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飞的”上班?全球UAM试点城市进度大揭秘!
- 2025-07-28 13:44:35
上班 “飞天” 不是梦?

每天早上,被闹钟叫醒,睡眼惺忪地洗漱,随便吃两口早餐,然后冲向地铁站,在拥挤的人群中被挤得双脚离地,好不容易到了公司,却已经身心俱疲…… 这样的上班日常,相信不少人都感同身受。通勤路上耗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让本就忙碌的生活变得更加疲惫不堪。
但你有没有想过,在未来的某一天,上班不再需要挤地铁、堵在路上,而是可以直接打 “飞的”,像鸟儿一样自由地穿梭在城市上空,快速抵达公司?想象一下,早上出门,乘坐垂直起降飞行器,避开拥堵的地面交通,几分钟就能从城市的一端飞到另一端,俯瞰着脚下川流不息的街道和密密麻麻的建筑,那种感觉是不是超酷? 这可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随着城市空中交通(UAM)技术的不断发展,打 “飞的” 上班的梦想或许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什么是 UAM?和 “打飞的” 上班有啥关系?
UAM,全称 Urban Air Mobility,即城市空中交通 ,是一种在城市地区利用有人驾驶飞行器或者无人驾驶飞行器实现安全、高效运输的空中交通运输模式。简单来说,UAM 就是通过各类飞行器,在城市的低空领域构建起一个全新的交通网络,让人和货物能够在空中快速、便捷地移动。而我们所说的 “打飞的” 上班,正是 UAM 在日常通勤场景中的具体应用。
UAM 所涉及的飞行器种类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 。eVTOL 融合了直升机垂直起降的特性和固定翼飞机高效巡航的优点,并且采用电力驱动,具有噪音小、零排放等环保优势。它不需要像传统飞机那样依赖长长的跑道,只需要一小块平整的场地,就能完成起降,这使得它非常适合在城市中使用。想象一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设置有许多小型的垂直起降场,就像现在的公交站或地铁站一样,人们可以在这里便捷地乘坐 eVTOL 出行。
全球 UAM 试点城市大扫描
如今,全球不少城市都在积极开展 UAM 试点项目,这些城市就像是一个个前沿实验室,率先探索着 “打飞的” 上班的可能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进展吧!
广州:低空经济 “领飞者”
在低空经济领域,广州堪称 “领飞者”。从研发制造到检测认证,从飞行运营到服务保障,广州在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链条上,拿下了多个极具含金量的 “第一” 和 “首次”。
在 eVTOL 领域,广州培育出了亿航智能、小鹏汇天、广汽等明星企业。亿航智能的 EH216-S 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获得了全球首个载人 eVTOL 产品型号合格证、标准适航证和生产许可证,这意味着其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足够安全,具备了商业化载人、常态化载人的资格。小鹏汇天的分体式飞行汽车 “陆地航母” 也备受瞩目,陆行体可将飞行体完全收纳至车内并进行地面行驶,飞行体为国内首款面向个人用户开发的有人驾驶纯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计划 2026 年上半年量产交付 。而广汽集团不仅推出了首款自主研发的飞行汽车 GOVE,还计划年内 “上线” 复合翼飞行汽车,以满足 150 公里范围内的出行需求,助力缩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时空距离。
2024 年颁布的《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 2027 年,广州低空经济整体规模要达到 1500 亿元左右,还要推动广州成为国内首个载人飞行商业化运营城市。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广州的市民或许真的能够轻松打 “飞的” 出行,享受低空飞行带来的高效与便捷 。
深圳:eVTOL 产业加速布局
深圳也在低空经济领域持续发力,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在基建方面,深圳提出到 2026 年预计建成 1200 个以上低空起降点,覆盖载人飞行、物流运输、社区配送及城市治理服务四大领域。截至 2024 年 11 月,已建成各类低空起降设施 249 个,规模全国领先 。同时,深圳定位构建市域级 “5G + 毫米波 + 卫星” 空天地一体化的低空全覆盖安全网络,截至 2024 年 11 月,已建成 5G 基站 8 万个,实现 120 米以下空域 5G 网络连续覆盖,未来还将新增建设 5G-A 基站超 8000 个,重点加强对 600 米以下低空网络覆盖。
在应用场景拓展上,深圳同样成果显著。2024 年,美团无人机在深圳多个商圈落地航线,深圳市民已经习惯享受外卖美食 “从天而降” 的体验,五一小长假期间,无人机配送公园航线爆单,带动周边商家外卖订单同比增长最高超 300% 。此外,深圳还启用了城市空中交通运营示范中心,并且实现了 eVTOL 的首飞,吸引了众多 eVTOL 上下游企业落户。深圳正以其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精神,加速 eVTOL 产业的布局,让 “打飞的” 上班的场景越来越贴近现实。
新加坡:UAM 商业蓝图初现
新加坡也在积极推进城市空中交通的发展,其 UAM 启动路线图让人眼前一亮。根据 Volocopter 发布的路线图,预计到 2030 年,新加坡 UAM 市场将带来 41.8 亿新加坡元(约 31 亿美金)的经济效益,并创造 1300 个就业机会,助力新加坡实现《2030 绿色发展规划》 。
Volocopter 计划首先推出滨海湾和圣淘沙之间的旅游航班,随后逐步扩大 UAM 网络,开通飞往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区域性跨境航班。到 2030 年,还计划在新加坡建立 4 到 6 个 UAM 专用起降场 VoloPorts,目前正在考虑的区域包括滨海南部、圣淘沙和樟宜等。从规划中可以看出,新加坡的 UAM 商业蓝图已初步显现,未来有望为全球 UAM 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其他城市亮点速览
除了上述城市,全球还有许多城市在 UAM 领域积极探索。美国的芝加哥、纽约、洛杉矶等城市,依托完善的通航网络和基础设施率先开展试点,积极推进充电桩、垂直起降机场等建设,为 UAM 的运行创造条件 。日本则依托大型赛事活动探索 UAM 服务,拟在 2025 年大阪世博会试点空中交通服务,已拨款建设城市空中交通综合运营系统管理平台,并模拟测试多条 eVTOL 航线 。法国巴黎奥运会期间,巴黎机场集团成功完成 2 次 eVTOL 载人试飞活动 。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与中国自动驾驶飞行器制造商亿航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西班牙首个 UAM 试点城市 。这些城市的探索和实践,都为 UAM 的发展添砖加瓦,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空中交通更广阔的未来。
“打飞的” 上班,还有多远?

虽然全球多个城市在 UAM 试点上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要让 “打飞的” 上班真正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有一段路要走,这其中涉及技术、法规政策、市场接受度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技术层面:持续突破进行时
尽管 eVTOL 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其发展仍面临一些技术瓶颈。电池技术就是一大难题,目前的电池能量密度有限,导致 eVTOL 的续航里程较短,无法满足长距离出行的需求。比如,当前一些 eVTOL 的实际续航里程仅在几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左右,这与传统燃油汽车动辄几百公里的续航相比,差距明显 。而且,充电时间也是个短板,充电速度远不及加油快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eVTOL 的使用便利性。
此外,飞行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是需要持续优化的关键。eVTOL 的飞行控制系统相对复杂,要确保在各种复杂气象条件和飞行环境下都能稳定飞行,对技术的要求极高。像遇到强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时,如何保障飞行器的平稳飞行和安全着陆,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还有,eVTOL 通常采用分布式动力系统,多个电机和旋翼协同工作,一旦某个部件出现故障,如何保证飞行器仍能安全飞行,也是技术研发中需要重点攻克的难点 。
法规政策:逐步完善中
法规政策的不完善,也是 UAM 大规模商业化运营的一大阻碍。目前,全球各国对于 UAM 的监管法规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在空域管理方面,如何合理划分 UAM 的飞行空域,确保其与传统航空、无人机等飞行活动互不干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例如,在一些城市,UAM 飞行空域与民航客机的空域存在重叠部分,如何协调两者的飞行路径和时间,避免空中交通拥堵和碰撞事故,需要制定详细的规则 。
同时,适航审定标准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eVTOL 作为一种新型飞行器,其适航审定不能完全套用传统飞机的标准,需要针对其技术特点和运行模式,制定专门的适航要求 。比如,在安全性评估、飞行性能验证等方面,都需要建立新的标准和流程,以确保 eVTOL 的飞行安全 。此外,UAM 运营资质的审批、保险政策的制定等方面,也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为 UAM 的商业化运营提供保障 。
市场接受度:观望与期待并存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打飞的” 上班还是一个比较新鲜和陌生的概念,市场接受度还有待提高 。部分消费者对 eVTOL 的安全性存在疑虑,毕竟在空中飞行,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乘坐的舒适性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狭小的座舱空间、飞行过程中的噪音和颠簸等,都可能影响乘客的体验 。
价格方面也是影响市场接受度的重要因素。目前,UAM 服务的成本较高,票价相对昂贵,难以成为大众日常通勤的首选 。以现有的一些试点项目为例,一次 “打飞的” 出行的费用可能是普通地铁或公交出行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这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说,经济压力较大 。为了提升大众信心,企业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 eVTOL 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通过优化运营模式、扩大市场规模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使票价更亲民 。此外,还需要加强市场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 UAM 的优势和安全性,逐渐消除大家的顾虑 。
未来展望:天空不再遥远
尽管 “打飞的” 上班还面临诸多挑战,但全球 UAM 试点城市的积极探索,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城市交通变革的曙光。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法规政策的逐步完善以及市场接受度的逐渐提高,打 “飞的” 上班或许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真的能够告别拥堵的地面交通,轻松实现 “飞天” 上班的梦想,让城市的天空成为我们便捷出行的新通道。
免责声明: 图片和素材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编写于此只是为了传递行业资讯,如有误差欢迎指正,如有侵权请添加作者微信删除文章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