和两侧进气的争论也很激烈。因为从风洞试验结果来看,两者性能相近,但是两侧进气就可以把机头空出来装雷达。最终,沈阳所首任所长刘鸿志从早日把成果拿到手的角度,拍板决定采用“机头进气”,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研制周期。

1965年初,三机部党组向空军党委提出“双发”歼击机的初步意见和设计方案,空军表示同意。4月20日,国防科委在北京召开方案审定会,审查通过“双发”方案。该方案具有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强火力等优点,最大马赫数、最大升限、最大爬升率、最大航程、留空时间等均有提高。
5月17日,总参谋部批准新机战术技术指标和研制任务,并命名为“歼8全天候型高空高速歼击机”。在歼8飞机研制过程中,遇到了大量技术难题,研制历程艰辛而曲折。5月20日,沈阳所总设计师黄志千在出国考察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这是中国航空事业的重大损失,给歼8飞机研制带来很大影响。之后,由沈阳所副所长叶正大全面负责新机研制工作,由王南寿、顾诵芬、蒋成英、冯钟越、胡除生等组成技术办公室。到1965年末,完成飞机初步设计和结构、系统打样设计,明确了飞机各系统方案。1966年4月,王南寿带领沈阳所500余名设计人员进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厂、所共同组成“三结合”现场工作队,设计人员、工艺人员夜以继日讨论工艺方案、开展发图工作。为确保达到战术技术指标、具有先进的综合性能,在新机设计中采用了新成品和新附件189项,新材料42项,新工艺20项。

歼8飞机研制期间,科研人员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有的在阴冷的地下室,有的在味道刺鼻的橡胶库房,有的在噪音刺耳的车间阁楼上。许多同志连续几昼夜不离开工作现场,饿了啃口凉窝头,困了趴在图板上打个盹儿,醒来继续干。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1967年1月,沈飞开始原型机01架飞机(试飞用)的零件生产,10月转入部件装配阶段。
1968年4月23日,歼8原型机01架开始进行总装。全机有11400多个零件、1200多项标准件、100多个组合件,前后机身对合、翼身对接、发动机安装等,基本上达到一次成功,水平测量结果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对于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而言,这是很不容易的。
6月23日,01架机完成总装。1968年7月,为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试飞成功,由中国空军、三机部和六院的领导共同组成试飞领导小组,时任空军副司令员常乾坤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及空勤、地勤和调研三个分组。12月,01架歼8飞机在进行地面试验和地面滑行时,先后出现了前轮摆振、左发动机排气温度低、油门比较紧、刹车冷气消耗大、平尾共振频率低等问题,经技术攻关后,问题得到解决。

1969年7月5日上午9时30分到10时,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成功实现首飞,并由此转入试飞阶段。
7月9日上午,歼8飞机进行第二次飞行。飞行结束后,全体人员在试飞现场举行“热烈庆祝歼8飞机首次试飞成功大会”。会上,宣读了给毛泽东主席的《报喜书》。不久,毛泽东主席在北京观看了歼8飞机模型。
因试飞飞机当时仅有一架,试飞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在沈阳飞完第一阶段基本性能后,再转场进行第二阶段试飞。所以01架歼8飞机继续在沈飞进行调整试飞,由试飞员鹿鸣东执行试飞,共试飞30多个起落。

01架歼8飞机在进行第八个起落时发现,飞机产生强烈的跨声速振动,无法跨声速飞行,成为前进路上的一只拦路虎。沈阳所副总设计师顾诵芬亲自组织进行高速风洞试验。后来,顾诵芬决定亲自乘飞机上天寻找振源。
这是一项风险性很大的飞行。试飞员鹿鸣东知道后主动对他说:“生死观的问题,对我们飞行员来说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只要能排除抖振,你就不要考虑我,怎么飞我都干。”英雄的试飞员和执着的设计师,两颗赤诚的报国之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已经48岁且十分文弱的顾诵芬,在身体不具备空勤条件的情况下,瞒着当医生的妻子,冒着危险先后3次乘坐鹿鸣东驾驶的歼教6飞机升空,与歼8飞机进行等距、等速飞行,从不同高度、速度,以及不同方位观察和拍摄飞机的流场,最终找到了原因,改进了设计,彻底解决了飞机抖振的难题,为进行超声速试飞排除了障碍。
1980年3月2日上午,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在北京南苑机场召开歼8白天型飞机定型会议。“航定委一致同意歼8白天型飞机的设计定型。”定型委员会全体委员一致同意,并在鉴定书上正式签字。

从01架首飞到设计定型,歼8飞机整整走过了10年漫长而艰辛的历程。累计飞行1025个起落、663个飞行小时的考验,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歼8飞机是拼出来、啃出来,是冒着危险齐心协力干出来的。

白天型研制结束后,沈阳所立即投入对全天候型的技术攻关。歼8全天候飞机于1981年4月20日首次试飞成功,02架相继在10月7日首次试飞。两架歼8全天候型飞机的安全试飞,证明该型机的设计与试制是成功的。
航定委于1985年7月27日召开定委会,认真研究审查歼8全天候型飞机设计定型技术鉴定小组的报告。经过充分讨论研究,一致同意歼8全天候型飞机的设计定型。至此,研制歼8全天候型飞机的任务圆满完成。

歼8飞机的研制,开辟了我国战斗机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的新纪元,开创了一条我国自行研制航空武器装备的成功之路。在研制过程中,产生了我国第一个《零件设计原则》《飞机设计员手册》和《图纸技术文件管理制度》等设计技术手册、准则和规范,使我们拥有了较为完善的专业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流程,为后续型号研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试制过程中,实行的“科研、生产、使用”和“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两个三结合,成为从事工程研制工作应遵循的准则,一直沿用至今。

歼8飞机的研制历程是一段光荣的历史,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的具象体现。航空人将一直沿着创新的脚步,牢记使命,勇攀高峰,为建设航空强国不懈奋斗!

铁粉必看

文字/杨雨檬、党国鹏
责编/高新宇 主编/肖瑶
监制/石霞
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