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这家央企竟让香农和图灵又“握了一次手”
- 2025-07-28 13:35:48
金磊 发自 WAIC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有点意思,能让香农和图灵又握上一次手的,竟然是一家央企。

他们俩握手是什么意思呢?
这两位大师,一位定义了“信息”如何高效、准确地传递,另一位则开启了“智能”如何被创造和模拟的探索。
而二人的握手,则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一次融合。
例如当你身处浩瀚的海洋之上,这里是传统通信的“死亡地带”,卫星信号微弱且昂贵,别说视频通话,连发一张清晰的图片都可能要耗费半天。
然而现在,正因为他俩的“握手”,在海上流畅地打视频电话已经变成一种现实:
这背后,并非是电信公司发射了什么超级卫星,或者铺设了跨洋光缆。实际上,船员的手机与外界交换的数据量,仅仅是传统视频通话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
这,就是由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研发布局的智传网(AI Flow),不是你以为的简单数据传输,而是让智能体之间互相连接,高效协作,突破单模型的性能极限,实现连接与交互的智能涌现!
技术一经发布,可谓是惊呆了外国友人,有位网友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重大突破:一个可能重塑GenAI工作方式的AI框架。

那么智传网到底是如何打破传递智能的“壁”的呢?
就在刚刚的WAIC中,中国电信集团CTO、首席科学家、TeleAI院长李学龙用一个论坛的时间,从算力匮乏、数据稀缺、通信受限三个关键挑战出发,提出了智传网三律(即信容律、同源律和集成律)来逐一击破。

智传网三律之“信容律”
智传网的第一个基石,是信容律(Law of Information Capacity)。
一千多年前,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座庐山,观察角度不同,形态便截然不同。

从智传网角度来看,信息也是如此;它既可以是在信道中高速奔跑的比特流,也可以是潜藏在AI模型参数里的知识与规律。
信容律,正是揭示了这两种形态之间转换与度量的法则。
用一个更通俗的比喻:假设你和朋友各有一本一模一样、内容极其详尽的“密码本”(可以理解为两个同源的AI模型)。
现在,你想告诉朋友一个复杂的故事,比如《大闹天宫》。传统方式下,你得把整个故事的文字(数据)一字不差地吼给对方。如果环境嘈杂(带宽低),信息很容易失真。
但有了“密码本”,你只需喊出几个“暗语”:“猴王出世”、“龙宫夺宝”、“大闹天宫”(可以理解为生成指令)。朋友听到这几个指令后,翻开自己的密码本,就能迅速、准确地还原出整个宏大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你们用“翻书查阅”这个动作(计算),极大地减少了需要“吼”出去的内容(带宽)。这就是“计算换带宽”的核心思想。
信容律第一次在理论上打破了通信与计算的边界,让我们可以用统一的标尺去度量它们。
现在再回头看刚才我们提到的远洋视频通话的例子。
船上的服务器和岸上的集群,都装载了经过“同源训练”的多模态大模型。通话时,两者之间不再传输原始信息,而是传输模型提取的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是指令描述、背景结构、运动信息,几何参数等。这些特征通过微弱的卫星信号传到接收端,由多模态生成大模型根据这些特征,实时地“画”出(生成)高清视频画面。

通信的过程,从“像素搬运”变成了“意义理解与艺术重建”。
智传网凭借这项“生成式智能传输”技术,在现有条件下,已经成功将视频通信的带宽占用降低了一到两个数量级。
这不仅是远洋通信的福音,未来高铁上将不再有信号盲区,飞机上依然可接入流畅的视频会议,甚至在偏远的山区,人们都有望享受到稳定流畅的连接。
这,就是信容律的魔力。
智传网三律之“同源律”
信容律的“密码本”魔法虽好,却引出了一个新问题:如果我的密码本是本牛津词典,而你的只是一本新华字典,那我们的沟通效率必然大打折扣。
换言之,如果云端是一个千亿参数的超级大模型,而手机端只有一个十亿参数的小模型,它们如何高效协同?
这就引出了智传网的第二个基石——同源律(Law of Familial Model)。
苏轼的诗又一次给出了精妙的启示:“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看山,山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但山的本质不变。

同源律描述的,正是一个“家族式模型”体系。这个家族里,有体型庞大、无所不知的“祖父辈”大模型(部署在云端),也有身手敏捷、反应迅速的“子孙辈”小模型(部署在手机、基站等边缘设备上)。
它们虽然大小、能力各不相同,但源于同一个核心技术和训练过程,拥有相同的“血脉”或“DNA”。小模型完美地继承了大模型的世界观和知识结构,只是在具体应用上做了轻量化适配。
这就像一个可以自由伸缩的“如意卷尺”。面对小任务,它能收缩成便携的小尺寸,在端侧快速响应;面对复杂任务,它又能延展成巨大的尺度,调用云端力量进行深度推理。
我们来看一个实际应用:新一代的AI手机助手。
可以明显看到,即便部署在手机端的小模型(假如1.5B),也能针对咳嗽这种细节做到敏锐捕捉。
这就是同源律发挥的作用,小模型不会把原始问题原封不动地扔给云端,而是将自己的初步思考结果打包成一个“中间推理结果”,传递给部署在基站或云端的“大哥”——一个7B甚至32B的同源大模型。
大模型在这个高度浓缩的中间结果上继续“接力推理”,它能调动更庞大的知识库,进行更复杂的分析,最终生成一份完美的方案,再返回给你的手机。
这种方式也能衍生出像刚才视频中展现的“超语义语音学”的能力,不仅听懂你说了什么,还能从你的语气、停顿中,理解你“声音背后的情绪”,让冰冷的AI变得有温度。

不同大小的家族模型可以根据资源需求,部署在端边云架构的不同节点上协同工作,让智能突破单个设备的限制,让大模型基于小模型的输出接力推理,在性能和效率间达到最优。
同源律揭示了大小模型间的合作效率,指导了家族式模型的训练。
智传网三律之“集成律”
有了高效的连接方式(信容律)和可伸缩的智能单元(同源律),智传网的终极图景——构建一个庞大的、能够自我进化的群体智能——便有了实现的可能。
这最后一步,由集成律(Law of Multi-model Collaboration)来定义。这次,苏轼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单个智能体的视角终究是有限的,只有跳出个体,将无数智能体连接、交互、协同,才能窥见一个前所未有的、更宏大的智能全貌。这种由连接而产生的“智能涌现”,正是集成律的核心。
智能体成员的能力越是多样、越是互补,协同产生的“1+1>2”的效果就越显著。一个由视觉专家、策略专家、生成专家组成的AI团队,远比三个一模一样的AI强大。
最关键的是,这套体系是“双向进化”的。云端大脑在解决难题中不断变强,同时,它会立刻把新学会的本事、新总结的规律,同步给网络中的每一个个人AI。
这意味着,一个AI的经验,瞬间就能变成所有AI的智慧。你的手机助手,每天都在悄悄地变得更聪明。
这种多智能体协同在反诈骗领域已经展现出惊人的威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
智联,已经开启新篇章
从信容律的“计算换带宽”,到同源律的“大小模型心意相通”,再到集成律的“三级智能协同进化”,智传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未来画卷。
这不仅仅是通信技术的又一次迭代,它更像是为整个数字世界装上了一个全新的“神经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其意义将是深远而广泛的。
这正是我们迈向一个更高效、更便捷、更具想象力的智能社会的必由之路。
香农与图灵的这次“握手”,由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促成,发生在中国,这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它预示着,在以AI和通信深度融合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浪潮中,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点上。
智传网,流淌的不仅是数据,更是智慧。而这股奔腾不息的智慧洪流,正将我们带向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参考链接:
[1]https://x.com/Rixhabh__/status/1943635929962512544
[2]https://www.arxiv.org/abs/2506.12479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 完 —
🌟 点亮星标 🌟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