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配图
原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5年第12期科技新闻-前沿动态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也需要夜间“休息”


资讯配图
单30 cm×30 cm的钙钛矿模组
(图片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网)
过去10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认证功率转换效率已提升至27%,与商用硅电池相当,但是长期运行稳定性尚不能满足光伏产品要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和赵晓明团队开发出气相辅助表面重构技术,抑制了产业级钙钛矿模组在户外环境下的不可逆退化,在30 cm×30 cm的钙钛矿模组中首次实现与商用晶硅太阳能电池相当的户外运行稳定性。2025年5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此前研究中,郭万林团队开发了一种气相氟化技术,可以实现大面积钙钛矿模组在室内长期稳定运行。然而,该技术转化验证时却碰到了新难题:针对更大尺寸的钙钛矿薄膜处理,需要在工业产线中引入专用氟化反应器,这将显著增加生产成本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深入研究模组在户外环境下的退化机理,并在户外实测中观察到一种独特现象——钙钛矿模组在昼夜循环中呈现出有趣的“可逆衰减”行为,即模组在白天工作时出现性能衰退,但经过夜晚的“休息”又能恢复部分性能。研究发现,这种特殊行为与钙钛矿薄膜中碘离子的可逆/不可逆迁移行为密切相关——可逆迁移发生在钙钛矿层内,所引起的性能衰减具有夜间自修复特性,而不可逆迁移涉及离子向电荷传输层或电极逃逸,将导致器件性能的永久性衰退
基于这一发现,团队通过气相沉积多齿配体,实现了钙钛矿表面结构的原位重构,隔离缺陷富集的表面单元,抑制了离子不可逆迁移。测试结果显示:0.16 cm2的单电池效率达25.3%;785 cm2模组效率达19.6%。加速光/暗循环老化测试显示,模组T80寿命可达2478次循环,折合约6.7 a运行时间,创下目前报道的钙钛矿模组稳定性最高纪录
综合Science、《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

精彩内容回顾

抗关键字猜测攻击+精准权限控制,云数据有了双层防盗
5G波束“遥控器”诞生!一根光纤编织电波罗网
环状适配体:食品、环境、医疗领域的"识别利器"
市场占有率飙至90%,中国储能电池测试技术崛起之路
钙基电池:下一代低成本、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科技新闻、科技评论、专稿专题、综述、论文、政策建议、科技人文等。

资讯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