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配图

1、项目概况

本项目旨在通过新建研发场地、搭建专业实验室并配置研发设备,构建系统化的技术研发体系,以满足公司技术创新战略落地,推动公司持续保持行业技术领先。项目重点搭建人工智能行业创新实验室、通信研究实验室和媒体研究实验室,围绕语音交互调度智能体、低代码技术、终端通信、网络传输、音视频性能优化等方向开展研发,推动技术成果向智能调度、融合通信、数智机场等业务场景转化,提升产品的智能化、安全性和用户体验。项目研发内容具体情况如下:

人工智能行业创新实验室

基于语音交互的调度智能体平台框架及模型研究。结合公司对指挥调度领域技术发展和业务场景的深刻理解,构建基于行业场景大模型的智能调度应用:

1)在语音数据方面,开展智能语音数据标注、模型训练优化及微调,以提高在垂直领域的语音识别准确率及实时性;

2)在文本数据方面,进行行业场景任务大模型的微调与训练、模型的轻量化及云边协同部署技术研究;

3)开展语音、文本、视觉多模态大模型协同机制研究,为调度场景下的关键人员画像、机器自主调度、设备线路自主监测等应用提供技术支撑;4)融合多智能体(Agent)协作、跨平台技术、垂直领域强化学习等,打造可适用于多行业的调度智能体基础开发平台。

基于低代码技术的智能业务流引擎研究。开展实现基于行业的通信能力抽象化和服务化,建设通信能力平台层的技术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围绕工作流、低代码技术的智能业务流引擎技术:1)通信能力抽象化技术,实现能力标准化与复用,协议与接口统一封装;2)原子能力服务化技术,将通信核心能力如连接管理、消息路由、状态监控、故障告警拆解为微服务组件;3)低代码平台架构技术,支撑可视化编排与敏捷交付;4)面向行业场景快速定制业务流程的智能编排及自动化模型。

通信研究实验室

终端通信能力增强与自主可控技术研究。围绕泛调度终端设备通信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系统开展:1)无线通信模组的技术基础研究,涵盖无线局域网鉴别与保密基础结构(WAPI)、星闪(NearLink)等国产化通信协议栈的行业应用适配研究与仿真试验;2)行业特定干扰场景下的无线传输特性研究;3)基于人工智能算法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通信性能的智能调优、场景识别与动态响应,提升产品在复杂环境下的连接可靠性与信息安全防护等级。

智能网络传输效能增强与安全融合技术研究。面向未来网络高效、安全、可靠的发展趋势,围绕网络传输性能的核心瓶颈问题,系统开展:1)抗丢包增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构建适应复杂网络环境的高鲁棒性通信机制,并聚焦基于国家密码算法的加密传输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数据通信的完整性、机密性与抗攻击能力;2)开展第五代及第六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性能评估与协议兼容性研究,推动异构网络环境下的统一接入与协同调度机制落地;3)引入人工智能驱动的流量预测与资源调度模型,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感知与智能配置,显著提升整体网络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

媒体研究实验室

智能终端音频体验增强与场景融合技术研究。推动音频技术与 AI 感知、多模态的深度融合,系统开展:1)音频输入输出链路的全链路质量优化研究;2)音频组件与整机系统的兼容性适配研究,提升多源音频数据在不同平台与环境下的协同表现,构建高保真、低延迟、强鲁棒性的音频输出输入体系;3)引入人工智能驱动的语音增强算法与场景感知模型,实现对用户使用环境的智能识别与音频参数的动态调优,显著提升语音交互清晰度与沉浸式听觉体验。

智能终端视觉体验增强与场景融合技术研究。为构建面向未来的智能调度体验,规划面向未来人机交互与智能业务场景的高品质视觉解决方案研究:1)在编解码方面,AI 驱动的视频处理与理解,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下一代视频编解码技术,实现超高压缩比下的主观质量优化,支撑AR/VR/MR 中的沉浸式交互体验;2)在场景感知与智能交互方面,结合计算机视觉、语音、传感器等多模态数据,实现环境深度理解与用户意图识别,提升人机交互的自然度与共情能力;3)在多模态融合与认知智能方面,研究跨模态语义对齐与生成技术,实现“以文搜视”“以视生文”等能力,探索多模态大模型在视频生成、编辑与智能问答中的应用,推动视听融合增强。

2、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顺应行业客户需求转型趋势,提升公司综合解决方案服务能力

近年来,客户需求重心从单一设备采购转向业务场景的整体效能,更关注通信设备如何深度融入业务流程,实现智能化调度、高效协同及安全运维等具体业务目标。客户需求的转型促使公司需要突破供给模式,加快发展以业务为导向构建整合技术、服务与场景的综合解决方案。

为支撑上述转型与发展,因此,公司需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储备,从智能交互、流程构建、通信保障、体验优化等多维度形成技术合力:

一是人工智能技术方面,随着数字产业化进程加快,智能指挥调度系统面临更高要求,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可提升系统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使其更高效处理复杂场景下的指挥调度任务,契合行业智能化升级需求;同时,AI 技术能强化数据分析能力,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价值信息,满足行业数据要素市场化与增值需求。

二是通信技术方面,通信技术及其实现方案的迭代依赖持续技术创新与严格测试验证;研发更安全稳定可靠的通信设备,推动从传统硬件供给模式向技术赋能模式突破。三是媒体技术方面,随着业务系统应用场景多样化,需探索多媒体信息与业务处理流程的深度整合路径,以及 AI 技术在信息处理中的高效辅助模式,从而提升信息交互效率与准确性,满足服务与场景融合的发展需求,优化用户体验,精准响应客户对通信设备融入业务流程的功能需求。

2)提升核心技术创新水平,推动公司发展战略

本项目是推动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为公司战略突破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与保障。项目拟开展的基于语音交互的调度智能体平台框架及模型研究,将通过智能语音模型与多模态情感分析,提升泛指挥调度系统的人机交互智能化水平,直接赋能电力调度、空天地应急指挥等场景的决策效率。

基于低代码技术的智能业务流引擎研究将以模块化工作流架构优化数智化服务流程,支撑电力工程管控等业务的敏捷部署,强化数智化服务体系的集成能力。终端通信能力增强与自主可控技术研究将通过 WAPI、NearLink 等技术实现通信设备国产化与安全性升级,夯实可靠通信网络在电力、铁路行业的底层技术基座。智能网络传输效能增强与安全融合技术研究将借助抗丢包技术与国密算法,提升通信网络可靠性与安全性,同时为泛指挥调度系统的跨平台数据交互提供高速通道。

智能终端音视频体验增强与场景融合技术研究将通过采集、传输优化提升终端交互体验,为电力调度、应急指挥等泛指挥调度场景提供高质量音视频通信保障。上述各研发课题通过技术模块的横向协同与纵向深耕,形成可靠通信网络筑基、泛指挥调度系统提效、数智化服务增值的战略支撑体系,既强化各领域技术高地,又通过“核智数云”技术体系实现数据与能力的融合共享,推动“三位一体”产业布局向智能化、一体化方向落地。

综上所述,本项目通过技术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强化了公司“技术自主可控、业务场景拓展、服务价值提升”的战略内核,将提升公司核心技术创新水平。公司将通过本项目筑牢技术底座,形成一个共性技术底座赋能数个产品族的创新模式,助力公司实现向智能指挥调度领军企业跨越。

3)完善研发和办公环境,引进高端人才

数字指挥调度行业具有典型的技术密集型特征,其涉及通信、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数据处理与人工智能等多个技术领域,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的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创新是行业内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研发条件密切联系,研发和办公环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高端人才则是技术创新的保障。

近年来,随着公司业务的持续扩展和技术研发需求的不断增加,现有的研发办公环境已逐渐显现出不足,在办公场地和研发实验室配备等方面,难以满足未来技术研发创新需求。具体而言,公司现有的研发办公场地受限,与日益增长的研发团队需求不匹配,不利于研发团队高效开展技术研究工作。

同时,研发实验室是技术创新的核心载体,其设备水平和实验条件直接影响研发效率和成果质量,现阶段公司的测试设备、专业实验室以及实验环境标准等研发条件不足,不利于行业前沿技术研发。因此,公司亟需完善研发和办公环境,引进高端人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2)可行性

1)宏观政策为数字指挥调度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数字指挥调度系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基础设施,其通过融合多模态通信技术与智能调度能力,为电力、军事、交通、应急、工业等关键领域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体系。

从国家战略规划层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与工程,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作为重点,部署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数字指挥调度系统相关技术研发提供了顶层设计指引。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聚焦新型网络基础架构与 6G 技术研究,提出加快地面无线与卫星通信融合、太赫兹通信等关键技术研发进程,并推动北斗系统、卫星通信网络、地表低空感知等空天网络基础设施的商业应用融合创新,为构建天地一体的指挥调度通信网络明确了技术路径。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强调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渗透,发展基于智能产品的场景化应用,加快智能产品在国防科工、工业、交通、医疗、教育等重点行业的应用推广,为数字指挥调度系统在工业及相关领域的落地应用提供了行业指导。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 5G 网络建设、商用部署及规模应用,加大 6G 技术研发支持力度,为数字指挥调度系统所需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数据局联合颁布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 年)》,提出围绕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总目标,加强智慧化调度体系总体设计,创新新型有源配电网调度模式。

国家能源局印发的《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紧密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加快推动一批配电网建设改造任务,补齐配电网安全可靠供电和应对极端灾害能力短板,提升配电网智能化水平,适应分布式智能电网发展需求,加强规划建设、调度控制、信息安全等方面技术标准的制修订。上述政策围绕电力系统智能化调度与配电网数字化升级,为数字指挥调度系统在能源领域的深度应用提供了场景支撑与技术规范,进一步拓展了其在关键基础设施调度中的应用边界。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公共安全标准化筑底工程的指导意见》,着眼于加快融合通信、数字集群、移动信息化等新技术应用标准制定,健全通信保障标准体系,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与应急场景需求融合,重点加强网络抗毁韧性、装备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交换、公共预警报警、应急通信指挥、保底通信装备配备、通信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制修订,为数字指挥调度系统在公共安全及应急领域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标准支撑。

综上,国家政策从战略布局、技术研发、融合应用、标准建设等多个维度为数字指挥调度行业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支持,为本项目实施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2)深厚的核心技术积累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一直专注于核心竞争优势的建设,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自主可控的技术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多年的行业沉淀与技术发展,公司构建了“核智数云”技术体系,以行业通信能力平台为核心,依托 AI 技术应用打造智能化调度场景,以数据为生产资料构建全场景指挥调度系统,基于云原生技术形成调度通信云基座,深入掌握多项信息通信自主核心产品技术,包括全系列语音交换、5G 核心网、通信网关、智能专用终端、数字化应用平台等关键技术,在智能语音处理、声纹处理、NLP 语义解析等领域实现突破,以“硬件通信+软件平台+数据服务”技术链条全面支撑能源与国防指挥调度领域数字化建设,形成“通信+监测+决策”闭环。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累计获得 538 项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 88 项、实用新型专利 85 项、软件著作权 342 项以及外观专利 23 项。公司主导及参与编制了《电力系统数字调度交换机》《GB∕T 31998-2015 电力软交换系统技术规范》等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

凭借丰富的技术成果,公司荣获了“2021 年世界 5G 大会 5G 应用设计揭榜赛粤港澳大湾区分赛一等奖”“2024年电力信息通信新技术大会新型电力系统数字技术卓越案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2024 年度电力创新奖二等奖”“广东省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广东省电子信息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4 年能源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大会技术创新应用卓越案例”“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智能矿山专项赛-成长组二等奖”等荣誉资质。此外,公司已具备 CMMI3 级过程管理标准化能力资质,持续提升研发管理体系的规范化水平;子公司易用视点通过了 CMMI5级国际最高等级认证并取得证书。

综上所述,公司深厚的核心技术积累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充足的人才储备为项目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公司具备充足的人才储备优势,形成覆盖技术研发、管理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体系。在技术创新组织方面,广哈研究院统筹技术规划,致力于公司共性技术研究,打造集团化的统一研究平台。公司成立“广哈通信人工智能专项工作组”,推动贯彻落实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统筹整合内外部资源与技术能力,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切实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在产学研方面,公司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上海大学、吉林大学等进行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合作研究,有效补充公司研发力量与研发资源。同时,公司管理团队具备丰富行业经验,深耕通信、抽水蓄能和电力设备监测服务领域多年,有效保障公司战略落地与运营效率。截至 2025 年 6 月 30日,公司研发人员数量达 234 人。

综上所述,公司充足的人才储备将为项目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3、项目实施主体及实施地点

本项目实施主体为广哈通信,实施地点为广州市。

4、项目建设期

本项目建设周期为 36 个月。

5、项目投资概算

本项目预计建设投资为 27,781.72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13,946.22 万元,研发费用 13,835.50 万元。

6、项目效益分析

本项目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项目实施后将提升公司的研发和技术水平,其间接经济效益将会在公司未来利润中体现。

7、项目涉及报批事项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本项目所涉及备案正在办理中,相关程序的办理不存在实质性障碍。

此为摘取部分,完整版根据发改投资规【2023】304号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要求,可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关 于 我 们  资讯配图
思瀚产业研究院
 Chinasihan.com
中国产业研究领导者
添柴鹏城  未来之城  创新之都  励精图治

报告订购定制化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4008087939    0755-28709360
· 客 服 微 信:g15361035605 
· 客 服 Q Q :454058156
· 邮箱:chinasihan@126.com

·官方网站: Chinasihan.com